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耻下问 做人要谦虚好学

中国成语故事:百家争鸣 作者:周玉洁


不耻下问 做人要谦虚好学

学成语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耻:羞耻。

问:请教。

不耻下问:不认为向学识比自己少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形容谦虚、好学。

读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诸侯国叫卫国,那里有个叫孔圉(yǔ)的大夫,他既聪明博学,又很谦虚。孔圉死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让人们以孔圉为学习榜样,就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觉得孔圉根本配不上“文公”的称号。

一天,子贡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和才华虽然很高,可比他有才华的人多得很呢,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啊?”

孔子回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天底下博学的人不计其数,聪明好学的人也有很多,但这些人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公”。孔圉既博学刻苦,又能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介意对方身份低微,不在乎对方的学识不如自己,仍旧落落大方地去求教,他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文公”。

成语小提示

“国”现在是指国家,在古代“国”是指王、侯的封地。春秋时期有数百个“国”。当时的“国”在建制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和直辖市。

“文公”是谥(shì)号。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后,国君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他们或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比如,我们在后面看到的“晋文公”就是诸侯(君主)的谥号之一。后来“文公”这个称呼大多指有学问的读书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