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贰 协和医师

协和医魂:曾宪九 作者:曾宪九 编


1941年,曾宪九在北京协和医院任住院医师时。

曾宪九在北京中和医院时

上世纪40年代,曾宪九(左二)与同事在北京协和医院合影。

1941年1月,协和外科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曾宪九。

1935年,18岁的葛秦生将长辫剪为短发。

1942年初,因日军占领协和,协和被迫关门,葛秦生在返回上海前。

1935年5月,葛秦生在上海圣玛利亚女中的宿舍里。

1935年,葛秦生在圣玛利亚女中校园。

1939,葛秦生(二排右二)在上海医学院学习时与同班同学合影,之后赴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1944年,葛秦生从天津天和医院转到北京中和医院(现为人民医院)工作。1948年回协和工作之前,在中和医院大门前与同事合影。

前排左起:葛秦生(二)、林巧稚(三)、王文彬(四)。

1941年11月,日寇占领北京协和医院前,曾宪九和葛秦生相识后的第一次合影。

热恋中的曾宪九和葛秦生

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宪九和葛秦生挽手步入婚姻殿堂。

新婚夫妇在居所院内

新婚夫妇在简洁温馨的新房中

上世纪40年代,曾宪九、葛秦生与同事合影。

二排右二:葛秦生;三排右四:曾宪九。

协和复院后,外科人员合影。

前排左起:曾宪九(一)、娄克斯(三)、吴英恺(五)。

曾宪九(前左二)与娄克斯(前左一)等合影

返校节时,曾宪九与外科人员在学校内合影。

前排左起:方先之、张纪正、林必锦、吴阶平、沈天爵、张庆松、施锡恩、孟继懋、娄克斯、谢元甫、赵以成、王大同、虞颂庭、雷爱德、吴英恺;

第二排左起:黄萃庭、冯传汉、吴之康、范度、宋献文、陈嘉尔、吴德诚、刘国振、桂世礽、费立民、黄国俊、侯幼临、胡真、朱维继、 ×××、陆惟善、张天民、曾宪九、周同轼、吴蔚然、黄培哲、徐秉正、朱洪荫。

一 动荡岁月志弥坚

1940年,经过协和医学院五年的紧张学习和严格训练,曾宪九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和班上的5名同学一起被挑中,留在协和医院外科做助理住院医师,做一名协和外科医生的梦想初步实现了,但这绝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严格的淘汰制还在继续。协和外科每年都要进行评议,优秀者留任,不合格者走人。因此住院医师们的压力仍然非常大。

协和的外科医师培养制度是与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接轨的,一开始就将培训目标设计得极高,再加上全英文的工作环境,住院医师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砺,经受住身体、学识、沟通等各方面的考验,才能合格毕业。在外科住院医师培养中,娄克斯强调,复杂的外科手术是由最常见的基本功组合而成的,外科医生必须熟识生理、病理生理,才能通过不断思考和研究论证将这些操作有序地组合起来,做出更好的工作,改变患者令人惋惜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不仅培训住院医师们的手术技能,更按照自己一贯的原则,强调病理生理和外科诊疗的结合。这样的起点奠定了协和外科的教学理念,超越了当时美国大多数医院只要求外科医生熟悉手术操作步骤的水平,为协和后来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与国际学术前沿齐头并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看出,当时的协和住院医师很少,每人接触病人量多,基础全面可塑性强;另外一方面,学科带头人有超前的视野、也有接轨国际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发展路径并铺平道路。如此个体化且有远见卓识的培养,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提供了学术发展的最优秀土壤。

按照协和外科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的安排,外科助理住院医师的第一年训练要在基本外科进行,第二年便开始在各专科轮转,每个专科半年,两年半内完成五个专科的轮转培训。做满三年住院医师之后,第四个年头才有资格竞争住院总医师职位。在基本外科的学习结束后,曾宪九轮转的第一个专科是泌尿外科。当时协和外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优秀的住院医师在专科轮转时总是首先被分到泌尿外科。

然而,第一次的轮转还没有结束,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协和的发展路径,也给曾宪九的医学梦带来重重一击。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驻协和,强令学校和医院停办,遣散了所有师生和住院病人。协和人何去何从?曾宪九何去何从?动荡时期的曾宪九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当一名中国最优秀的医生,为中国广大苦难中的老百姓解除病痛。他在寻找着机会。不久,传来一个好消息——协和的部分医生已经或准备转移到中国人自己办的医院“中央医院”行医,曾宪九也兴奋地投奔到了那里。

1917年建成的中央医院(1945年更名为中和医院,现为北大人民医院)是当时唯一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建的医院。1918年1月开办时设有120张床位,日门诊量200余人次。后因经费不足,中央医院被天主教堂接管,成为慈善机构。1942年协和关门后,中央医院院长徐春松邀请协和的钟惠澜、林巧稚、谢元甫、谢志光等当时在国内已很有名气的医师到那里工作,专家们带去了曾宪九、冯传汉、周华康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医师。协和人的到来,使中央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一整套协和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移植,中央医院逐渐步入正轨,病人不断增多,赢得了“小协和”的美誉。

1943年7月,曾宪九接任中央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完成一年的总住院医师训练后,于1944年进入基本外科工作。由于知识渊博、技艺精湛,曾宪九很快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并从那时起逐渐形成了细腻的手术风格。与此同时,曾宪九开始在讲坛上初露锋芒。由于读过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他总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问题融会贯通,善于透过纷繁的表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因而能把复杂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总使学生和同事们为之叹服。

不得不说,在曾宪九成长成才的轨迹上,深深地镌刻着娄克斯学术思想的痕迹,更镌刻着“老协和”的烙印。这也是他在1948年协和复院时,因深受娄克斯的赏识,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和“最佳的外科接班人”,而第一个被召回协和外科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说,那个年代的协和住院医师是历史的宠儿,他们拥有了挑战世界医学顶峰的必要元素:有朝气蓬勃的教授作为指导,有战火下仍能接轨国际的学术氛围,还有洛氏基金会宝贵的财政支持。但仅用这些西方的标准配置,并不能解释那段炽热的岁月,或许更宝贵的,是从一开始就不甘于屈居二流,不满足于亦步亦趋的决心,是敢于挑战美国顶尖医学院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的激情与付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