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1810年3月1日生于距华沙50多英里的小镇热拉佐瓦·沃拉,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在华沙度过。
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6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写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9世纪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他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
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病情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
回到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成就与贡献
从19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d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d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首《前奏曲》、20首《练习曲》、18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
他的钢琴音乐摆脱了交响乐和歌曲体裁的写法,旋律气息宽广,和声不拘泥于传统原则,注重色彩效果,调性明暗对比鲜明,结构自由多变,突出节奏个性,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
地位与影响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词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荣誉。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和谐谑曲是形式庞大、内容深刻的作品,充分地挖掘了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钢琴的表现范围。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强烈地反映了波兰民族精神,保持波兰音乐的节奏性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他是将东欧音乐元素最早融入西欧作曲技法的作曲家之一,对后来民族乐派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肖邦的练习曲和前奏曲在保持原有体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和创新。在练习曲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训练价值,又注入了艺术形象和情感意义,使它成为一种音乐会练习曲,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能在这个领域取代肖邦的地位。
2010年为肖邦200周年诞辰,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