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载江南”的漫游生活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在叙述陆龟蒙“十载江南”的漫游生活之前,我们先简要说一下他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陆龟蒙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比较详尽的情况更是付诸阙如。我们通过比勘,大致可以这样说,从陆龟蒙出生的会昌元年(841年)到他与豆卢瑑等人结伴游历宣州的大中十一、十二年的十七八年间,他应当是主要在家乡苏州度过的,这是刻苦攻读的生活阶段,也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但是,这当中,陆龟蒙曾在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生活过一段时间。他的《书‹李贺小传›后》云“予为儿童时,在溧阳闻白头书佐言,孟东野贞元中以前秀才,家贫,受溧阳尉”云云。“白头书佐”即一位年老头白、在当时溧阳县府管理文书档案的佐吏,文中详记他的话,叙述孟郊当年在溧阳时经常游览该县的名胜,“苦吟”作诗,以致“曹务多弛废”的往事。陆龟蒙自说是“儿童时”,但他能将当年所听闻的故事,回忆得如此详细,大约应该在十岁左右了。此时期,陆龟蒙的家庭境况,虽然说从其祖父陆正兴开始,已经颇为衰落了,但他毕竟出生在曾有过显宦荣耀的官宦儒素之家,读书是他这个时期的基本生活的必然内容。他读的书,一是儒家经典,二是诗、文、赋等文章,这些都是以后应举考试,进入仕途,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陆龟蒙在儒家经典上,尤为精通《春秋》,当然是此时打下的基础;他能成为晚唐时期诗歌、散文、赋等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家,自然在这个时期已经饱读前贤作品,训练有素了。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说:“龟蒙幼精六籍,弱冠攻文。”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也说:“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幼而聪悟,文学之外,尤善谈笑。常体江、谢赋事,名振江左。”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陆龟蒙传》则说:“龟蒙少高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以上三条材料,都较早地对陆龟蒙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作出了概括性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谈论读书时,总是先经后文,重经轻文。这是从汉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之一。陆龟蒙在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攻读生活时,同样是如此。陆龟蒙于咸通十一年春天作《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至于千字,提奖之重,蔑有称实,再抒鄙怀,用伸酬谢》诗,在诗中谈到自己早年生活时说:“余生落其下,亦值文明时。少小不好弄,逡巡奉弓箕。虽然苦贫贱,未省亲嚅。秋倚抱风桂,晓烹承露葵。穷年只败袍,积日无晨炊。”陆龟蒙早年继承家风世德,刻苦读书,虽然贫穷,却矢志不渝的情形,斑斑可见。作于咸通十一年夏天的《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见寄》诗,再次对自己十多年苦读儒家经典的少年生活,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家为唐臣来,奕世唯稷卨。只垂青白风,凛凛自贻厥。……孱孙诚瞢昧,有志常搰搰。敢云嗣良弓,但欲终守节。喧哗不入耳,谗佞不挂舌。仰咏尧舜言,俯遵周孔辙。所贪既仁义,岂暇理生活。纵有旧田园,抛来亦芜没。因之成否塞,十载真契阔。冻骭一襜褕,饥肠少糠籺。甘心付天壤,委分任回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青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儒家经籍的生活情形。
