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氏之役

战国策译注 作者:注 著,王延栋 译


雍氏之役

【导读】

本篇选自《西周策》,事在公元前307年,《史记·周本纪》载此事,应归之于东周。不论东周国还是西周国,它们在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以求生存,自保平安这一方面,其机智灵巧都毫无逊色,也会抓住时机从大国那里捞得一点好处。

雍氏之役[1],韩征甲与粟于周[2],周君患之,告苏代[3]。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4]。”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5]。”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6]:‘韩氏罢于兵[7],仓廪空[8],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9],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10],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11],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12],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13]。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14],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15],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16]

【注释】

[1]雍氏:韩国邑,在今河南禹州东北。役:事。指楚攻韩,围雍氏。 [2]征:求,取。甲:甲士,披甲的士兵。粟:粮食。 [3]苏代:苏秦兄,策士。 [4]高都:韩国邑,在今河南洛阳南。 [5]听:服从,顺从。 [6]昭应:楚国将领。楚王:指楚怀王。时当其二十二年。 [7]罢(pí):通“疲”。兵:战事。 [8]仓:谷仓。廪:米仓。 [9]收:取。 [10]病:疲惫。 [11]守:通“狩”,围取。 [12]多:多余,过分。 [13]折:转。入:归向。 [14]节:符节,古代作为凭证的信物。[15]弊:破,坏。完:完整,完好。 [16]卒:最终。

【译文】

楚、韩雍氏之战的时候,韩国向东周征调士兵和粮食。东周君对此很忧虑,把这件事告诉了苏代。苏代说:“您何必发愁呢?我能让韩国不向东周征调士兵和粮食,还能替您得到高都城。”东周君很高兴,说:“你果真能这样,我愿意把国家大权交给你。”

苏代于是去见韩相国公仲说:“您没听说楚国的计谋吗?昭应对楚王说:‘韩国被战事搞得很疲惫,粮仓空虚,没有力量守住城邑,我趁着韩国饥困攻打它,过不了一个月一定能攻下它。’现在楚国围攻雍氏五个月也没攻下,这说明楚国筋疲力尽了,楚王一定不相信昭应的计划了;现在你们向东周征调士兵和粮食,这是告诉楚国你们也已经疲惫了。昭应听说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围攻雍氏,雍氏一定能攻下。”公仲说:“说得好。但是我派往东周的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说:“你何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公仲生气地说:“我不向东周征调士兵和粮食已经过分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给他们?”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他们,那么东周就会转而归向韩国,秦国听说以后一定很气愤,就会烧掉与东周通使的符节,断绝外交关系,这样,你用一个破败的高都换得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他们呢?”公仲说:“好。”于是不向东周征调士兵和粮食,却把高都送给了他们。楚国最终没有攻下雍氏,不得不离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