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性

韩愈文集 作者:(唐)韩愈 著,刘振鹏 主编


原性(1)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2)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3)。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4)。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5)。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6)。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7)。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8)。情之于性视其品(9)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10)。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11)。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12)。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殆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13)。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14);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15)。瞽叟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16)。人之性果善恶混乎?

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17)?曰: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18)。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19)。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移(20)

【注释】

(1)原性:一作性原,非是。

(2)性也者句:性是与生一起来的,情是接触事物而后产生的。

(3)性之品句:性有三个品级,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品:等级。所以为性者:因此而构成性的内容。所:特殊的指示代词。

(4)主于一而行于四:以仁礼信义智五德中之一德为主,通于其余四德。

(5)反于一而悖于四:于五德之一相反,于其余四德相悖违。

(6)动而处其中:七情之动适得其中,无过与不及。中:适中,相符。

(7)中焉者句:中人之情对于七情的要求,有时超过了,有时没达到。但是却能求合其中。甚:过,超过。亡:不及,没达到。

(8)亡与甚直情而行者:拘于过与不及而不知返。直:径直、一直。直情而行者:任情而行。

(9)情之于性句:情对于性要看它的品级,也就是性茂则情茂。

(10)举其中句:对于性的上、中、下三个品级来说,全都是提出中间的,而丢掉了上下两个品级;得到其中一项,而失掉了其他两项。举:推行,提出。

(11)叔鱼之生句:叔鱼,羊舌鲋字,春秋时晋大夫羊舌肸之弟。

(12)杨食我:晋大夫羊舌肸之子伯石,字食我,食采于杨,故称杨食我。

(13)后稷之生:后稷,周人的先祖。其母姜源履巨人迹受孕而生后稷。

(14)文王之在母:文王之母太任,性情端壹诚庄,及其有孕,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故称母不忧。

(15)尧之朱句: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

(16)瞽叟之舜句:瞽叟,舜之父。鲧,禹之父。两人品质恶劣。

(17)然则性之上下者句:那么这样,性的上下之间,那是始终不可改变的吗? 移:变动,改变。然则:那么这样。

(18)上之性句:上等品级的性通过学习就会更加分明,下等品级的性因为惧怕威力而会减少有罪。因此,上品之性可以教育,而下品之性也可以控制。制:控制,引导。

(19)其品句:性的三个品级,孔子说是不可改变的。

(20)奚言而不移:哪里能说没有变化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