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
从检索到刨根,这些口耳相传的家史,其完整性和真实程度都有存疑,最好能找到文字材料作为佐证。而家谱和相关人员的人事资料,不论是自己写的,亦或别人写的,在这里都是重要的旁证。不过引用时也要多方核对,家谱的毛病在于除喜欢攀龙附凤,年久失修或传抄有误,也能造成误导。
除了从高祖周奎行略,可确知他上三代的名字外,还知他病故于长沙,在四川做过昭化、绵竹、江津等县知县。其实他的夫人及子女尚多,除早殇者外,儿子只余铣诒、銮诒兄弟。铣诒是拔贡出身,也考选了内阁中书,查起来这个中书也有七品衔,要有举人资格才行。拔贡大约相当举人,工作是秘书性质,在一定地方值班,随时受命起草诏令或记录口谕等,有满中书,也有汉中书,似并不如《儒林外史》所写的可随时花银子买的官。因也在京,曾祖死时,可以及时去办丧事,接管家业,包括六岁的祖父和传说中的曾祖母。我曾奇怪,祖父十八岁学业未成,就被大伯父赶出周家,自己去谋生,此后就一直住岳父龙璋家。从日本归来后,做两淮盐大使,何至还不能养母,让这位曾祖母一直住大伯家,直到去世?后来查到一篇程颂藩写的《周銮诒哀词》,才知道个中情节。这哀词(即现在的悼词)出自《碑传集》第三编,所集都是墓志铭、哀词,因多从碑刻上来,记事应较真实,当然也和一切传记类文字一样只讲好话。我注意到这么几句“君连丧二妻,子女尚幼——妾陈氏无子,欲以殉君,同馆诸君,谋于君兄仲泽,命陈氏母君子女,以慰二母及君,而专其育子之责”。这可证明这位曾祖母是小妾充任,只算是继母,而且推想还很年轻。从江永的族谱所载,是有黄氏、陈氏两位夫人,祖父的生母是黄氏,陈氏未入谱,也可能只比祖父大十多岁,所以才有“既不能殉葬,也不能改嫁”的两难,其实是个可怜人。祖父到岳家完成学业,后来也算有了官职,却始终不接出继母同住,盖即因此。
碑传集三编
网上拍买品
从共墨斋可知当年两兄弟关系是好的,有共同的爱好,金石书画收藏似也不分彼此,而且二人在诗词书法上都有点名气,可能兄不及弟,检索到的大都是銮诒作品,这是我检索一些拍卖品得到的印象。
两人诗词都未刻印传世。铣诒照顾了孤儿寡妇,自然也接管了所有家产,比方说那上千的汉印和其他藏书等。这都还可说无损于兄弟共墨之义,但后来把学业未成的侄儿赶出,令其自谋生路,则是为德不卒,纵使其中可能有隐情,也大悖于兄弟手足之情。虽是个悬疑,不能不让祖母愤懑,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另外,曾见有考取的举人,刻木匾志庆,上列三位主考官衔,及乡试地区、年份等;格式大小一样,木板也普通,在收藏品市场可见两种有周銮诒副主考的,一为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任广东省副主考,另一为贵州省副主考,这种匾有点像官定发给录取举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