直到晚年,收在《笠泽丛书》里的《复友生论文书》和《甫里先生传》两篇重要文章中,陆龟蒙仍然强调读书首先要读儒家经典,至于一般的文章,只要根据所要表达的对象,如实将其写出来就可以了。《复友生论文书》云:
况仆少不攻文章,止读古圣人书。诵其言,思行其道而未得者也。每涵咀义味,独坐日昃。案上有一杯藜羹,如五鼎七牢馈于左右,加之以撞金石,《万》羽籥也。
可见,陆龟蒙在青少年时期穷年饱读“古圣人书”,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晚年将其作为读书经验的不二法门,介绍给朋友。在同一篇文章中,陆龟蒙还具体地谈到当年所读的儒家经典。他说:“我自小读《六经》、孟轲、扬雄之书,颇有熟者。求文之指趣规矩,无出于此。”《甫里先生传》中还是在强调要读儒家经典的一贯思想,“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摘微旨。见文中子王仲淹所为书云:‘《三传》作而《春秋》散’,深以为然。”虽然这是陆龟蒙对自己一生读书的经验总结,青少年时期自应包括在内,而且正是在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
第二节 大中后期的宣州之游
大约从唐宣宗大中十一、十二年起,陆龟蒙开始了“十载江南”的漫游时期。这种漫游经历,在唐代文人的生活中,它既是游览山水,熟悉各地风俗民情的体验,也是广泛交友,造成时誉,进入仕途的途径之一。陆龟蒙“十载江南”的生活,也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不过,在陆龟蒙本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中,这一阶段的生活,为他以后走上“江湖散人”的道路,形成恣肆散诞的基本人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龟蒙对自己这一段“十载江南”的生活,在“松陵唱和”时期作过自我评述,皮日休也作过赞扬。龟蒙《严子重以诗游于名胜间旧矣,余晚于江南相遇,甚乐。不幸且没,袭美作诗序而吊之,其名真不朽矣,又何戚其死哉。余因息悲而为之和》诗云:“每值江南日落春,十年诗酒爱逢君。芙蓉湖上吟船倚,翡翠岩前醉马分。”“十年诗酒”既是龟蒙与严氏的交游,庶几也是龟蒙自己“十载江南”的生活。芙蓉湖,又名上湖、射贵湖、无锡湖,在今江苏省无锡市境内,已湮没不存。翡翠岩,当在今安徽省绩溪县,地属皖南,历史上也是“三吴”地区。皮日休《奉和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诗云:“十载江南尽是闲,客儿诗句满人间。”简要概括了陆龟蒙十年江南的漫游生活。陆龟蒙《奉和新秋即事三首》(其二)云:“帆楫衣裳尽钓徒,往来踪迹遍三吴。闲中展卷兴亡小,醉后题诗点画粗。”同样也写出了自己十年遍游“三吴”的江南,诗酒潇洒的漫游生活。而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奉和春夕酒醒》诗:“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更对自己差不多十年的江南漫游生活作了极好的揭示和概括。正如刘学锴师说:“陆龟蒙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曾作《江湖散人歌并传》,自称‘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这首《和袭美春夕酒醒》,不妨说是一幅江湖散人的自画像。……陆龟蒙的和诗,虽也写酒醒后的情态,却不拘于题目和原唱,而是通过对自己几年来生活状态的艺术概括和春夕酒醒情态的描写,画出‘江湖散人’任情散诞、潇洒风流的精神风貌,较之皮日休的原唱,显然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附说几句的是,“江湖散人”虽然是陆龟蒙在晚年为自己起的号,但这种人格形象和精神风貌,却是从他“十载江南”的漫游生活时期开始形成的,而大中十一、十二年的宣州之游则是这一时期生活的起点,自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陆龟蒙在唐宣宗大中年间的后期,即十一、十二年间游历宣州,我们是根据他早年与豆卢瑑的交游而推定的。第一章第二节《生年》里,我们引述陆龟蒙《送豆卢处士谒宗丞相序》一文中的话,再据《新唐书·豆卢瑑传》中说他大中十三年进士及第的话,从而确定陆龟蒙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不妨再来完整地考察一下该文中有关陆龟蒙与豆卢瑑交游的叙述:
昔丞相未升甲科时,年才弱冠,龟蒙幸得参游中。以兄事之,许与胶固,形于歌咏。及丞相为朝钜儒,居侍从之列,龟蒙江湖边,病不能起。一耒而耕,一船而渔。……今丞相方筑太平之基,架群材,立清庙。丈人承间宴语幽仄,试丞相意,复念以小谢城北,秋霖声高,中夜对榻,有苦吟生耶?
