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特点

廉洁政府建设 作者:新玉言 编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两大基础

“以民为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第一个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必然规律。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就被人们塑造成了爱民与民同乐的光辉形象,“民人邦本”、“爱民如子”的口号,流传整个古代社会。

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其“仁学”的核心宗旨就是“爱人”;孟子将其演变成“民贵君轻”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指出以民为本方可长治久安;贾谊意识到“民为国本”的道理;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些具体的爱民政策,如兴水力、授民田、轻徭薄赋、劝农耕、办学校、富民教民等。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等,可以说都是爱民政策的结果。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虽然还没有达到“君权民授”的境界,但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疑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对民权的重视,正是这种重视,使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加强吏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古代的廉政思想才得以不断的完善。

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另一个基础。勤劳节俭,朴实自然,不铺张,不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主张为官做人一定要勤俭朴素,切忌奢侈多欲。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周武王灭商后夜不能寐,汉文帝亲率群臣劝课农桑,诸葛亮治蜀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勤政的形象史不绝书;季文子家无衣帛之妾,晏婴饭常疏食,食不重肉,君赐食品坚辞,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曹操权倾天下,妻妾常穿补衣,张俭一袍服三十年,于成龙天下廉史第一等等俭朴廉洁永远为世人所称道。

从勤俭朴素出发,思想家们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财民力,不可大兴土本,反对统治者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这对于官员来讲,聚敛财物成为一件相当可耻的事情,相反,对于老百姓的血汗要充分尊重,这种近乎于现代纳税人的意识对于规范官员的行为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2.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四大特点

(1)以廉为本。在中国古代贪官污吏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各朝代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出于巩固其阶级统治地位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作为对官吏政德的根本要求,作为廉政治理的根本,贯穿到整个政治活动中,即“以廉为本”。“以廉为本”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官吏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

第二,把廉洁作为官吏必须遵守的诸德中最重要的德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