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燕园骄子

协和医魂:曾宪九 作者:曾宪九 编


二 燕园骄子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17年建校起就自办医预教育。为确保协和能有高水准的生源,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简称CMB)同时每年拨款资助中国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大学、金陵学院(一所南京的女子学院)、南京大学、湘雅医学院及燕京大学。同时还资助了两所北洋政府开办的学院——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及清华学校、一所中国的私立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从1925年起,鉴于这些大学已能培养符合要求的医学预科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停止自办医预班,和燕京大学建立起特殊关系,协和部分教师转到燕大任职,在读学生转到燕大继续学习。燕大建立起相当完善的医预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协和医学院本科的主要生源。

1932年,18岁的曾宪九北上求学,首站是位于北京西郊的燕京大学。跨进燕大校门的一瞬间,他就被这里的一切惊呆了。优美的环境、典雅的建筑、世界一流教授组成的教师队伍,比他多日来脑海中的想象还要完美。整个校园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呈现在眼前,令他心旷神怡。新建的燕园设有男院,包括德、才、均、备四幢男生宿舍楼及华氏体育馆。曾宪九住在第四号楼——“备楼”。楼内有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当时最先进的设施。窗外不远处,便是美丽的未名湖。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之余,曾宪九常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未名湖畔,在湖光塔影和落日钟声里谈古论今,憧憬美好的未来。

成立于1916年的燕京大学,是由四所美英基督教会联合主办,由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等三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1919年1月,美国来华传教士司徒雷登先生被聘为燕京大学校长,上任后为燕大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多方筹集充裕的资金,聘请毕业于耶鲁大学、设计过金陵大学校园的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负责规划设计,在西郊篓斗桥明代米万钟勺园的旧址上建成了当时北京最美丽的校园,并于1926年将燕大正式迁入。一时间,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图书馆成为当时北京宫殿式建筑群的三大样板,吸引了世界建筑界的目光。

后来,一位学生对司徒雷登校长说:“我们的校园虽美,但社会舆论认为目前中国既穷又苦,青年学生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不应该住在这样华丽的雕梁画栋的校园里。”司徒雷登回答道:“一个传授高等文化的学院,应该让学生亲身体会祖国数千年文化的崇高,自豪祖国艺术的优美。我们要追求和保护古老的文化,使新一代成为致力于提高我们文化的人。这就是我们把校园设计得如此之美的目的。”

凭着与美国学术界的密切联系,燕大在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上领先超前,在办学经费、环境条件及师资力量方面堪称世界一流。当时聘请的仅中国著名的教授就有:心理学家刘廷芳、历史学家洪煨莲、神学家李荣芳和赵紫宸、宗教学家及历史学家简又文、文学家许地山、教育家及史学家陈垣、教育家吴雷川、史学家及民俗学家顾颉刚、历史学家邓之诚、古文字学家容庚、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教育家及古典文学家郭绍虞、文史学家吴其昌、社会学家吴文藻等。更为重要的是,燕大虽为教会学校,但并不强调基督教育,而是实行自由教学,真正秉承“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潜移默化地赋予学生正直善良的品德和积极求知的精神。这一点正是协和医学院所要求学生高起点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教育体系上,燕大以美国传统为蓝本,办学方向是通才教育,一般知识与专门知识并重,每个学生都有主修与副修,两者可以跨系、跨院。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方面采取了近代西方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因而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大医预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系,而是设在生物系的医学预科课程,主要课程按协和医学院的要求,但在全部课程设置上有燕大独具的特色。主修课有中文、英文、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体育等,选修课与医学有关的有遗传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其他还有中国文学、中外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音乐等多种门类的课程。医学预科所要求的生物、化学、数学,与美国一流的医学院保持一致。但协和的医学预科更强调物理,而且对中文和英文也有硬性要求。课程强调实验室教学以及师生合作研究,课堂授课时间很少。教学中重点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特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讲课从不照本宣科,引导学生既不死读书也不读死书。实验课强调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时规定损坏仪器要赔偿,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教学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由的学术气氛,使得饱受军阀混战之苦的知识分子享受到了难得的安宁和愉悦,也给燕大学子们提供了一流的教育和最好的读书环境。曾宪九在燕园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徜徉,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营养,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更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超脱。曾宪九天生聪慧,再加上勤奋好学,在燕大的三年里各门功课都学得非常好,在各类考试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对优等生进行奖励,学校设立了各类奖项。其中“菲托菲”(Phi-tau-phi)金钥匙奖授予全校范围内成绩最为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1935年全年级仅有两人获得该奖项,曾宪九便是其中之一。70多年后,他在燕京大学的同龄同班同学冯传汉教授(协和医学院1940级毕业生、后来创建北大人民医院骨科)追忆往事时仍赞叹不已。

医预科的课程虽然非常繁重,但课余生活也安排得丰富多彩。曾宪九虽然个性沉稳,话语不多,但也绝不是书呆子。学习之余,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篮球、排球、足球训练或比赛等课外活动。据他在燕京大学的同班同学方永禄教授(协和医学院1941级毕业生,后任秦皇岛港口医院副院长)介绍,曾宪九是燕京大学的足球校队队员,球场上经常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曾宪九在燕大医预科的三年学习生活结束了。1935年9月,曾宪九和班上同学共20人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升入了他们仰慕已久的医学最高学府——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新的天地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