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代绝句

绝句三百首 作者:蔡义江,曹文轩 编


唐代绝句

虞世南

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②。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善文辞、书法。初仕陈,后入隋为官,唐贞观中,为秘书监。为人忠直,敢犯颜直谏。《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

①垂(ruí)——古代帽带结在下巴下所余的下垂部分叫。以垂比喻蝉头部的触须,也兼指为官者。饮清露——蝉的口器呈针状,中空,插入树体内以吸取树汁。古人误以为它是饮露水为生的,故有此说。 ②藉秋风——凭借秋风传送。

【评说】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的是蝉,同时又有自身志趣操守的寄托。首句借蝉之饮露,比喻自己虽是为官之人,却不同于“肉食者”辈,而是过着清廉寡欲的节俭生活。梧桐树干直而高,传说中仙禽瑞鸟多栖息其上。诗中用蝉声亦出自梧桐树,来比喻自身秉性的正直高洁,且为后两句张本。“居高”之“高”,并非炫耀官位之高,而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之“高”,故其声得以传播遥远,这并不是凭借外力之助达到的。写来贴切深刻,有哲理意味,作者的怀抱胸襟,显露无遗。

《隋遗录》有故事说:洛阳进贡异花,隋炀帝命宫女袁宝儿持之,号“司花女”。宝儿多憨态,当时虞世南正在炀帝身旁草拟诏书,宝儿注视虞良久,炀帝见了命世南作诗嘲讽她,因作《应诏嘲司花女》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但是历史上记载虞世南秉性刚烈,敢仗义直谏。唐太宗曾作宫体诗,命他也作诗相和,虞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与此对照,前作嘲诗,体近佻而非雅正,颇不符其为人,且隋唐之际尚无合律的七绝,所以应为中晚唐传奇作者的拟作,被《全唐诗》编者误收于虞世南名下。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①,驱马历长洲②。

鹊飞山月曙③,蝉噪野风秋。

【作者简介】

上官仪(约605—665),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移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唐贞观初进士。善文辞,特别是五言诗,风格绮丽婉媚,时人纷纷效仿,号“上官体”。他撰书论诗的声病、对偶,对五言律诗的定型有积极意义。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为太宗、高宗朝著名宫廷诗人。后被诬谋反,下狱死。文集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脉脉(mòmò)——含情的样子,也可形容物。广川——指洛水。②驱马——骑马而行。长洲——指洛堤;地处水中叫洲。③山月曙——山月显露光亮。

【评说】

唐刘《隋唐嘉话》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曰:‘脉脉广川流(略)’,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这一记载符合上官侍郎所创造的诗境给人们的美的感受。

前两句叙驱马长堤入朝,眼前洛水脉脉,已衬出作者的好心情。后两句是神来之笔,月光与鹊飞相联,令人想起曹孟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意象,是所见;“蝉噪”句,是所闻和感觉。堤边必植树,蝉藏其中,其鸣声随野风吹拂而至,顿觉神清气爽,十分惬意。“秋”作形容词解,凉快之意。此正汉字修辞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后张说《和尹懋秋夜游湖》诗效仿其义,有“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句,总不免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不及此诗的信手拈来、自然潇洒。

李峤

解落三秋叶①,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擢进士第。中宗时迁礼部尚书,神龙二年(706)为中书令。玄宗时卒于庐州别驾。李峤为武后及中宗朝四位大学士之一,声名卓著,诗多为应制、咏物之作。原集散佚,明人辑成《李峤集》存世。

【注释】

①解——知道;能够。三秋——秋季。因一季有三个月而称。

【评说】

李峤是写咏物诗最多的人,有人曾编《李峤杂咏》,收录其咏物诗竟多达120首。咏物诗可分两类,一类是就物言物,别无他意,李峤之作即是;另一类是借咏物寄情寓兴,前选虞世南诗即是。

此诗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想得不错,但写来颇像是一首“风”的谜语,与世南咏“蝉”,不在同一档次上。