“小谢城”即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南朝齐代著名诗人谢脁曾官宣州太守。在文学史上,谢灵运被称作“大谢”,谢脁则被称作“小谢”,故此处将宣州称作“小谢城”。我们认为:陆龟蒙在文中回忆到的当年与豆卢瑑同游“小谢城北,秋霖声高,中夜对榻”的情形,最有可能就是发生在豆卢瑑进士及第前的大中十一、十二年之间。此时,豆卢瑑“年才弱冠”,而陆龟蒙大约十七、十八岁,他们都很年轻,心气高,“许与胶固,形于歌咏,”是很自然的心情。可惜的是,陆龟蒙的这些“少作”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致使我们无法了解其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不过,他有一首七言绝句《江城夜泊》诗:
漏移寒箭丁丁急,月挂虚弓霭霭明。
此夜离魂堪射断,更须江笛两三声。
诗所写是秋夜泊船“江城”,寂静凄清中触发起寂寞无聊的客愁“离魂”。这个“江城”大概就是指宣州。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就直接以“江城”指宣州,其原因是宣州有宛溪、句溪绕城流过。
虽然游览宣州时没有留下多少作品,但陆龟蒙这次的宣州之行其实历时还比较长,宣州的山水名胜,他都尽情饱览了,而且他在宣州时还不忘读书问学,结交朋友。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不能忘怀。所以,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些诗篇,使我们了解了他这一段生活的具体情况。七绝《寄友》诗云:
敬亭寒夜溪声里,同听先生讲《太玄》。
上得云梯不回首,钓竿犹在五湖边。
敬亭山,是宣州的山名,因谢脁《游敬亭山》,特别是李白《独坐敬亭山》而著名,成为宣州的风景名胜之地。此诗回忆当年与友人在“寒夜溪声里”于敬亭山听讲《太玄》的往事,写得平实而具体。陆龟蒙回忆这一段游历生活最有名的作品,无疑就是那首名篇佳作《怀宛陵旧游》: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此诗怀念旧游之地宣州(宣州在汉代名宛陵),前二句只是简单的点时(昔年)、点地(陵阳;即指宣州)、点名胜(青山、楼)、点人名(谢脁、李白),但融汇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风景秀丽、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人文气息的江南名城的图景。后二句只抓住夕阳、溪水,“酒旗”、“风影”,来描写刻画作者游览宣州时所留下的“最为鲜明深刻、最富诗情画意的印象和感受”,“那情景,该是何等地牵人思绪!”“不但宛陵佳景如在目前,而且诗人的怀旧之情也自见言外。”
第三节 瓯越之游
“瓯越”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本指广大的南方地区,此处主要指今浙江、福建的部分地区。更直接地说,在本节主要是指唐代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一带地区。陆龟蒙的瓯越之游,他自己在诗歌里曾经有过表述。《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诗云:“持冠适瓯越,敢怨不得售。窘若晒沙鱼,悲如哭霜狖。”“持冠”既是用典,也是借以说自己已经成人,希望求职谋生,但结果是毫无所获,所以不免伤心痛苦。对陆龟蒙的瓯越之游,宋人胡宿在《甫里先生碑铭》里也有记述:“于是上会稽(今绍兴市山名)探禹穴,由临安(今杭州市)访仙室。”所以,陆龟蒙的瓯越之游应是他的生平履历中的一个事实。但这一段游历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根据他自己所说的“持冠”二字,我们认为,这个用典是含有他已成人的意思的。古人以二十岁为成人,行冠礼,称为“弱冠”。缘于此,陆龟蒙的瓯越之游,似乎就在他二十岁左右的一段时间里。按照我们在上文《生年》一节里推定陆龟蒙出生于会昌元年(841年)来算的话,他的二十虚岁在大中十四年(860年,即咸通元年,此年十一月改元),他的瓯越之游可能恰恰就在这一年。
