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华园里的园丁

水木烙印 作者:胡钰


清华园里的园丁

2010年3月24日下午参加了徐葆耕老师的追思会。许久没有流过泪的我,看着大屏幕上一张张徐老师的照片,那熟悉、亲切的笑容,那曾经给予我的关怀,让我一次次热泪盈眶。其实,不只是我,所有发言人,顾秉林校长、胡显章老师等都是几度哽咽,还有人泣不成声。

1992年,刚上大二的我和几个同学一道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影视欣赏与评论协会并担任会长,我当时是电子系学生,并不认识徐老师,只是听过他的课。但贸然邀请徐老师参加协会的活动,得到的是出乎意料的慷慨帮助。就此,徐老师担任了我们协会的顾问。他的顾问是名副其实的“又顾又问”,从活动组织到人员邀请、到经费筹集,事无巨细一一参与。

徐老师认为文理分科只能培养“半个人”,鼓励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走出“半人时代”。在他的鼓励下,我又到中文系学习了科技编辑双学位,并在中文系读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文系工作。在一次次学业与工作选择中,在一次次遇到人生困惑时,徐老师都是我的重要引路人。

在中文系,我感觉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徐老师就是位忠厚的家长。记得我刚留校第一次上课时很紧张,光讲稿就写了2万字,徐老师得知后就特别耐心、幽默地告诉我如何讲课才能讲好。那种手把手的经验传承亲切而珍贵,我在大学教书期间也就刻意以徐老师讲课为模板来练习讲课。

徐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勤奋”与“宽厚”,谦谦君子,孜孜以求,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是一位非常纯净的人,生活在纯净的世界里,也带给周围人纯净的氛围。至今,我还记得他1998年推荐我申报“朱自清语言文学奖”的场景,那是一个明朗的早晨,在文北楼的办公室里,徐老师认真写了推荐意见并签了名,之后拍拍我肩膀爽朗地笑着说:“好好干,年轻人。”那个场景、那缕阳光、那串笑声、那份关怀,十余年了,常常想起,总是温暖。

清华园是我求学的丰厚土壤,更是我成长的精神家园。而徐葆耕老师,就是这家园中一位带着灿烂笑容的温暖的园丁。徐葆耕老师于2010年3月14日离开我们,享年73岁。他在1月3日得知病情后平静地为自己写了生平纪略,文中最后一句是:“病魔出其不意地攫住了他,将他的才华和对这个世界的爱一起带走了。”其对生命之留恋与热爱表露无遗,读之不觉泪如雨下。

在追思会的最后,我们为徐葆耕老师三鞠躬,我在心里默念:祝愿徐葆耕老师天国永乐!

永远怀念徐葆耕老师!

  1. 本文收入周茂林主编:《永伴清华前行的人——追思徐葆耕教授文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