大凡咏物诗就物言物,无所寄托,不过描写物之性能、形态而已,难有上乘之佳作,这就是游戏与文学的区别。此诗选入童蒙课本,因其浅显,对于初学者造句修辞、打开思路有益,故录以聊备一格。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②,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③。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约713),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唐中宗神龙初,因谄附张易之,贬泷州参军,不久逃归。后起用为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时,赐死。宋之问是武后、中宗朝著名宫廷诗人,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属对精工,格律严整,对律诗的发展定型颇有影响。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有《宋之问集》。

【注释】

①汉江——此指汉水中游之襄河。 ②岭外——五岭之外,今广东一带。③来人——指从洛阳南来的路人。

【评说】

诗是作者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洛阳途中所作。

前两句述事,说自被贬泷州后,已冬去春来,将近半年光景,家园如何,音信全无,不免时时悬挂心头。古时寄书信,要托人捎带,往往延搁很久而不达,何况诗人远在岭外,其思念、惦记的迫切、焦虑不言而喻。

后两句描写将到家时的心情,是诗的精华所在。试想,如果这两句写成“近乡情更切,到处问来人”,能否比现在更好呢?恐怕不但不能更真切,倒有点近乎愚蠢了。心怯而不敢问询,是怕听到坏消息,经受不住精神打击,所以宁可将这验证真相的时刻延到最后。杜甫乱离中作《述怀》诗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写的也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简介】

王勃(650或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早慧好学,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曾南游巴蜀。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作《滕王阁序》,名声大振。自交趾返回时,渡海溺水而卒。王勃长于作诗,尤擅五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注释】

①滞——水流不通畅;迟缓。 ②将归——欲归而未归。非即将归去意。

【评说】

诗当作于唐高宗咸亨中客游巴蜀之时。

多年前,有注本解“长江悲已滞”句说:“谓已留滞蜀中甚久。长江,泛指巴蜀地区。”此说欠妥。万里长江,自巴蜀至东吴,一路流经多地,岂能单单指代巴蜀?滞,虽然也可指人淹留某处,但其本义是形容水之不通畅,这里指的正是江水。两句应连读,且是倒装。意思是当心中盼望能回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家园时,我已悲叹长江水之滞留迟缓。这是急切心情投射于大江的诗语。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曰:“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也是以长江起兴。王勃正是受其启发而变化诗意罢了。谢朓因在“西府”(荆州)曾深受知遇,十分留恋,今不得已随江水东来,已近“下都”“新林”即金陵一带,而西返之路却越来越远,所以心生悲感。王勃则相反,正欲东归,所以恨不得江水能迅疾如箭。

欲归而不得归,又恰逢“万里悲秋”时节,下面“况属”二字,又进一层,极妙!时属深秋,岁月已晚;高风阵阵,四望何有。“山山黄叶飞”五字,堪比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诗句。羁旅之人,对此景象,不知如何遣怀。这真是一首好诗!故《诗薮》赞其五言绝句“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杜甫)、吏部(韩愈)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①,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那么“剪”字妙在何处?

其一,剪字与前面“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裁字相呼应,自由和顺畅。

其二,剪字有剪裁之意,柳丝柳叶之美似为精心加工的结果,凸显其美。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武周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授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世称“贺监”。天宝二年(743),上表请为道士,求还乡里。次年离长安,至乡不久而卒。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喜欢开玩笑,好饮酒,擅长书法。与李白、张旭等友善。其《咏柳》《回乡偶书》七绝,传诵甚广。《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注释】

①碧玉——比喻柳叶。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如由碧玉装点而成。 ②绿丝绦(tāo)——比喻柳枝。绦,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

【评说】

此诗的佳处,全在比喻和想象的巧妙。黄周星《唐诗快》评此诗说:“尖巧语,却非由雕琢而得。”这话与《红楼梦》所写相似:群芳作菊花诗,众人评优劣,林黛玉夺魁。林谦虚地说:“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得却好,不露堆砌生硬。”(第38回)可知巧也须有自然之致。