陆龟蒙到了成人的年龄,首先就去了瓯越的绍兴、杭州一带,应该是有一个客观的优先因素:其父曾在当时作为浙东观察使治所的越州任过官职,而杭州则是往来途中的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史籍的记载很清楚。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陆龟蒙追赠》条云:“(陆龟蒙)其父宾虞,进士甲科,浙东从事、侍御史,家于苏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陆龟蒙传》则云:“(龟蒙)父宾虞,以文历侍御史。”《唐诗纪事》(卷六十四)《陆龟蒙》条云:“字鲁望。父宾虞,浙东从事,居苏台。”可惜的是,瓯越之行并没有达到目的,他“持冠”“不得售”,穷困窘迫,感伤悲怨,心痛不已。这使陆龟蒙感受到了世事的艰难辛苦。
陆龟蒙在越州期间,留下了一些诗歌作品,最显著当属两首诗。《秘色越器》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此诗是后人了解瓷器史上越瓷的珍贵材料,让我们知道了越瓷的制造时间、基本特色,引起了历代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宋人赵令畤《侯鲭录》(卷六)《秘色瓷器》条云:“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比见陆龟蒙《进越器》诗云(诗略),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也有人说诗的前二句把越器碧绿的“翠色”比喻形容得工致巧妙,“可谓妙于形容,唐时谓之‘秘色’者也。”
还有一首也是七言绝句的《范蠡》:
平吴专越祸胎深,岂是功成有去心。
勾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
春秋时越国的国王勾践和宰臣范蠡的史事,就发生在当时作为越国国都的越州。此诗以议论为诗,一反后人有关这一题材的作品大多认为范蠡是“功成身退”,隐逸江湖的主旨,而是着重强调范蠡功高震主而招来灾祸的新意。诗的后二句更是嘲讽越王勾践不懂范蠡乘舟浮海,离他而去的深意,反而在后来还用黄金铸造范蠡像,以表示怀念之意。立论深刻,寓意精警。
第四节 咸通二年的饶州之行
陆龟蒙大约在唐懿宗咸通初有一次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之行。如果要说得更大胆、更肯定一点的话,此次饶州之游应当在咸通二年(861年)。检陆龟蒙的生平资料,有关他的饶州之行,有两条记述。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传·陆龟蒙传》云:
(龟蒙)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
另一条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四)《陆龟蒙》,文字与上引《新唐书》无异,应是抄录《新唐书》而成。
陆龟蒙的生平履历中有一次饶州之行,我们应该相信史书的这一记载。那么,他的此次游历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呢?通过比勘蔡京晚年的仕历,我们认为,时间应当是咸通二年。宣宗大中十四年(本年十一月懿宗改元咸通元年),蔡京在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刺史任上,有资料可证。《庐山记》(卷五):“《东林寺经藏院碑阴记》(《全唐文》卷七百六十题为《李肇东林寺碑阴记》),朝议郎检校尚书□部郎使持节抚州诸军事守抚州刺史兼侍御史柱国赐绯鱼袋蔡京撰,大中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建。”可谓确切不疑。咸通三年,蔡京早已另有他任。《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懿宗咸通三年》:“(二月)左庶子蔡京,性贪虐多诈,时相以为有吏才,奏遣制置岭南事。三月,京还,奏事称旨,……夏,四月,……蔡京奏请分岭南为两道节度;从之。……寻以岭南节度使韦宙为东道节度使,以蔡京为西道节度使。……(八月,蔡京)遂为邕州军士所逐,……敕贬崖州司户,不肯之官;还,至零陵,敕赐自尽。”时间当在该年九月。这样说来,蔡京任饶州刺史的时间,无疑应当是咸通二年,陆龟蒙的饶州之行,也应当就在这一年。他的这次饶州之行,看来是一次干谒之旅,拜见蔡京,希望谋一个职位(一般只能是佐吏幕僚)的。但蔡京怠慢了他,而陆龟蒙的性格散诞率直,不愿意低三下四,委曲求全,到了三天以后,未能见到蔡京这位刺史大人,竟然就拂衣而去了。
