正文

第四章 燃情岁月

方正人生:王选传 作者:白晶 著


第四章 燃情岁月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一个座右铭:“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王选

1.拼命三郎

王选执教不久,又一个好消息让他无比振奋:校方抽调他去研制开发一台名为“红旗机”的计算机。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了一台每秒6万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清华大学设计了一台每秒1万次的中型电子计算机。面对如火如荼的计算机开发的局面,北京大学也不甘示弱,决定研制一台每秒达1万次定点运算的中型计算机。一旦成功,它的运算速度将名列世界前20位。

北京大学研制“红旗机”的决定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全国许多高校的重视,纷纷派人参加会战。一时间,来自全国高校的七八十位杰出的人才聚集在北大。为此,北大成立了“红旗营”,营长是张世龙老师。王选在“北大一号”中的出色表现,给张世龙留下了深刻印象。王选是他最喜爱的学生之一,他的勤奋好学、头脑聪明、开阔的胸襟,在张老师看来已完全具备了一个科学家的良好素质。因而,他让王选出任“营参谋”。

王选来“红旗营”报到的那天,意外地见到了陈堃銶,她也被抽调到“红旗营”参加软件部分的设计,兼任营部秘书。还在王选上程序课时,同是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的陈堃銶已大学毕业,留在数学系任助教。因为她的年龄与学生们相仿,大家都亲切喊她“小先生”或“小不点儿”。陈堃銶从不介意,她善良、开朗、谦和的性格很受学生们的爱戴。能与这位可敬的“小先生”在同一个阵营中并肩工作,王选当然满心欢喜。其实,那次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座谈会上的初次见面,她就给王选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1958年底,组建不到半年的“红旗营”解散了。计算机的研制开发,是项艰苦的、耐得住寂寞且集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工程,它绝不像大炼钢铁或修建河堤那样可以一哄而上,你一铁锹、我一箩筐就能完成。这次北大吹响的“红旗营”集结号,却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把在“红旗营”中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带回了各自学校,有的还开办了计算机课程,起到了计算机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它的意义非常深远。

“红旗营”虽然没有完成使命,“红旗机”的研制工作仍在张世龙的带领下一如既往地进行。张世龙提出大的框架方案,王选除了肩负逻辑设计任务,还承担部分电路设计及工程设计的工作。王选别出心裁地把原来一位位串联进位的方法,改成四位一组的成组进位方法,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1959年夏天,王选圆满完成了“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张世龙对王选非常赞赏。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红旗机”研制的重担落在了王选的身上。

这天,天气异常闷热。“红旗机”进入调试阶段,王选与几位同事正紧张有序地在庞大的有十几个机箱组成的“红旗机”前忙碌。让他感到奇怪的是,每天都不离机房的老师张世龙,关键时刻却不见了他的身影。

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张世龙老师被戴上了“以党内专家自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被勒令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这消息像晴天霹雳,使王选等人难以接受。张世龙一心都扑在工作中,是北京大学计算技术专业的创始人,成绩有目共睹。

王选永远也忘不了张世龙老师临行的那天,他表情严肃、神情凝重,睿智的目光被一团雾气笼罩着,嘴张了好半天才说:“小王,我把‘红旗机’的任务托付给你了,一定要把它做好!”王选一时说不出话来,使劲握住张老师的手,他感到有一股力量从张老师的手中传导过来。

张世龙“敢为人先”的勇气,影响着年轻的王选,也影响了王选后来的科研生涯。

其后的两年时间,王选像个拼命三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40个小时没有合过眼。有时错过了吃饭时间,和同事一起到饭馆吃饭,点的饭菜还没上来他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熬完通宵回到宿舍,还没解开衣服扣子坐着就会睡着,连梦里也是无尽无休的工作。同事们若有事找王选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光叫他可不行,一定要在一旁看着他穿好了全部衣服,才能离开。否则,他很有可能又会倒下去睡着了。一到工作现场,王选却像换了一个人,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得让人刮目。到内蒙古大学出差,他一上车便趴在车厢里的小桌子上睡着了。这是他一年来睡得最美最好的一觉。

1961年,经过三年跌打滚爬的工作,“红旗机”通过调试,运行成功。特别是王选的逻辑设计只出了两个小错,使王选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多了许多自信。他得出经验,只要逻辑思维严密,严格审核,不出错误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这次工作的圆满完成,得到了校内外的交口称赞。遗憾的是,耗费了王选等人很多心血的“红旗机”没有投入生产和使用。原因还是机体内使用的国产磁心存储器等关键部件不过关,影响了计算机的性能。

王选却从中得到了第一手的宝贵经验:“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在计算机领域内,只出点子、从来不动手实践的人不容易出大的成果。一个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个实现者,这似乎是一条规律。”“有些高科技研究项目不可能马上产生效益,也不应该以是否有效益作为衡量成果的唯一标志,但应该讲究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讲究成果是否被别人引用或是否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有价值的工作。”这些宝贵的心得,指引了王选以后的科技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