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周策

战国策译注 作者:注 著,王延栋 译


西周策

导读

周平王东迁,为春秋之始。王室衰微,诸侯不统于王,以强欺弱,齐、楚、秦、晋日益强大。周天子仍然妄自尊大,率师伐郑,被郑射伤,狼狈而归。周襄王被赶跑,晋文公帮助他复位。后来晋文公召唤周襄王来会面,史官替天子遮丑,记录为“天王狩于河阳”(《史记·周本纪》)。周定王时,楚庄王伐戎,在周天子的王畿耀武扬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就“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宣公三年》)。九鼎是周王朝的象征,早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已经对它很有兴趣了(今本《战国策》第一篇就是《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章。《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西周君降,周天子赧王死,“其器九鼎入秦”)。

进入战国,周贞定王时正是赵、魏、韩三家分晋,周天子的家族纠纷愈演愈烈。贞定王死,长子立为哀王。才三个月,其弟杀了他自立为思王。思王立才五个月,其少弟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史记·周本纪》云:“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周考王死了两个哥哥,还有个弟弟名揭,就封揭为公(后称桓公),让揭离开国都洛阳(亦称成周),在西面的河南建立西周国。

西周国的桓公,子为威公,孙为惠公。西周惠公卒后,长子继位,便是后来的武公;另封其少子于巩,号东周惠公,这样就又分出东周国。

结果就既有周天子,又有西周君,还有东周君。这种大轮廓,战国、秦、汉的人是清楚的。至于细节,当时也未必清楚。例如《战国策·东周策》的《周共太子死》这篇策文,《史记·周本纪》就记作“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司马贞《索隐》云:“按:《战国策》作‘东周武公’。”照这样,唐朝传抄本《战国策》便认为是东周国的事。南朝刘宋裴骃《集解》注“西周武公”云:“徐广曰:‘惠公之长子。’”历史资料存留有限,谥为“武公”的很多,东周国和西周国都有惠公。这种细节,聚讼无益。

如果说《战国策》东周、西周、宋、卫、中山诸策对于后代尚有可取之处,可能就是这些中小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善于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掣,保持平衡,则小国可以生存,小国也可能在外交上略有主动吧。

《西周策》一卷,十七章,两千二百零三字,篇数少于《东周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