陆龟蒙此次的饶州之行,我们未能找到他确切在此期间写作的诗文作品。但有一篇著名的《马当山铭》可能写于此行的往返途中。虽然该文收录在《笠泽丛书》中,是龟蒙晚年所纂集,收录的作品也绝大多数写作于乾符年间,但不排除他收录早年作品的可能性。更何况《笠泽丛书》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版本复杂,《北梦琐言》说是“五卷”,《崇文总目》、《新唐书·陆龟蒙传》说是“三卷”,樊开则说是收录作品“八十馀篇”,所刻蜀本则为七卷,直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才著录为“四卷”。回过头来看陆龟蒙自己的《笠泽丛书序》只是说各类作品“往往杂发,不类不次,混而载之,得称为丛书”。这个情况可以说明,在陆龟蒙生前,《笠泽丛书》可能并不是一个定本,恐怕更不可能有一个刻本。所以,后来的人们增添篇目,重作编次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有鉴于此,我们姑且将《马当山铭》的写作时间定在陆龟蒙的饶州之行期间,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马当山在今江西彭泽县的长江岸边,山势陡峭险峻。《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江州彭泽县》:“马当山,在县东北一百里。横入大江,甚为险绝,往来多覆溺之惧。”陆龟蒙途经此地,有感而发,写下了《马当山铭》。正因为他的这篇作品,使得人们早在北宋时就在此建造了鲁望亭,对他表示敬仰和怀念。黄庭坚作有《题马当山鲁望亭四首》,其第一首《元亮》诗云“马当一曲孤烟”句下,南宋史容《山谷外集诗注》曰:“按《寻阳志》:‘马当山,在江州彭泽县西四十里,高八十丈,其下无底,有庙封为上元水府。’陆龟蒙,字鲁望,有《马当山铭》,大概言:太行、吕梁、马当,‘合是三险而为一,未敌小人方寸之包藏。’名亭曰鲁望。”其第四首《陆鲁望》诗云:“欲问勒铭遗墨”,史容注云:“即《马当铭》。”从黄庭坚的诗和史容的注可以看出,宋代人是认为陆龟蒙遨游马当山,从而才有了他的《马当山铭》的。这就为我们将《马当山铭》系于陆龟蒙饶州之行期间,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材料。
第五节 咸通四年的京口之游
陆龟蒙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之游,在他的诗或诗序里说得很清楚。但究竟是什么时间,却没有确切的记载。陆龟蒙有《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七律一首。润州,也就是京口。池阳,唐代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治所。卫郎中,卫氏当曾在朝廷任过郎中之职,故称。但他现在应是池州刺史。唐人重京官,又视朝中郎官为清要之职,此诗是一个例证。据郁贤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编》(附编)《江南西道·池州》:“卫某,咸通四年”任刺史。主要是依据池州人顾云《上池州卫郎中启》,以及同是池州人的武瓘《九日卫使君筵上作》诗和他进士及第于咸通四年等相关资料进行勘证得出的结论,切实可据。所以,陆龟蒙这首诗中的“卫郎中”应当就是这位池州刺史。他于咸通四年任此职,那么龟蒙这首送人前往拜谒的诗作于咸通四年,也就确切无疑了。正如诗题所示,陆龟蒙此时是在京口的江边送人,而他该年游历京口,同样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事情了。陆龟蒙在松陵唱和时,还不时地回忆起自己当年登北固山、学道茅山等游历京口时的一些活动和情事。例如他在咸通十一年作的两首诗可以说明这一点。《和南阳润卿将归雷平》:“真仙若降如相问,曾步星罡学醮坛。”雷平,山名,是今江苏省句容县茅山旁的一座小山,在唐代地属京口(润州).《奉和袭美重玄寺双矮桧》:“更忆早秋登北固,海门苍翠出晴波。”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陆龟蒙的这次京口之游,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游历时间长,游历范围广,诗歌作品多。先说游历时间长。《句曲山朝真词二首》(并序):