作者从玉妆、丝绦十分自然地将春天想象成一位针线手艺十分精巧的聪明女子,那“二月春风”便是她手中的一把神奇的剪刀了。诗用“不知”“谁”的询问句式写出惊喜的心情,语意新奇,却又没有琢刻之感,读来生机盎然。

回乡偶书①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②,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诗题——原二首,选一。 ②老大——年岁已老了。

【评说】

古代的读书人为了功名或生计,往往要离乡背井出游,去寻求发展。有时客居异乡多年,每每思念家乡而总因种种阻碍欲归不得。贺知章正是如此。他离家时还年纪很小,待到归来,已是一白发老翁,怕是早超过一甲子了。所以除庆幸多年心愿终得实现外,看到家乡的改变,尤其是人事的惊人变化,必然也感触良多。此诗正写这种心情。

句中去回年岁、口音与容貌,都自然形成对照。“乡音无改”,从句法构成上看,说的是自己无疑。多少人的方言口音一辈子都改不了,诗人也是。但其弦外之音,也许亦包括他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而产生的亲切感。三、四句更有非人为制造出来的戏剧性效果。“儿童”当指他家中的孙辈、重孙辈,他们小小年纪,何曾见过八十多岁的爷爷、太爷爷、外公、太外公,当然“不相识”,于是很有礼貌地笑着问:“客人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啊?”没有一字说到感慨,却蕴含着多少感慨!所以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赞其“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桃花溪①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②: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③?

【作者简介】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善草书,嗜酒,醉后即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头沾墨而书,时人号为“张颠”。自言当初看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领会笔法意,观察公孙大娘舞剑的姿态而得书法神韵。张旭与李颀、高适、李白等交往甚密。唐文宗下诏把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名为“三绝”。《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①桃花溪——《清一统志》:“常德府桃源县(今属湖南)有桃花洞,洞北有桃花溪。”张旭所咏,未必是后人指实之地,因为以“桃花溪”为名之水,可能很多。②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 ③洞——指陶渊明所记的桃花源的入口,非后人所名的“桃花洞”。

【评说】

张旭春天来到桃花溪畔,见水面落花漂浮,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来,顿生诗兴,写成了这首别具情致的小诗。

野外烟雾朦胧处,隐约可见一桥横架水上。水边有石矶,不远处停着一条渔船。清溪水不断从眼前流过,水面浮着无数桃花落瓣……春景如画。张旭仿佛已置身于晋代大诗人所创造的梦幻境界了。他问船中的打鱼者:“这洞究竟在哪里呢?”若问的是那个被好事者命名为“桃花洞”的景点,该向导游去请教才是,怎么问渔人呢?原来张旭是把他当成那个有幸去过桃源的人了。陶文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张旭恨不能也从洞口进去一探究竟,可见是何等的神往!陶文以“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作结,谁料千百年来,心羡其境、欲往探寻者,总不乏其人。诗客更常以此为题材而吟咏。王维就写过《桃源行》,其末曰:“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不得其洞口而入的遗憾,也与张旭有点相似。

此诗之佳处,与贺知章《回乡偶书》不同,不在真切写实。试想,哪有人真会发如此痴问的?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以幻入幻,非真而有真意,是其妙处所在。

鹿 柴①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

返景入深林③,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后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张九龄执政,提拔他为右拾遗,又升任监察御史。曾一度出塞。安史叛军攻陷二京,他被胁迫接受伪职。战乱平定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极富进取心;晚年心态消极,一边在朝做官,一边求隐皈佛。其诗题材、风格多样,特精五律,艺术造诣极高,尤以山水田园诗最突出。与李、杜并称“盛唐三大家”。王维多才多艺,亦为南宗画派之祖。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注释】

①鹿柴(zhài)——唐玄宗天宝九载,王维母丧,隐居辋川(今陕西蓝田西南),与裴迪为友,吟咏其间,成《辋川集》组诗,皆五绝,每首以其小地名为题,如孟城坳、华子冈、鹿柴、竹里馆,等等。“柴”,亦作“砦”,同“寨”,木栅栏。从其名看,必是麋鹿常出没处。 ②响——“声响”之“响”,义同“声”,不是响亮的意思。 ③返景(yǐng)——“景”同“影”,读音亦同,日光也。“返景”,即夕阳。

