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中国离别诗形成论考 作者:(日)松原朗 著,蒋寅 编 李寅生 译


序 言

本书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离别”为“主题”的相关内容。首先,通过具体的离别诗作品来考察“离别”主题的形成,是本书最大的课题。其次,在整个文学世界中这一“主题”是如何确立的,也是一个始终需要探讨的问题。因而就本书内容的性质需要向读者事先说明的是,本书并不是针对特定离别诗作者的诗人论研究,也不是针对特定离别诗的作品论尝试。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世界中,主题并不是由诗人在当时当地任意设定的,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种倾向。一般而言,中国古典诗歌与其他各国语言的古典诗歌一样,具有明显的固定格式性。在诗歌创作时,事先要有一定的诗体存在,几乎没有脱离诗体而成诗的作品。而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诗歌创作时,有一定的主题群存在,而脱离其主题的制约进行创作的情况也几乎是没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由于其数量有限而且样式固定,因而围绕着每一个主题就会形成一个共同主题的作品群体,我们才可以进行完整的主题创作论研究。“离别”的主题,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之一,而且也是为许多作品所集中反映的、带有普遍性的主题。本书之所以选取诗歌主题论这一研究方向,并在众多主题中特别选取“离别”来论述,便是以此为根据的。

重复言之,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歌中本身含有一定的主题群,诗人们是在一定的主题的范围内进行诗歌创作的。而随意追加一些主题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主题是固定的,一个主题被认知后,会被追加到既已存在的主题群中成为一个新的主题,但这期间需要充分的形成过程。其形成过程由于不同主题而不尽相同,而“离别”主题在以下三点特征上,表现得尤为富有趣味。第一,所谓的“离别”主题,原本是不存在的。亦即在处于中国古典诗歌实质出发点位置的建安时期,以及承此之后的竹林七贤正始时期,虽然有数首离别诗存在,但还不能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离别”主题,是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才形成并成熟起来的。离别诗的持续创作,是在刘宋时期鲍照以后才开始的。其后到盛唐时期的王维为止,约三百年的漫长时间里,才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样式。“离别”主题的成熟,必然需要经过这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第三,“离别”的主题,恰如抛物线一样,在文学史中描绘出了兴盛和衰退的巨大弧线。表达“离别”主题的诗作,从盛唐至中唐前期之间最为多见,因而出现了兴盛的局面;但是到了中唐后期以后,离别诗出现了衰落现象,从而进入了相对的衰退时期。

“离别”的主题由于上述的三个特征并存,为我们考虑文学中的主题是如何确立起来的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学中的“主题”,并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处何人都能够共同分享的情怀,它不是一种先天性的存在。它毋宁说是人们在刻写文化历史时,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一提到“离别”,就会想到人们在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两种离别事件——死别与生别。但是这些离别现象与表达离别主题的文学创作绝不可以相提并论。如果放到中国文学史上来谈的话,离别的事件何时何地都存在,但离别的主题在三国曹魏之前尚处于完全不自觉的阶段,而到了刘宋的鲍照时期才逐渐自觉地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而且,主题并不是抽象存在在作品内部的。主题只有将自己血肉化之后,才能成为一件作品。所谓的血肉,亦即其样式。因而,主题·样式·作品这三者在原理上,一般认为是遵循着主题→样式→作品的创作理论规律,但在作品产生的时点(时间·空间),三者却是终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而在这个结构中处于最重要位置的,大概便是样式了。主题的成熟程度体现在样式的成熟程度之中。当表达由离别所产生的感动的样式尚未成熟时,实际上也意味着离别主题的尚未成熟。

离别诗自六朝以后至盛唐时期的数百年间,样式达到了完备,换言之,离别主题的形成和确立需要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其样式在盛唐时期趋向单一化·僵硬化之后,离别诗失去了清新的生命力,中唐后期以降其地位开始相对的下降。这其实也是主题与样式不可分割的一个佐证。正是这样,文学的“主题”有其成立的历史,也有其衰退的历史。因为“主题”与“样式”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而“样式”的基础在于语言这一历史范畴的内容之中,因而“主题”也无疑属于历史的范畴。——“主题”是历史的产物。本书中针对离别主题的考察,便是为印证这个普遍性命题所作的一项工作。

本书是笔者十余年间主要在《中国诗文论丛》发表的离别诗论考文章的汇编,在论文成书之际,虽然对书中的主旨进行了一些补充性的修订,但仍可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不足之处。笔者在此衷心地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倘若能有方家不吝赐教,则笔者深感荣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