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编的话

北京口述历史: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 作者:杨原 著


主编的话

这套“北京口述历史”是2013年由北京出版集团与我一同策划的,当时计划是5年之内出版20部。如今(2018)5年过去,这套丛书已于2014年、2017年分两批、每批5部出版,现在即将出版的是第三批共4部。显然,原来的计划并没有完成。

没能完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关键的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对这套口述史著作的出版所提出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希望这套书的每一部作品,都严格地按照学术的规范来做,达到主题清晰明确、叙述完整、内容严谨,并且或能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空白,或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的要求。事实上,在我们已经出版的10部口述史作品中,这些要求基本上达到了。

然而,虽然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这样的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但在口述史尚未被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视为“货真价实”的“学术”时,这样的要求就未免有些过高。换句话说,尽管口述史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专门学科,这已经为如今从事口述史作业的学者所公认,但这种学术规范如何体现,却是口述史学界迄今争议不断的焦点之一。对这套口述史中每部作品都要达到的这一要求,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规定了的。在前面两批出版的著作前言中并未特别提及的原因:一是当时并未估计达到这一标准的难度;二是也没想到目前出版的大多数口述史作品不这样做,并不认为有必要这样做。所以,在这套丛书的第三批出版之前,有必要将我们这套口述史的标准再说明一下,因为这也正是这套丛书的特点:

第一,每部作品都必须是访谈者亲自去现场进行访谈之后完成的。

第二,在每篇访谈稿之前,访谈者都要将做访谈的时间、地点以及被访者的状况,以“访谈者按”的方式一一做出说明。

第三,文字稿必须是根据现场访谈录音(或录像)转写而成的,访谈者一方不得凭空添加任何增补、编造和自己的想象,即便有任何评论,也要以“访谈者按”亦即第三方的形式另行撰写。

第四,对转成文字的口述访谈材料中涉及的事件、人物和专有名词等,必要时须查找出处并添加注释。对被访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也须有大致的了解与说明。

第五,对访谈采集而来的材料进行反复的核实整理,包括再次或多次进行回访、寻找并访谈与之相关的其他人,以及与各种文献史料进行核实等,尽可能地鉴别受访者所述材料的真伪,并在注释与“访谈者按”以及附录中说明。这些我们统称为“后期整理”的工作与现场采访相比,所耗时间精力要多过几倍、十几倍,这已经不是对一般从事口述史者的要求,而是对一个研究者的要求了。这样的要求,使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受过严格的、专业的学术训练;二是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作为口述史学的专著,这样做是否有必要、是否符合口述史的宗旨,在学术界仍然是存在激烈争论的悬案。而我们坚持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为学术界提供一种方式、一种经验,毕竟口述史的做法并无一定之规。至于成败,就只能由众人去评说了。至于这套原计划在2018年出版20部的口述史系列,目前还未能足数出版,我要感谢出版社相关领导与编辑们的宽容,也请读者和相关的各方人士理解和原谅。

这套丛书的编撰出版虽然历经各种艰难曲折,遭到过诸多怀疑、冷遇和否定,但也收获了远比我们此前所期待的更多热情鼓励和关注,这是支持我们一直前行的动力。

谢谢大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