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百态

唐宋诗 作者:徐中玉


人生百态

王维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252],穷巷牛羊归[253]。野老念牧童[254],倚杖候荆扉[255]。雉雊麦苗秀[256],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257],相见语依依[258]。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259]

题解

这首诗描写暮春傍晚的农村情景,表现出作者对农家生活的歆羡和归隐田园之想。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作者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渭川即渭水,这里指其流经长安的地方。

评析

“真实似靖节,风骨各别,以终带文士气”(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是的,陶潜之后,将农家风光农家生活写得如此生动逼真的,王维是突出的一位。相比起来,王维较多旁观的成分,陶潜则更投入。不过诗中前八句的描写,也确实“田家情事如绘”(《网师园唐诗笺》)。其中有农村风光,也有农村风情;一联是风光,一联是风情;一联是物,一联是人。写物固然真实,写人尤为亲切,如野老候门,田夫相语,皆写出农村的朴实融洽气氛。上述一切虽属旁观,但作者的眼光并不冷漠,无不渗透着歆羡向往之情,所以“即此羡闲逸”的转折与收束,并不感到突然与矫情。

观猎

风劲角弓鸣[260],将军猎渭城[261]。草枯鹰眼疾[262],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263],还归细柳营[264]。回看射雕处[265],千里暮云平。

题解

这首诗描写一场游猎的过程与场面,刻画了一位将军的威武豪放和高超本领。

评析

题名“观猎”,因而“通篇不出‘观’字,全得‘观’字之神”(屈复《唐诗成法》)。除第二联是细观外,其余皆泛观,大笔挥洒。起句“风劲角弓鸣”即有雄警峭拔之感,造成劲健豪壮之势。次句点题。第二联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正面写打猎也仅此二句,其他皆为烘托。雄鹰发现猎物,将军纵马捕获猎物,描绘细腻生动。野草枯萎而不复茂密,故鹰眼显得特别敏锐;积雪融化而不沾碍,故马蹄显得格外轻捷,这本是生活常识,却人人眼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第五句写猎罢将军饮酒新丰,显示其豪放;第六句写还归军营,以汉代名将相比拟。末联“回看”二字,“转出前此为目中所见,终不失观猎题面”(《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千里暮云平”的结语“淡而有味”,令人联想到激战以后战场的平静。从另一角度着想,将军既有“射雕”身手,则必使边境平绥,结句也似乎有此言外之意。

李白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266],两岸饶商贾[267]。吴牛喘月时[268],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269]。一唱都护歌[270],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盘石[271],无由达江[272]。君看石芒砀[273],掩泪悲千古。

题解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关于此题的由来,据《宋书·乐志》记载,刘宋时彭城内史徐逵之为人所杀,宋高祖令府内直都护丁旿收敛埋葬之,徐妻呼丁旿至阁下询问殡葬之事。每问,则叹息曰“丁都护”,其声哀切,后人据其声制成此曲。李白此诗可能是在游丹阳时,亲见民伕拖船之苦,听到他们唱这支哀怨曲调,故借作诗题,与旧题原意无关。

评析

李白是一位主观抒情型的诗人,他的作品直接描述社会生活的远不及杜甫的多,故《唐宋诗醇》说此诗“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确实,此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是较接近于杜甫的。开头“饶商贾”为全篇张本,这些富商大贾贩卖石头,沿运河北上谋利,于是便有了以下八句对拖伕之苦的生动描写。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由客观描写转为主观的议论抒情,表现出诗人的仁民爱物之心。这种写法与立意,在杜甫、白居易诗中所在多有。

杜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274],长安水边多丽人[275]。态浓意远淑且真[276],肌理细腻骨肉匀[277]。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278]。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279]。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280]。就中云幕椒房亲[281],赐名大国虢与秦[282]。紫驼之峰出翠釜[283],水精之盘行素鳞[284]。犀箸厌饫久未下[285],鸾刀缕切空纷纶[286]。黄门飞鞚不动尘[287],御厨络绎送八珍[288]。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289]。后来鞍马何逡巡[290],当轩下马入锦茵[291]。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292]。炙手可热势绝伦[293],慎莫近前丞相嗔[294]

题解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当时杨贵妃擅宠后宫,其从兄杨国忠任右丞相,其他兄弟姐妹也因裙带关系得到封赏,杨氏一门炙手可热,势倾天下。诗中通过铺张描写,讽刺他们骄奢淫靡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弊端。《丽人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评析