岁三月十八日,句曲山道士朝真于大茅峰上,学神仙有至自千万里者。余距华阳洞天程止信宿,尘约不能遂去。驰神旦旦,忽若载升矣。
我们不知道此时的陆龟蒙是从家乡苏州直接前往茅山,还是先前已在润州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至少在茅山道教三月十八日重大节日前两天,他已在润州境内了。也就是说,至迟在此时陆龟蒙已经开始了京口之游。直到这一年的秋天,他仍然生活在润州。《润州送人往长洲》诗云:
秋来频上向吴亭,每上思归意剩生。
废苑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
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
君往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
久客京口,使他送友人前往属于自己家乡苏州的长洲时,不免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怀。诗的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长洲苑一带的风光景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发了深厚的家乡情结。至于陆龟蒙此次游历京口究竟有多长时间,我们无法确切地弄清楚这一点。但是,我们大致上可以推测,陆龟蒙在咸通四年当年的秋、冬离开了京口,返回了家乡苏州。他的《寄茅山何道士》诗云:“况是曾同宿,相违便隔年。”庶几可证。
其次是游历的范围广。因为停留的时间长,前去的地方多,所以范围比较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一点,我们仅从他的一些诗题上,就能够看出来。比如京口(润州),有《京口》、《润州送人往长洲》、《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算山》等诗;茅山,有《句曲山朝真词二首》、《洞宫秋》等诗;丹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市,唐代属润州,有《荆溪早景题杜秀才水亭》诗,题中的荆溪当在今丹阳市境内;丹徒,即今江苏省丹徒县,唐代也属润州,如《庆封宅古井行》,诗题中的庆封宅古井,就在丹徒县境内;上元,唐代县名,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唐代属润州,有《景阳宫井》诗,景阳宫,是南朝皇城(台城)里的一座宫殿,在宫殿旁的古井即名景阳宫井。以上这些诗篇虽然题材各异,但我们从其所点到的地名来考察,可知陆龟蒙游历京口,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这座城里,而是游览了润州所管辖的其他许多地方,赏景探胜,怀古慨今。
再次是作品多。作品的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诗歌形式也有多种,表现出此时的陆龟蒙已经成为一位有自己的特点的诗人了。简单地总结概括一下,此时陆龟蒙的诗歌作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送别之作。表现离情别绪,上文已谈过的《润州送人往长洲》、《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等诗是显例。写景之作。比较单纯的游览写景之作如《荆溪早景题杜秀才水亭》诗。怀古之作。此类作品较多。这与润州(包括当时所辖的丹徒、丹阳、句容、上元等县)是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很多又很著名是有关系的。主要的篇名,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如《京口》、《算山》、《庆封宅古井行》、《景阳宫井》等诗。它们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一定的特色。如《算山》: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门临万国开。
