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湖南道县生于斯长于斯

何宝珍传 作者:李琳琳 著


“莲城”道县

何宝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在湖南道州城内(今道县道江镇)沈公祠旁一个贫农家庭里。

何宝珍故里牌坊

何宝珍故里牌坊上刻何宝珍生平

道州,隶属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潇水中游,东邻宁远县,南接江永县和江华瑶族自治县,西靠广西全州县、灌阳县,北连双牌县,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秦代始在此处建县,称营浦,取义于县在营水之滨。唐代置州,始名营州,得名于营道山(今紫金山)之首字。唐太宗贞观八年(633)改名道州,取义于营道山之末字。此后县名或为营道,或为宏道。明代省县入州,清代为散州,民国改为县,是为道县,沿用至今。

何宝珍家境贫困,家中并没有可以供以生计、耕种的土地,她的父亲何瑞蓉,只能靠在城里经营水果、蔬菜、山货等小本生意,以及摆摆钱笼子兑换铜板和银元,来维持全家的生活。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道州位于南岭地区,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岗丘起伏,平川交错。东南有九嶷山,南有铜山岭,西有都庞岭,北有紫金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一百五十多个,且多与邻近山脉连成整体。整个地势从四周向中间倾斜,呈盆状结构。这就使得当地以山地为主,只有很少的平原地区供给人们发展农业,因此历史上习惯说道州“穷山恶水”。

然而,道县并未因地理环境的偏僻而止步不前,历史上道县十分重视教育发展,并且创造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何宝珍的父亲何瑞蓉即使家境贫困,也能略识几个字。

道县历史上不仅有私塾、义学、州学,还有濂溪书院、营道书院和舂陵书院等知名的书院。道州州学原称学宫,始设于城东。唐元和九年(811),刺史薛伯高迁建于城西营川门外,柳宗元曾专门为此作记。宋绍兴十三年(1143),又迁至城东,后州守赵志之仍迁回城西原址。一直到何宝珍出生后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州学才停办。道县的书院之中历史最悠久的莫过于濂溪书院。濂溪书院即濂溪祠,宋绍兴九年(1139)始建于学宫西面。嘉定十二年(1219),于城西1公里地建新祠。次年,赐皇粮54石(1石约为60公斤)兴建学院。景定年间(1260—1264),宋理宗御书“道州濂溪书院”。

道县,雅称“莲城”。因宋代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而名扬天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书,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堡(今久佳乡楼田村)一个世代书香家里。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周敦颐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周敦颐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开山鼻祖。道县因此被称誉为“天下谷源、理学圣地”。

除了周敦颐,这里还有与何宝珍同族的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咸丰初任四川学政,曾任福建等乡试考官。晚年在山东乐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讲学。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文字,于诗造诣尤深,人称“晚清诗人中学苏(东坡)最工者”。何绍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书法艺术,被称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有《东洲草堂文钞》《东洲草堂诗钞》《峨嵋瓦屋游草》等书传世。

历史洪流中的何家

何姓家族是道县有名的大家族。道县,历来有“何半府,唐半州”之说,何姓势力很大。何姓家族与唐姓家族都是道县的世族豪强地主。然而何宝珍家与其虽属同姓,只是和其他的贫苦家庭一样选择加入其中一个豪强派别而已,否则就无安宁的日子过。但入派就要交“派费”,或者以物相抵、以工相抵。普通老百姓要办事,或打个官司,还得请各派出面相助,才能见到官员。这些地方豪强派别与官宦、土匪勾结,宰割百姓,为所欲为。

况且,何宝珍的祖父本非祖居于此。何宝珍的祖父本姓汪,名久之,原是今南京市六合县大塘湾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腊月二十四日,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享年58岁。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在转战数省后攻入江宁(今南京),并建都于此,改称天京。随后,清政府组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进行围攻,江宁附近各县便成为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式的战场。太平军占领江宁达11年之久,由于交战双方长期对峙,多次进行激烈的攻防作战,导致城内外人口大批死亡,工商业遭受惨重损失,城中官署衙门、宅地园林等建筑也大量被毁。太平天国治下的江宁不仅没有成为“小天堂”,反因残酷的战乱而陷入萧条,大量人口成为流民,何宝珍的祖父也未能幸免。

汪久之当时已有十几岁,父母死于兵祸,他只身一人便随人逃散,吃尽苦头,辗转来到湖南道州城北的贵头村,被一对贫苦无儿的老年夫妇作为儿子收养,改姓何,名永贵。然而道县也并不是一个太平的地方。清代晚期的道县,封建农业已经发展到尽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官吏横征暴敛。正常年景,“民勤劳作,终显盖藏”;灾年,“民无所食,只得掘野菜草根充饥,流离失所,其状甚惨”。鸦片战争后,随着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不断,帝国主义商品潮水般涌入,道县人民头上有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困苦不已,前景堪忧。道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人民生活日益贫困。

几年后,收养汪久之的老夫妇相继去世,他为生活计,迁至道州城里居住,以酿酒和做弓箭来维持生活。并迎娶何采贞为妻,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瑞兰,字介清,是一位终生潦倒的补廪秀才,以教蒙童维持生活;二儿子叫瑞蓉,就是何宝珍的父亲;三儿子瑞藩,字介寿。

何瑞蓉,又名小狗,性情忠厚善良。何宝珍的母亲名丁贞娥,是道州县城北门外丁家村的人,娘家同样很穷苦,其父丁如贡早逝,1926年何瑞蓉、丁贞娥为他立了碑。丁贞娥勤劳贤慧,性情温顺,除了做好家务外,还经常帮助丈夫做生意,看摊子。何瑞蓉与丁贞娥结婚不久,丁贞娥便生下了长女何宝珍。

何宝珍,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也是这一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分《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五部分。这一年正好是壬寅年,故也称为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规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校系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系统。然而女子教育在壬寅学制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制系统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受此直接影响,加之家境贫困,何宝珍在幼年时并没能进入学堂,接受良好的教育。

何宝珍乳名林英,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何自濂,又名乾林(前林、勤林),小何宝珍5岁;妹妹春英,小何宝珍11岁。由于家庭贫困,春英在二三岁时就被送给街上缝衣匠李精一为养女,改名李国英。

何宝珍诞生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夕。日暮穷途的清政府因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而摇摇欲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地处湖南南陲的道州由于交通闭塞而一切都如蒙在鼓中,落后和贫穷像一把利剑悬在劳动人民的头上。

何宝珍一家五口,居住在小巷两间破屋之中,家境十分清贫,加上苛捐杂税,拖男带女,生活更加窘迫,遇上荒年欠月时,经常断餐少顿、忍饥挨饿。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童年的何宝珍朴实厚道、开朗活泼又勤快懂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像煮饭、洗碗、洗衣服这些事都是常做的。弟弟乾林出生后,母亲又要陪父亲摆摊照顾生意,家里又没有闲钱请保姆,再说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大带小,照顾弟弟的任务便也落在了何宝珍身上。才六七岁的年纪,每次洗好衣服要晾晒的时候都够不着,只能踩着板凳勉强够到。她既要为父母准备好饭菜,又要给弟弟喂饭,给弟弟换尿布。因为弟弟年纪小,经常会尿床,她还要在照顾弟弟的时候洗好床单,晒好被褥,免得弟弟躺得不舒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