杜甫写此诗时,正值杨氏兄妹炙手可热气势熏天之日,他在篇末劝别人“慎莫近前”,而自己却予以如此辛辣的讽刺鞭笞,其关切国事、疾恶如仇的勇敢精神,便可想而知。自然,他在诗中运用了隐晦含蓄的艺术手法,所谓“通篇俱描画豪贵浓艳之景,而讽刺自在言外”(《唐诗快》),“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通篇都借鉴汉大赋铺张扬厉之法,在夸张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正话反说,深寓愤慨。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开头至“御厨络绎送八珍”为第一部分,先写众“丽人”的华贵、骄矜、衣饰鲜丽作为衬托,引出杨氏姐妹。为避免重复,不再写她们的“锦衣”,而只写她们的“玉食”。后半部分则以箫鼓高奏、宾从如云作为衬托,引出丞相杨国忠。篇幅虽较前为少,但有力处正不在多,一句“慎莫近前”,便写出其咄咄逼人、不敢向迩的势头。总之,铺张、含蓄、隐喻、衬托,皆是本篇所用的手法。

李约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295]。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296]

题解

本诗通过农夫和朱门对待春旱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出封建社会里阶级的对立。

评析

桑条无叶,则蚕茧无收;焦土生烟,则禾稼无收。旱情如此紧急,故乡民不得不迎龙祈雨。而朱门之人于此毫不关心,仍以观赏歌舞为事。不仅如此,还恐阴雨致管弦湿润,有碍行乐。作者只将祈雨与不祈雨两种画面客观地描绘出来,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杨慎《升庵诗话》评曰:“与聂夷中二丝五谷诗(即《咏田家》)并观,有《三百篇》遗意。”

白居易

买花

帝城春欲暮[297],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298]。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299]。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300]。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301]。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302]: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303]

题解

此为《秦中吟十首》之十。题一作《牡丹》。诗中对豪门贵族的奢侈习俗进行批判,同时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评析

此诗分为三层。前十四句为第一层,写长安豪门贵族以赏玩牡丹为荣,为搜求名贵品种,不惜一掷千金。其中“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二句已经为后文埋下了伏线。“有一田舍翁”四句为第二层,写乡下来的农夫看见达官贵人如此挥金如土,不禁深深叹息。而他何以叹息,那些习以为俗、执迷不悟的“人人”是不会理解的。末二句为第三层,作者直接出面,把农夫低头长叹的缘由豁然点醒,不仅明确指斥豪门贵族的穷奢极欲,而且也对用血汗供养这些上等人的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清人冯班说:“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凡讽喻之文欲得深稳,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唐宋诗醇》引)读此诗可以体会这一特点。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30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305]?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306]。翩翩两骑来是谁[307]?黄衣使者白衫儿[308]。手把文书口称敕[309],回车叱牛牵向北[310]。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311]

题解

这是《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二篇。作者原序:“苦宫市也。”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所需日用品不再由官府承办,改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称为宫市。实际上偿不抵值,甚至公开掠夺。韩愈《顺宗实录》卷二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本诗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评析

白居易《新乐府序》自述这一组诗的特点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本篇正体现了这一创作特色。

诗歌选取典型事例,揭露宫市给广大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诗中卖炭翁的含辛茹苦、有口难言,太监的盛气凌人、蛮不讲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卖炭翁的心理描写虽然只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二句,但十分准确、深刻,非设身处地、具有高度同情心者绝难写出。诗的结尾没有采取《新乐府》其他篇章“卒章显其志”的写法,而是推出了疲惫焦虑的卖炭翁、空荡荡的炭车和系在牛头上的那半匹红纱、一丈白绫的特写,便戛然而止了,但作者的同情和憎恨,全都包含在这样的画面之中,正如《唐宋诗醇》所评:“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

李绅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312]。四海无闲田[313],农夫犹饿死。

题解

诗题一作《古风》。这是李绅早年的作品。第一首写农夫劳而不获。

评析

春种秋成,有耕耘才会有收获。虽然普天之下的农夫都在辛勤耕耘,但收获是轮不到他们享受的,他们得到的只有饥饿、死亡。这是多么令人愤慨的不合理的现实!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314],粒粒皆辛苦。

题解

此诗写农夫劳动的辛苦。

评析

由“一粒粟”到“万颗子”,不是老天的赐予,而是农夫的滴滴汗珠凝结而成的。这是事实,可还有许多人对此茫然无知,或者视而不见,因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农夫头顶烈日、挥汗锄禾的场景描绘出来,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李瑛《诗法易简录》评曰:“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贾岛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315]。今日把示君[316],谁有不平事?

