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中国文学研究(第28辑) 作者:陈尚君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陈尚君

《元好问传》是业师朱东润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大约经始于1984年或1985年,完稿于1987年10月或11月。我记得该年12月初,先生指导的传记文学博士李祥年论文答辩,先生在此前十多天已经放下手边工作,作答辩之相关工作。其间曾见告,《元好问传》已经写完,还差一篇前言,可以等到稍空再写。但论文答辩结束不久,病情就开始变化,于12月17日入长海医院治疗,次年二月十日辞世。可以说,本稿是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著。

记得在1986年左右,曾与先生有过关于此稿的长谈。先生说到,自己根据以往的一般认识,选择元好问作为写作的传主,但在很充分地阅读了元好问的文集和同时史料后,对于元氏在金亡前后的从政为人,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不完全如前人所述为金源文宗,大节凛然,而是奔走南北,节义有亏。先生前此所写传记的人物,包括张居正、王守仁、陆游、梅尧臣、杜甫、陈子龙等,都是忠烬谋国、大节明朗的人物,他在传记中希望表彰他们的功名事业,激励民族正气。元好问与他们显然有所不同。先生当时说,自己已经九十岁,没有精力更换传主,重新开始阅读文献。元好问的先世出自鲜卑,虽然已经高度汉化,也可不必完全站在汉民族正统的立场上来对他提出要求。前此写了许多人物,最后的一位有些变化,也还是好事。

完成的全稿大约十万字,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之间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苦难。在这样的时代,元好问有过追求,有过坚持,也有过妥协和经营,有过委曲和痛苦,以自己的诗歌完成史诗的记录。先生不回避元好问在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氏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庾信文章老更成”,先生这部写成于九十一岁高龄的著作,是他一生开拓进取的最后总结。先生九十咏怀诗云:“经行带索有遗篇,九十衰翁剧可怜。我与荣公同一瞬,尚思为国献残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本书文稿全部由先生亲笔书写于毛边纸上,字体比早年手稿稍大,仍苍劲有力,并在他生前亲自装订成册。另存若干另页,可能为初稿,但也可能曾部分改写。但毕竟时已年过九十,手迹苍迈中也有手颤而难以把控的痕迹,全稿也偶有前后重复、语意回环的内容,这些都增加了本稿整理的难度。

本稿首次整理出版,由朱先生早年在无锡国专时期的学生,后来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的王翌群先生承担,由东方出版中心作为《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之一出版。可能因为看到的手稿不完整,或者还有尽量整合避免内容复沓的考虑,这次整理时于原稿多有删节。比如有关元好问早年经历,特别是写作《雁丘辞》的部分,即告阙如。这些都受制于当时的整理和出版条件,朱先生这部绝笔得以较早与读者见面,王先生为老师所作努力,值得给以充分的肯定。

这次是本传的第二次整理本,所有内容均全部依据原稿整理,内容有重复的部分,除个别完全相同者略有删节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稿的内容。原稿另页的部分,凡传中未及的部分,已经尽量插入相关部分,同样内容而有两稿者,则尽量取较详的部分。最后定稿,较上次整理本约增加一万五千字。这样整理是否恰当,殊无把握,敬请读者谅察。

受业 陈尚君

2016年6月15日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