诗的首二句由算山的山水雄奇险峻,想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在此驰骋战场,大展宏图。诗的中间四句则叙写三国周瑜以来直至南朝的历史往事。叙中有赞。最后二句则由怀古转到咏今,高度赞美唐王朝的四海为家、天下一统,表现了作者的社会历史观。《京口》诗艺术成就更高,抒情性更浓厚。诗云: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通过描写江边“古渡”所见到的凄清落寞的情景,渲染出一种惆怅迷茫的情绪。后半部分则是两两对照着写来,总是以历史情景与眼前景象对比转换,通过今昔的强烈对举,显现出怀古伤今的沧桑感。
京口,以及它邻近的扬州(当时的淮南道治所)、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隶属于润州,即京口)等地,在南朝时期,是南朝乐府民歌的兴盛地。它在形式上多为五言四句的短篇,所以又有“小乐府”之称。陆龟蒙诗歌也有一批内容上或形式上与之相同的作品。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应当产生于陆龟蒙游历京口期间,是他效仿南朝乐府民歌、甚至还有些新创的成果。如《子夜四时歌》(春、夏、秋、冬)四首,均是五言绝句,其第一句依次是:“山连翠羽屏”、“兰眼抬路斜”、“凉汉清泬寥”、“南云走冷圭”。还有他的《乐府杂咏六首》,《乐府诗集》(卷一百)录入,也是五言绝句,风格上明显是南朝民歌的特色;内容上或咏物,或表现闺怨,同样是“小乐府”的特点。陆龟蒙还有《江南曲五首》,题目源自汉乐府,中间经南朝梁武帝萧衍等人的改造创新,而陆龟蒙又作了进一步的推衍,超越前人。《乐府诗集》(卷二十六)《江南》解题云:
《乐府解题》曰:“《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若梁简文‘桂楫晚应旋’, [唯]歌游戏也。”按梁武帝作《江南弄》以代西曲,有《采莲》、《采菱》,盖出于此。唐陆龟蒙又广古辞为五解云。
古人往往将诗歌的四句称作一解。陆龟蒙《江南曲五首》,每首都是五言四句的绝句体,一首可以称作“一解”,故五首称为“五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乐府诗集》的编者郭茂倩,对于陆龟蒙在拓展《江南曲》上的贡献,是很赞许的。
第六节 咸通六年的睦州之行与咸通七年的“南浮桐江”
陆龟蒙咸通六年(865年)的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之行,咸通七年(866年)“南浮桐江”而至桐庐,在他的作品里是可以找到确证的。
陆龟蒙《引泉》(题下原注:睦州龙兴观老君院作)诗云:
上嗣位六载,吾宗刺桐川。
余来拜旌戟,诏下之明年。
是时春三月,绕郭花蝉联。
岚盘百万髻,上插黄金钿。
授以道士馆,置榻于东偏。
满院声碧树,空堂影老仙。
“上”指唐懿宗李漼,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登帝位,公元860年11月改元咸通。“六载”,六年。从大中十三年至咸通五年就是六年。说明诗中的“吾宗”是在咸通五年来睦州任刺史的。“桐川”,即指睦州,因其境内有桐溪,故称之。郁贤皓主编的《唐刺史考》定刺史陆墉,依据是《严州图经》云:“陆墉,咸通五年十二月五日自盐铁江淮知后金部郎中拜。”并引陆龟蒙这首诗作为证据之一。
陆龟蒙还有一首诗,应当也作于同时期。这就是七言律诗《新定陪太守一百五夜南馆玩月》。诗中云:“风雨教春处处伤,一宵云尽见沧浪。”“却嫌殷浩南楼夕,一带秋声入恨长。”“新定”就是睦州,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为新定郡(乾元元年复为睦州).“一百五夜”,寒食节之夜。从冬至节到寒食节计有一百零五天,故称。这与上诗所云:“是时春三月”完全吻合。同时,上诗中也用到了“新定”这一名称。诗云:“新定山角角,乌龙独巉然。除非净晴日,不见苍崖巅。”更可证两诗当为同时之作。而《引泉》诗中“诏下之明年”毫无疑问是指咸通六年。这是陆龟蒙该年睦州之行的确证。
此次陆龟蒙睦州之行的目的,可能是干谒同宗的刺史陆墉。但究竟是否如此,以及最终的结果怎么样,由于没有材料可以证说,自然也就不得而知了。《唐才子传校笺》(卷八)《陆龟蒙》条云:“龟蒙于咸通六年(八六五)曾入睦州刺史陆墉幕。”纯属臆测,没有什么根据。《唐才子传校笺》(补正)已作了驳正,云:“但可证知龟蒙曾至睦州拜谒陆墉,不可据定其为陆墉辟署。”陈尚君先生《皮日休、陆龟蒙及其友人的佚诗》(2018年8月复旦大学主办唐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龟蒙)也试过科举,咸通六年至睦州取解,即不复应试。”则认为龟蒙是为了“取解”而至睦州的。唐代的举子由州、府选送入京应试,称为“解”、“取解”。但尚君先生未列出所依据的材料,我们也不得而知。
