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芙蓉楼送辛渐》——三个文艺青年的风花雪月

大唐文青:唐诗背后的故事 作者:冬郎 著


《芙蓉楼送辛渐》——三个文艺青年的风花雪月

话说在开元年间,有三个非常有名的文艺青年,他们分别是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个人在当时都处在人生的低谷,说得好听点叫山野遗贤,讲得难听点就是无业游民。

但是这些货真价实的大唐文艺青年不会因为工作或者仕途而过分烦恼,那年头虽然没有稿费、版税什么的,但是卖文章的收入也确实不低。比如说后世的韩愈,据说他的一篇碑文能卖到二十万的高价。我们现在说稿费叫润笔费,就是起源于隋唐时期。这三个人的诗,在当时被拿去谱成曲子四处传唱,估摸着多少也是有点经济效益的。

有钱又没活干,干吗呢?旅游呗!古人的旅游跟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坐车走马观花几天就能玩遍一个地方。对古人来说,旅游意味着要在某地住上一段时间,一路上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总之,某个早冬时候,这三个诗人同时出现在某个城市。

在那时候,他们多少也算是公众人物,大家都是没考上政府企事业单位编制的“待业知识分子”,相互之间肯定是惺惺相惜。既然大家有缘凑到一起,干脆聚一聚吧。

不知道是谁的提议,总之在一个下着小雪的天气里,他们选择在某个旗亭聚餐。

旗亭是什么呢?旗亭起源于汉代,是城区集市上最高大的建筑。它的作用有三个:第一,标明市场的方位,是地标性建筑;第二,最高层设置官吏,俯察市场的动态,方便指挥城管人员管理;第三,利用悬挂旗帜、敲锣打鼓等方式,宣布开市和罢市的时间等通知。

但是在唐代,旗亭的作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除了依旧是地标性建筑外,其他的都变了。旗帜和敲敲打打已经成了商业广告,在旗亭上班的人员也从政府人员变成了商人——说白了,旗亭就是唐代的高档娱乐会所。

这三个人在旗亭楼上的大厅里找了座位坐下,点了菜,点了酒。桌子下面还有小火炉,三个人有吃有喝谈笑风生,各种快乐。

突然,楼下传来了喧闹声。不一会儿,上来了十几个歌舞艺人。这三个小伙子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肯定是政府某文工团的公款消费活动。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歌舞演员,是伶官,有政府单位编制的,好多还有品级。

三个人只好回避,但是又想看他们搞文艺会演,不愿意走,只好抱着小火炉到了不起眼的墙角里,偷偷地看。

不一会,又来了四个女神级别的歌妓,穿得奢华时尚,还化着浓妆,后面还带着乐队。看来是要搞内部文艺表演了,三个小青年睁大眼睛、竖起耳朵。

第一个歌手开始演唱,一边唱还一边用节(某竹制打击乐器)打着节拍:“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得意了:这首歌的歌词怎么写得这么好呢,好像在哪看过啊。嘿嘿,唱了我的一首了啊。一边说着一边在自己那边的墙上划了一道印记。

唱完了,主持人开始报幕:下面请欣赏歌曲,《哭单父梁九少府》。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哈哈,我也有一首了。高适也在墙上划了一道。

主持人再一次报幕:下面继续歌曲表演,《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得意了:哈哈,我的又来了。没办法,人气摆在这。说着又在墙上划了一道。

之后,王昌龄和高适用诡异的眼神看着王之涣:“老王,你不是一直说你人气很高吗?”

王之涣也觉得不对劲:“是啊,不科学啊,我的代表作《登鹳雀楼》,也就是那个‘白日依山尽’,小孩子都会唱啊。”

王昌龄和高适纷纷表示“呵呵”。

王之涣很没面子,急了,说:这几个都是不出名的草台班子出来的,刚刚混进文工团,也就唱点“动次打次”的通俗歌曲,不入流的。像我写的那种高雅的歌词,她们唱不了。

说完,王之涣看到即将上场的最后一个歌妓——嚯!女神!那长相、那举手投足之间,那种淡定从容,一看就是巨星范儿,绝对拥有非常多的舞台经验,百分之百是这个文工团的台柱子。

王之涣豁出去了:今天这个压轴的美眉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从此淡出文艺圈,再也不写诗跟你们抢生意。要是她唱的是我的诗,不好意思,你们拜我为师吧……

但是大牌总是大牌,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那美眉始终在后台化妆,就是不上去。高适、王昌龄就在那一个劲儿地损他。

就在三个人互相损的时候,美眉已经搞好了造型,梳着非常美丽的双鬓登台了,只听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果然是王之涣的作品,《凉州词》。

王之涣得意了,也松了一口气(毕竟牛已经吹出去了),哈哈大笑:怎么样,你们两个没见识的乡巴佬。听见没,看见没?唱我作品的绝对都是大美女,绝对都是压轴表演。我没说错吧?

笑声响彻整个大厅,这些伶官也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三个小青年。于是一群美眉站了起来,围过来问:“你们三个小青年在这干吗呢?笑得这么开心,没见这边搞内部文艺会演吗?”

王昌龄急忙解释道:呃,不好意思,我们三个刚刚有些激动。

激动什么啊,没见过美女啊!

不是不是,是听见四个演员唱歌正好唱的歌词都是我们的作品,有点小激动……

古代没有电视机,要想知道名人长什么样,除了见面以外只能看那些画得实在不咋的的画像。所以这些地方文工团的演员不认得这三个人是很正常的。

但是王昌龄这话一说不要紧,这帮子演员听说三个大神就在眼前,立马激动起来:我们差点没认出来你们这些大神!别嫌弃我们这些低级官妓啊,一起吃饭吧!

于是三个人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在美女的簇拥下整整嗨皮了一天。

(我!也想要这样的待遇!唉,级别还不够啊……)

以上故事纯属唐朝小报消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后来王昌龄四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混上了仕途,可惜不仅几次贬谪,安史之乱中还稀里糊涂地被老家的刺史给杀了。王之涣一直没参加科举,而是就在基层当了小公务员,后来混上了文书,最后也混上了县尉(县公安局局长)一职,一辈子还算安稳。

至于高适嘛,后来参军了,在军界、政界、文坛混得都很开,最后在安史之乱中屡立功勋,封渤海县侯,是盛唐唯一一位封侯的诗人。他的故事,后面会单独说。

这个时候,也就是古代唐诗研究者们说的盛唐时期。盛唐不是因为唐朝国力的繁盛而叫盛唐,而是因为诗歌的繁盛。众多大家,依次登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