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顺应四时的养生智慧

《论语》中的健康智慧 作者:严忠浩,张界红


2.顺应四时的养生智慧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今译〕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一年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说健康

孔子用天不言而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的比喻,向弟子阐释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运行不息,无言而自化。人们要用心去观察、发现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从而往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去思考。

顺应四时与健康

孔子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方法,对中医养生学有巨大影响,促进了“顺应四时”养生指导思想的产生。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指空气、饮食等,同时也是指四季交替和寒热温凉气候的变化对人体阴阳消长影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说明了人与自然四时相关的道理。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体内的阴阳消长能够适应自然界四时变化,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天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重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因此,中医养生学把顺应自然列为防病养生的重要内容。

自然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四时是自然界的气候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中医认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一切生物在这些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会发生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变化,人类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影响。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气”(《黄帝内经》)。

四时变化与疾病

自然变化不仅与人类生理功能的改变有关,还影响着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自然界四时按一定规律变化,方不致害。但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如春应温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等),或者气候发生过于急剧的变化(如暴冷、暴热等)超过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或由于自身的抵抗力下降而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疾病。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条件与人体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中医把超出人体适应能力的自然变化和引起人类发病的其他外界因素,皆称之为“邪”;把人体的抵抗能力称之为“正”。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强弱。有的疾病往往与四时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等。由此说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殊疾病发生,“四时皆有疠疾”(《周礼·天官》)。有的慢性病多在季节交替和气候突变时发作或加重,这都反映了自然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顺应四时与养生

“顺应四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健康的智慧。“智者之养生也,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发陈”“夏蕃季”“秋容平”“冬闭藏”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核心内容,就是把握阴阳的养生之道。

《公孙尼子》中记载,一次鲁哀公派御医去探望孔子,御医问:“居处饮食如何?”孔子说:“丘,春之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遗,饮酒不劝。”御医说:“是良医也。”可见,孔子讲究顺应四时的养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顺应四时呢?

春季养生要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黄帝内经》)。就是说春季的养生应晚睡早起,在庭院或野外缓缓散步,穿宽松、舒适的衣服,使血液循环畅通,气血调和,精神焕发,机体得以保养。初春往往寒热交作,又是病原微生物容易繁殖的时候,传染病多发,如流行性感冒等。各种慢性病也容易发作,如支气管哮喘等,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和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的衣服要随气候变化而增减,注意防寒保温。饮食要注意固护阳气,宜食温补阳气、益气健脾的食物,如葱、韭菜、蒜、香菜、香椿、大枣等,忌生冷寒凉食物。

夏季养生要则:“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爰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道也”(《黄帝内经》)。夏季气候由温转热,是万物长盛的季节,人的精神也应该像万物那样充实,使机体保持阳气宣通。因此,在作息方面提倡晚睡早起,与日同兴,以适应夏季养长之气。夏季炎热,心热肾虚,切勿贪食生冷,老年人尤应注意。若饮食不洁易患胃肠疾病;吃冷食过多也可使脏腑之气受损。现代人还要预防“冰箱性腹泻”“空调病”等,不要把冰箱、空调当做“保险箱”,注意房间通风换气。夏季要多补充水分,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

秋季养生要则:“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黄帝内经》)。秋季气候由凉转冷,是各种慢性病易复发的季节。如胃肠病、关节炎、气管炎、哮喘、冠心病等,年老患者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秋季气候干燥,易伤津液,人们常有咽干、鼻燥、大便干结等。宜多吃水果、蔬菜、杂粮粥等滋阴润燥之物,少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冬季养生要则:“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持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黄帝内经》)。冬季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冬季养生应注意防寒保暖,宜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生活要有规律,时时预防风寒外感。老年人饮食宜吃温热、质软、易消化食品。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四时养生是中医在“天人相应”“顺应自然”“顺应四时”观念指导下提出的养生思想。因此,在养生方法上强调形体调节与精神调摄的统一,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这就是中医“四时养生”的根本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