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语篇进行研究的英美学派,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伦敦学派奠基人J.R.Firth探讨语境中言语意义的研究。英美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语篇、话语结构(Textual/Discourse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语篇/话语类型(Textual/Discourse type)、篇章语法(Text grammar)、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体裁理论(Genre theory)、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等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的使用(如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逐渐向图式、体裁(如文化语境)转移,但语言使用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从语篇分析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语篇分析者首先将语境中的言语使用作为其研究重点,这就意味着语篇分析中的指称研究重点研究的是指称在语境上下文中的应用。这样,指称问题就从最初的哲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语篇中语言使用的问题。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指称现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词语的形式,二是该形式表现的同指称有关的意义,三是发话人在话语环境中使用有关词语的目的。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研究指称问题,指称词语的使用目的是最重要的考虑方面之一。通过考察语篇中指称词语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篇中的指称做出一定的研究。
3.1 系统功能研究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指称研究重点放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并且指出指称语在语篇中除具有语义功能外,还担当着语篇的衔接作用。此外,依据指称语担当作用的不同,将用来照应语篇提及实体的指称语称作照应词。根据照应对象是否位于语篇之中,韩礼德把照应分为外指和内指。外指根据所处对象的位置分为情景照应和文化照应;情景照应所指的对象位于交际的实际环境之中,而文化照应的对象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者语言文化之中。内指的最大特征是能够从文本中找出所指的对象,根据照应对象的先后位置,以及所指对象的相对位置,分为前指和后指。
功能学派认为,由功能成分实现的衔接关系是指由小句的功能成分之间实现的衔接关系,包括指称关系、词汇衔接、省略与替代等。这种衔接关系的特点是结构中某个项目与另一个结构中的一个项目之间形成意义联系,使两个结构联系起来。请看下例:
例1:Call meIshmael.Some years ago—never mind how long precisely—having little or no money inmy purse,and nothing particular to interestme on shore,I thoughtI would sail about a little and see the watery part of the world.(Melville,Moby Dick,Ch1)
例1中的专有名词Ishmael首次出现时用来指称语篇中的人物实体,即该小说的讲述者。在随后的小句中,代词my、me、I分别照应前面的Ishmael,而这种照应并不是单纯语法层面上的照应,而是语义上的照应。也正是因为这里不同照应词的使用,语篇才呈现出没有间断的衔接链,语篇的衔接才最终得以完成。
语言学者陈平、许余龙等将语篇主题性纳入影响语篇指称形式变化的要素之一,并且依据主题性的强与弱,将代词、零形代词划分为高可及性指称语,而专有名词等描述性指称语为低可及性指称语。这里的“可及性”指读者识别某一指称语所指称对象所需的努力程度,当该实体处于语篇的主题位置时,读者所需努力程度较小;当该实体不处于语篇的主题位置时,读者所需努力程度较大。语篇中,语言编码者倾向于使用专有名词来指称语篇中第一次提及的人物实体,当这一实体处于语篇的主题性位置时,语言编码者会使用人称代词对其进行再次提及。如例1中,句首专有名词Ishmael的使用用来指称小说叙述者。随着语篇的展开,该人物占据了语篇话语的主题位置,并且一直延续至语篇结束。因此,语言编码者倾向于选择高可及性指称语——代词来对该人物进行指称。当主题链断裂时,语言编码者才会使用专有名词或有定描述语再次对其进行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