陆龟蒙在咸通七年(866年)有一次“南浮桐江(即桐庐江)”的桐庐之行。因为唐代的桐庐县属于睦州管辖,是不是他的这次桐庐之行就是上述睦州之行的延续呢?我们根据陆龟蒙晚年所作的一篇诗序推断,它应该有别于陆龟蒙的睦州之行,是一次单独的行旅。《丁隐君歌》(并序):
隐君姓丁氏,字翰之,济阳人也,名飞举。读老子、庄周书,善养生,能鼓琴。居钱塘龙泓洞之左右,或曰憩馆耳。别业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适到其下。畜妻子,事耕稼,如常人。余尝南浮桐江,途而诣龙泓憩馆获见,纶巾布裘,貌古而意澹。好古文,乐闻歌诗,见待加厚。因曰:“他时愿为山中仆丁。”笑而不应。问之年,曰:“七十二。”当咸通丙戌岁,逮今十四年矣。
文中明确点出了时间,“咸通丙戌岁”,即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逮今十四年矣”,从咸通七年向下顺数十四年,即乾符六年(879年)。古人说的是头尾都算在内的虚年。这就是说,陆龟蒙“南浮桐江”是咸通七年的事情。这段话,陆龟蒙详述自己当年在“南浮桐江”的途中,经由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去郊外灵隐山下的龙泓洞拜谒丁隐君的往事。“桐江”,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陆龟蒙的这次旅行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到桐庐县,去游览桐庐江,欣赏山水风光,追怀先贤。这些内容,在他的作品里都有所表现。《严光钓台》应是作于此时期的一首诗。诗云:
片帆竿外揖清风,石立云孤万古中。
不是狂奴为故态,仲华争得黑头公。
东汉人严光,字子陵。早先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却去桐庐江边的富春山隐居。他常于江边垂钓,“钓台”就是他当年的垂钓处。“狂奴故态”是光武帝对严光的评说之词。“仲华”是邓禹的字。邓禹依随刘秀,后来做了朝廷重臣。此诗的大意,就是诗人乘船在桐庐江上,看到严光钓台的情景,钦敬、怀念他不追逐权势,情愿隐逸,当一个隐士的清高脱俗的气节和风范。
陆龟蒙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钓车》,也是“南浮桐江”期间的作品。诗云:
小轮轻线妙无双,曾伴幽人酒一缸。
洛客见时如有问,辗烟冲雨过桐江。
“钓车”,又称轮钩、钓轮,一种以轮子缠络牵引钓线的捕鱼器具。陆龟蒙在这次的游历中,应该确实在此得到过一个钓车,在稍后的松陵唱和期间,他还多次写到过。如《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见寄》诗中云:“笠泽卧孤云,桐江钓明月。”再如《龟蒙顷自桐江得一钓车,以袭美乐烟波之思,因出以为玩,俄辱三篇,复抒酬答》,其中第二首云:“曾招渔侣下清浔,独茧初随一锤深,细碾烟华无辙迹,静含风力有车音。”可见,陆龟蒙还曾用这只钓车垂钓过呢。皮日休的原唱诗《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第一首云:“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第三首云:“三寻丝带桐江烂,一寸钩含笠泽腥。”“七里滩”也就是严光钓台所在之地。皮日休在诗中也反复指出陆龟蒙的这只钓车曾在桐江垂钓过,实际上也从侧面证实了陆龟蒙的桐江之行。
陆龟蒙的桐江之行是在咸通七年的哪个月份到达的呢?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他在当年的秋天仍在桐庐,却是有诗可证的。本节上引陈尚君先生的文章中,据明初编纂的《永乐琴书集成》卷十九、卷二十,录陆龟蒙佚诗二首,其一《桐江秋夜听琴》诗云:
天近秋风爽气生,蕊珠人会七弦鸣。
木摇残雨欹危绿,滩递重冈迤逦清。
合有游鱼棹烟藻,不唯灵鹤觉风柽。
溪边月坠云收好,谁为丹台刻姓名。
诗应是秋夜听道士(蕊珠人)弹琴而作。诗中次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刻画,和三联移情于“游鱼”、“灵鹤”的拟写,表现了琴声的美好和极强的感染力。这显然是一首龟蒙在桐江所作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