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节 藏锋和露锋笔法的技术内涵

即墨余笺:书法研究新视野 作者:徐同林


第七节 藏锋和露锋笔法的技术内涵

藏锋,即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使之不露笔锋的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外露。徐浩说:“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也就是说,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味,如果锋皆外露,精神外纵太过,则韵味不够,线条就有问题。

藏锋,也称逆锋,是书法中一个很重要的笔法。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际,欲左先右。”这种方法和戏剧中的水袖的用力方法是一样的,甩出去之前要先微微内收蓄力,利用相反相成的逆向劲势,达到线条遒劲、厚重的目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古人作书,皆重藏锋。中郎曰:‘藏头护尾。’右军曰:‘第一须存筋藏锋,减迹隐端。’又曰:‘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即藏锋也。”

以横线为例,藏锋的写法是:笔尖逆向入纸后,笔锋向左轻按,按笔的宽度要小于起笔的宽度。如果起笔为方,则顿向下,再按笔折向右行笔;如果起笔为圆,则转笔向右行笔。其他线条同样如此,运笔时先按行笔的相反方向将锋逆藏再行笔。

以横线为例,露锋的写法是:笔尖顺向入纸后,笔锋向右或右上或右下轻按,再向右行笔。

笔法示意如图1—12所示。

图1—12 藏锋(左)与露锋(右)

一般来说,篆书、隶书的线条基本采用藏锋起收笔;楷书的线条有的采用藏锋起收笔,有的采用露锋起收笔;行书、草书的线条基本采用露锋起收笔。但是在实际书写中,露、藏用法会比较复杂,甚至会反常态而为之。示例作品如图1—13所示。

图1—13 大篆的藏锋起收笔(左)与行书的露锋起收笔(右)

自大篆成熟以来,篆隶的用笔虽多是以藏锋起收笔,但并不总是以藏锋起收笔,如汉简隶书用笔就运用了大量的露锋,唐代的隶书也运用了大量的露锋,我们往往认为唐隶艺术成就不高,主要是因为藏锋起收笔运用不多,导致线条直露。隶书成熟后的作品,如东汉碑刻《西狭颂碑》除了捺笔使用摩擦极强的露锋外,其余线条纯用露锋起收笔。这种笔法直到王羲之早期作品中仍在使用,如王羲之的《姨母帖》除笔画多平外,一些笔画起收笔都有藏锋运笔的影子,直到变法后才出现以露锋为主的用笔。颜真卿四十多岁时所作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笔法很有二王、欧、虞、褚之遗风,与当时的唐人写经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整篇结构严密,点画以露锋为多,风格端庄秀丽,是对传统的作品很好的继承。其晚年的书法作品,如《大唐中兴颂》《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取篆籀之法,圆转藏锋,苍劲谨严,如印印泥。詹景风曾经称赞《自书告身帖》:“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示例作品如图1—14所示。

图1—14 《西狭颂碑》(左)与《颜勤礼碑》(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