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三首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七岁能属文。真宗景德二年(1005),殊年14,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受知赏于真宗、仁宗两朝,宠用不衰。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皆出其门下。晚年罢相,贬降出京,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流蕴藉,温润和婉。刘攽《贡父诗话》云:“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他的词继承了冯延巳的深婉含蓄的风格,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但因时代变迁,才学丰富,于词的题材上有所开拓,有时把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哲理性意象融于词中,引起读者较深远的感悟。晏殊为词,不喜堆砌金、玉、锦、绣字样,不蹈袭他人语,自能表现富贵气派、雅人风调。尤工于造语,苦心刻画,了无斧凿痕。前人对他评价很高:“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王灼《碧鸡漫志》)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小园香径独徘徊③。
【注释】
①“去年”句:唐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句大概本此。
②“无可”二句:据清张宗《词林纪事》卷三引《复斋漫录》所述:晏殊与江都尉王琪春晚闲步池上。晏谓王琪,曾得好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经年未曾属对。王琪乃应声而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便将此联先用于诗、后用于词中。王琪亦由此得到升迁。
⑧香径:落花飘香的小路。徘徊:流连往返。下阕三句并见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其中腹联与《浣溪沙》一联相同;第二句与《浣溪沙》末句差一字,“幽”改为“香”。
宋仁宗赵祯喜为歌词,在位43年,常率领群臣,沿袭五代绮靡词风,陶醉于承平的假象中。他的宰相晏殊,是北宋初期著名词人,作词寄托传统的闺情绮语,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雅致。这首《浣溪沙》是他的名篇。和张先的《天仙子》相似,表面写伤春,不限于怀人,主要是对人事迁移、光阴流逝的怅惘。一切情意都不曾说破,只在景物描绘中含蓄、和婉地表露出来。
上阕三句,一气浑成。开头二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尽管此刻宾主喝着新酿的酒,唱着新制的词,风景不殊,亭台依旧,但是年华毕竟在闲豫的诗酒生活中悄悄地溜走了。这两句要比张先《天仙子》的起二句“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高明些。因为这里首句一个“新”字,次句一个“旧”字,表现了词人安闲、潇洒的表面生活和感触怀旧的内在情怀两个方面,只14个字便概括了词的本意。按照《浣溪沙》的词牌需要,下面一句紧随:“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喟叹,正好点明词人闲豫生活是宾,怅惘情怀是主;它流露出词人对良辰美景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惋恨,是士大夫惜时伤逝的永古悲哀。
下阕依律,先有一联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联。它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词人对此那么经心刻意地爱赏?以至于像传说的那样,自己制就上联,还靠王琪为它对出下联;为什么不但把此联用于律诗内,而且直接搬进这首小词中?作诗填词,实处易工,虚处难工。拈出春残的实物“花”、“燕”,和实景“花落”、“燕归”都不难;难在以四个不能拆开的字组成两个虚词“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概括作者对“花落”与“燕归”的感想。“花落”引起他对身世的怅恨,“燕归”牵动他在孤独中的柔情。此联寄闲情于景物描绘,寓工巧于自然浑成,情致缠绵,音调谐婉,怪不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称赞这二句是极炼如不炼的“触着”之句,杨慎在《词品》里夸二句是“两语工丽,天然奇偶”。行家多以为这一联对是“天生一段词,著诗不得”(沈际飞语);“一定是词,而决非香奁诗”(王士祯语)。末句以开端出现的人物活动作结:“小园香径独徘徊。”律诗次句的“幽”字,在这里改为“香”字,自然更切。落花飘香,与前联之景呼应。细绎词意,花、鸟无以慰情,徒增惆怅。伤离感旧,惟有徘徊香径,独立夕阳。这主人公想些什么呢?如此结语,真是隽永含蕴,余意无穷。
这首词自然和婉,情致动人,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古人制作小词所下的心力和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