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玉元井 闹市古井今犹在

贵山之阳,城事过往:寻访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作者:白凤


玉元井 闹市古井今犹在

贵阳,延安东路,一头连接繁华喷水池,一头则是贵州师范大学。在中段位置,从公交站牌附近的狭窄入口进入,就是三民东路。

低矮商铺,卖的都是小吃和杂货,一进三民东路,就进入了热闹的菜市场,尽管抬头可见高楼大厦,但在这里却留着几处老式房子:红木板、黑瓦片,市井味道十足。在这处老房子的正对面,有小道往下,走几步,就是贵阳市一大古井所在。

一栋中高层居民楼“脚下”,用石材隔出水井模样,靠近看,“水井”不断冒水,由伸进高楼内部的水管引出。水井外有两根外流水管,水流量很大,向下有隔出的水沟和暂时储水处。肉眼观看,此井水质清凉无杂物。

在水井旁边,有新修的护栏,还植有绿竹,有石凳石桌。水井旁立着石碑,上面写着“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玉元井”“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布”,立碑单位:贵阳市人民政府。

玉元井旁,有住户在此洗衣服,也有商家在这里洗储物筐,现场十分热闹。

尽管水井旁边有醒目标志写着“非生活饮用水”,但长期在附近商场干活的搬运工人也到这里来接水饮用。

在井边,被人们分为几个区域,路过擦鞋的,井边玩耍的,洗衣服洗鞋的,聊天说话的,十足生活气息。

这口古井原名三元井,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交接时,距今已经五六百年。大约在明朝洪武年间,有南下移民到贵阳,在贵阳北门城墙外这一带拓荒居住,就在如今的三民东路。因为开荒,人们在同年的正月、七月、十月间发现了三股地下泉水,将其建成水井之后,按照发现的时间分别命名为上元井、中元井、下元井。曾经的上元井就在如今保存的古井处,中元井在富水北路东边坎脚,下元井在苏家桥附近。后来三井合并,全部在上元井处汇合,三元合并,故为三元井。

现在的三民东路,曾经叫三官殿,而此名来源就是因为三元井。

在旧时,井和水对人的生活至关重要。贵阳人格外重视曾经的上元井,在井旁曾有华表,石柱上刻着笑眯罗汉。在古代,每逢天旱,民间耍龙求雨,耍龙队要“拜访”民间水井,上元井(今玉元井位置)就是每年耍龙表演“压轴登场”的舞台。因为敬重上元井,贵阳人还在井旁修一殿,供奉“一品赐福官”“二品赦罪官”“三品泉源水官”,即天、地、水三官,故名“三官殿”。

三民东路的“原住居民”们都还记得三官殿的地名,杨先生说,现在在井边附近的这一带都叫三官殿,殿的具体位置就在水井旁的居民楼那里,但很多人只知道地名,却不知真的有殿。

而最后合三为一的三元井,除了水是供井水的生活功能之外,也延伸出了独有含义。贵阳市政府地名办公室出版的《贵阳地名诗文楹联》中,清代刘韫良为三元井写有楹联:“科目蝉联翘厚泽,状头鳌点俯清流”,以三元之名,寓意古代读书人对“连中三元”“三元及第”的愿望。据说井边的“原住民”中就有人在乡试中得了第二名。

20个世纪50年代,三元井有两个井口,一个井口是生活饮用水,水满出来溢到第二个井口,用来洗菜洗衣一类,通过如此分流,保护水源。人们保护水源的意识非常强烈,都是自发保护水井。

很多老贵阳都还记得的龙井的米粉、薛家井和三元井的豆芽,都是曾经活跃在老贵阳餐桌上的“明星”。

远去的历史和真实的生活,如今与井水的关联,似乎都不那么紧密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