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松

啸天说诗.5,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周啸天 著


曹松

【曹松】(848-?)字梦徵,唐舒州(安徽潜山)人。早年栖居洪州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昭宗光化四年(901)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南海旅次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这首诗作于昭宗光化三年(900)之前。作者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闽、广一带。这首诗就是他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州市)的思归之作。全诗在构思上多处避熟就生,令人耳目一新。

“忆归休上越王台”二句,从归思写起。汉乐府《悲歌》有“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之语。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说“忆归休上越王台”,越王台在广州越秀山,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登台可以表达的“归思”,不登仍然可以表达:“归思临高不易裁”,是说不登的原因,即登台引起的归思让人无法承受。“裁”是剪断的意思。

“为客正当无雁处”二句,写得到家书更增思念。出句仍然是和惯性思维拧着来,赵嘏有“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之名句;作者的意思却是:乡心正无限,无雁度南楼。读者很难说哪一种表达乡愁的程度更深。下句是反对,“故园谁道有书来”是说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却得到家书,心情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知道家人的信息,悲的是归期未卜。有人将此句讲为,得不到家书,与上句则成为正对,正对则与上句意复。刘勰曰:“正对为劣”,故不足取。

“城头早角吹霜尽”二句,写滞留异乡之苦。两句分别写南海早晚的景色,一句说城头凄凉的晓角声里,晨霜渐渐消融殆尽;一句说护城河里涌进潮水带着月光退去。说的全是景色,真正要说的话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这种写法,与“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类似。没有说出的话是:不管是这种时候,还是那种时候,作者都在苦苦思念着故乡热土。

“心似百花开未得”二句,写春来归思尤不可遏。这两句显然受到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铸句的影响,也拿春花说事,一个说“莫共花争发”,一个说“似花开未得”;一个是上句说“争发”、下句说心灰,一个是上句说未发、下句说“争发”。而“年年争发被春催”,更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结尾。

清人纪昀赞道:“起得峭拔,接得遒健,后四句亦称。”(《瀛奎律髓汇评》)屈复点评道:“句雅意远,晚唐所少。声调高亮,结不衰飒,尤难得。”(《唐诗成法》)在突破前人惯性思维上,此诗表现出色,故能在唐诗中占一席地位。

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岁”本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唐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对老百姓痛恨的战争,军阀却很感兴趣。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意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