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者不为”的人性弱点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今译〕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说健康
“知”在古汉语里有多种意思:①晓得,知道;②知识或认知能力;③知觉;④通“智”,智慧。这里“知者不惑”中的“知”指的是智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把“智”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条件而予以高度重视。但在现实的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者不惑”是不容易的,有的是“知者不为”,从而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影响。
近30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文明和医学科普知识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一些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有升无降,发病年龄也更趋于年轻化,一些原来可以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综合征,不但控制率很低,而且并发症很高,已成为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知”与“为”
慢性疾病的防治形势为什么会越来越严峻呢?医学研究认为,归纳起来原因有3个方面。
(1)无知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甚至可以避免死亡的。但有很多人病于无知,死于无知。医学家洪昭光教授曾说过一个医案。一位老同志冬天时从一楼拎几棵大白菜到3楼阳台,来回几趟后,累得气喘,吐血沫痰,立即送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命是抢救回来了,但为了6块钱的大白菜,花了6万元的医药费,还差一点赔上性命。如果这位老同志接受过健康教育,有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就不会发生这件事。
(2)知者难为。现代许多中青年人,有保健知识,也想健康,但工作、事业、生活、家庭的压力过大,权衡下来,他们无奈地选择了透支健康,浓缩生命。文学家路遥先生因肝病43岁英年早逝,用不平凡的短暂生命写完了《平凡的世界》。数学家张广厚先生49岁也死于肝病,去世之前他领悟到:竞争年代,谁能取得最后胜利,就看你的健康执行力如何?居里夫人讲过:“健康的身体是科学成功的基础,没有健康将一事无成。”
(3)知者不为。如今,更多的人尽管知道保健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做不到,这也许正是人性的弱点。就以吸烟为例,几乎人人都知道吸烟危害健康,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但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28.1%,吸烟总人数高达3亿多。据调查,有99.9%的人知道吸烟有害,但愿意戒烟者不足50%,真正戒烟成功者不足4%。目前,新的烟民有增无减,并且不断年轻化。其他如肥胖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控制率情况也大致相似。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亿多,但有90%的患者没达到治疗目标的要求,80%以上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其中有30%的患者已进入中期或严重并发症阶段,危及生命。再以肥胖病为例,大家都知道肥胖对身体健康有危害,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但肥胖病的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如从2011~2014年,北京市成人肥胖病增加了3.8%,全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5.6%和21.9%。2014年,北京中小学生肥胖病发病率为15.6%,比2013年上升了2.6%。
智者才能健康
当今,大多数人属于知者不为,知识与行为或闻道与行道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知与智大不同。知是知识,可以学会,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变成信念和行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识后还要日日潜思精炼,天天悟道行道,才能提升为智慧,升华为性格,才能持之以恒,对健康和生命有利。这“智”是智慧、理智、才智和睿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次向一位高僧请教佛法的真谛是什么?高僧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么简单,连三岁小孩也晓得。”高僧听后一字一字地说:“三岁孩子懂得,八十岁的人做不到。”一语道破天机。古今中外,很多事情如此,懂得容易,但做到却很不容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健康教育的难点所在。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只是走向大众健康的第一步,要依靠应用“知”“信”“行”,才能实现“知者不惑”的大众健康目标。
(1)“知”,知识是前提。现代科学高速发展,健康知识广为传播,每个人都需要抽出一点时间学习和掌握自我保健知识,这是健康的必修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信”,必须对已学得的自我保健知识、卫生科学知识坚信不疑,并形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信念。知识只有形成信念才会支配人的行为,没有信念,动机就不会产生行为。
(3)“行”,将所获得的知识付诸行动,努力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建立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知者不惑”的人,这是提高健康素质的关键。
如果知者不惑,而不是知者不为,这样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控制疾病等所有问题都会变得十分自然,水到渠成,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