题解

本诗反映了诗人对剑客的倾慕。

评析

首句见其磨砺时间之久,第二句一顿,第三句陡转有力,末句将锋芒对准“不平事”,则剑客疾恶如仇之品格跃然纸上。

吴敬夫评:“遍读刺客列传,不如此二十字惊心动魄之声,谁云寂寥短韵哉!”(《唐诗归折衷》引)

张祜

宫词[317](选一)

故国三千里[318],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题解

这是一首宫怨诗。

评析

首句写离家距离之远,次句写幽居深宫时间之长,既远且长,沉哀积怨,皆借一声《何满子》而发,故双泪迸落,不能自已。

据《唐诗纪要》,张祜此诗,传入宫中,武宗病危时,孟才人曾唱此诗,唱至“一声《何满子》”,气绝而死。张祜为此作《孟才人叹》云:“偶因歌态咏娇颦,传唱宫中二十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这说明张祜此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引起了深宫女子的情感共鸣。

杜牧对此诗评价甚高,其《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他是从此诗中看出张祜的才能,又为张祜怀才不遇抱不平的。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题解

此诗揭示旧社会老百姓一切辛劳果实几乎全被夺走了。

评析

晚唐社会动荡,总有那么一些人,巧取豪夺,不劳而获,享尽劳动者的果实。此诗托言咏蜂,实在抨击统治者。前二句写蜜蜂采集之广,劳苦至极。第三句写采集之勤,可谓竭尽其力。第四句陡然跌落,见得千辛万苦,终归一片空幻,全在为权贵奔忙。此所谓“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是典型的反讽式意象结构。

聂夷中

伤田家[319]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32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321]。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322],只照逃亡屋[323]

题解

此诗对遭受沉重剥削难以生存下去的农民表示极大的同情,实是对不知体恤百姓的专制统治提出控诉。

评析

二月还不曾养蚕,五月禾苗还在田里,但为救眼前的饥寒,不得不“卖青”度日。“新”字叠用,辛酸无限。再以“剜肉补疮”作比,更加深刻。后四句于希望中寓讽谏之意,委婉而又强烈。“绮罗筵”与“逃亡屋”的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前人谓此诗“有《三百篇》之旨”,“亦为诗史”。(《诗史》)

秦韬玉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324],拟托良媒益自伤[325]。谁爱风流高格调[326],共怜时世俭梳妆[327]。敢将十指夸针巧[328],不把双眉斗画长[329]。苦恨年年压金线[330],为他人作嫁衣裳。

题解

此诗借咏贫女,为旧社会贫士及有志气却受压抑者们的不公处境写照。

评析

此诗用的是“以男女比君臣、朋友”的比兴手法,虽然那“男”——操纵天下文士命运的皇帝和大臣并没有出场。三、四两句实是隐约讽刺这些人有眼无珠,致使天下无数人才遭到埋没,太不公平。冯班评曰:“托兴可哀。”(《瀛奎律髓汇评》)

梅尧臣

陶者[331]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332]

题解

此诗为辛苦劳动者抱不平。制作瓦片的人,自己屋上盖不起片瓦;不劳而获的人,反而都占住在高房大厦里。

评析

此诗通过一、三两句生存情况的对比,二、四两句住房条件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人间的不平、社会的不公。诗人全用白描,摆出事实,未作任何判断。让读者自己作出结论,感受通过思考可更深刻。

陈师道

绝句四首(其四)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333]。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334]

题解

这首诗四句都是议论,不着景物,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时世不满的心情。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说这样的人生总难令人开怀。作者心有怨愤,借常遇的不愉快不满足为例,便不空泛。吴曾将这首诗称为陈师道的得意之作。

李纲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335],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题解

宋室南渡后,力主抗金、深孚众望的李纲出任宰相,但不久即遭投降派诋毁罢相,这首诗即作于罢相之后。

评析

此诗托物寄意,以病牛自喻,以病牛自慰,虽遭受打击,胸怀不平,依然欲济苍生,心系天下。后二句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一襟抱。

杨万里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336],雨从头上湿到胛[337]。唤渠朝餐歇半霎[338],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339],照管鹅儿与雏鸭[340]。”

题解

此诗白描插秧忙碌情状,举家大小全部出动,密切配合,辛勤劳作,令人感动。

评析

杨万里早年曾学江西派,但随着阅历加深,对江西派末流好掉书袋、故作艰深的诗风日益不满,主张用平易明白的语言,写出对自然和人生真实的感受,而他也确有那种“生擒活捉”的本领。如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范成大

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其六、其十)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341],知有行商来买茶[342]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343]。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344]。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题解

写江南农村春日田园忙于劳作景象,朴实生动,富于地方特点。

评析

在范成大之前的田园诗,大多为古风,但他却选用七绝这种形式,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对江南农家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表现,根据敏锐、细腻的观察,描写了许多被一般作家所忽视的生活细节。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幅情趣盎然、声色兼备的图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摆脱士大夫们田园诗的俗套,新鲜可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