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研究 作者:贾锡萍,周多刚 著


三、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也要求: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领导干部领会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透彻领悟并坚定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和实践的理论、一种精神、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才能把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及其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理解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理解科学发展观,而且有益于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吸取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改革和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发展要求,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历史起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是从发展的角度更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继续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的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厚、内部结构严谨、体系特征鲜明的相对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是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根本要求,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是具有清晰的理论框架。科学发展观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四大战略思想为理论支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路线、发展机遇、发展实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主体、和平发展和发展保障等为主要范畴,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领域,涵盖21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四是具有鲜明的体系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体系特征主要表现为包容性、求实性、整体性、民族性及人文性。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和发展理论上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思考和探索,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要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理论的本质内容,在继承中丰富发展、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强调发展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强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指明了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强调推进发展既要着眼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着眼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既要注重发展速度,更要注重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核心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围绕科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提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建立新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极其艰巨。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发展的协调性、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管理以及对外开放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遵循的根本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用它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重大战略思想”是带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既立足现实又放眼长远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决非一种临时举措或权宜之计。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现实依据。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目前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50年,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相对于宏伟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发展基础依然非常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人口素质、科技教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式、资源环境、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的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正是这些突出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及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提出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固然与着力缓解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分不开,但更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的历史阶段,这就决定了坚持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以上可知,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从政治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巩固、从国家长治久安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学习,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用“四个更加”提出了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民生纳入科学发展范畴,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所谓“第一要义”,意即居于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主体性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主要是指:

(1)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仍然离不开发展。

(2)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困难、问题和弊病,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极大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的落脚点要体现在发展上。

(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为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发展以新的科学内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防止以经济建设代替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要纠正单纯以GDP增长衡量整个经济建设成效的倾向,要解决单纯发展经济出现的不协调现象,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确立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具体体现在:

(1)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要求我们在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强调发展要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挥人的潜能为中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前提和基础。

(2)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摆在党和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要遵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自由、完善、充分与和谐的发展目标。二要既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又要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既要强调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考虑到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三要确定发展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当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必须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做出科学判断。在当代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1)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持续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把握住全面、协调、可持续,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也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思考,协调推动。同时,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主要包括四个领域:

(1)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在国家和政府管理领域,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3)在分配领域,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在国际交往领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做好工作,就要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加以落实。

5.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