【评说】

地名“鹿柴”,应是山间林木茂密、幽深而静寂之处。不见人而闻人语,可以想象出其地古树森森,重重遮掩,四围岑寂,空谷传音。前人有“鸟鸣山更幽”诗句,此诗以人语声反衬,其理相同。

深林中柯叶浓密,树荫覆盖,日光不及,苔藓滋生。唯晨曦夕照得以自枝干空隙间斜射而入,苔色青翠,夕阳橙红,两色相映成彩。如此绝妙奇景,唯明眼慧心人能得而写出,这就是所说的王维“诗中有画”。“复”,又也。说明早晨的阳光曾有片刻透入,到了向晚时分,又再次照见。见景而惊喜之心情,不言而喻。

诗的后两句,是视觉感受,可用绘画作比;前两句则只凭听觉感受,已非画之所能。两相配合,都为写出幽深之景。可知诗的落笔与散文不同,但能紧紧扣住其地最显著的特征,无须旁及其他,重要的是能写出自己的发现、感受,并创造意境。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中的小地名,当指在竹林中的小筑。 ②篁(huáng)——竹子。幽篁里,即竹里馆中,非指竹林间空地。 ③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评说】

这一首也是写幽静境界的。与上一首《鹿柴》不同的是前者只作客观的描绘,而此诗在写环境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怀。

诗用的是两句之中前后对衬的手法。处在“幽篁里”已经够冷清的了,更加上“独坐”,这境地在常人恐怕会觉得不可久留。然而,诗人却自得其乐地在“弹琴”,弹之不足,“复长啸”之。兴致好极了,简直就像找到了一个最自由自在的天地。后两句也一样:“深林人不知”,你以为过于凄清寂寞吗?诗人立即说:“不!有‘明月来相照’呢,正好伴我弹琴、长啸。”《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毋乃有傲意。”这话有一定道理。此诗的确反映了王维有“白眼看他世上人”,宁可远离尘嚣,只以明月为伴的孤傲志趣。虽然对这种生活态度及形成原因尚可商榷,但对他所创造的优美的诗意境界,我们还是欣赏的。

马远《月下观梅图》

鸟鸣涧①

王维

人闲桂花落②,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①鸟鸣涧——原总题《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此其一。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云:“按《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皇甫岳,乃皇甫恂之子,未知即此人否。”云溪当是其旧宅。 ②“人闲”句——近人有几种注本将“人闲”误作“人间”,又以为“桂花”即“桂华”,是月光。遂将此句解作“月光洒落人间”。甚谬。

【评说】

将此诗首句误解作月光者,主要是以为春天没有桂花,桂花应在秋天才开落的。其实,桂有多种,有春桂、秋桂、四季桂等。写春桂的诗古已有之,如南朝宋鲍令晖《寄行人诗》云:“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唐人更普遍,像段成式甚至只知有春桂,以为写桂花秋开是错误的(详见浙江文艺出版社拙著《怀我好音——诗词体裁与唐宋名篇鉴赏》309页《新解难圆其说——也谈〈鸟鸣涧〉中的“桂花”》)。“月光说”之误,还在于释词不妥。古人言月光只用“照”字,从不用“落”。说“月光洒落大地”,完全是现代人的意识和语言了。古人只把某物从上往下、由高向低掉的现象称“落”,所以只有“月落”“花落”而无“月光落”。再说,若先言月光照大地,到第三句又说“月出”,重复累赘,犯诗之大忌。原来前两句是对仗,“人闲”与“夜静”对举,“闲”亦“静”也。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也是“静”与“闲”对举互文,都是写大雪中静寂无人。又有《辛夷坞》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后两句正与此诗首句意境相似。

空山静夜,桂花自落,幽人高卧。忽然明月东升,宿鸟误以为曙光已露,惊起而鸣,伴和着春涧流水淙淙,意境之空旷寂静,有声反胜无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

【注释】

①山东——指华山以东,非今山东省;作者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王右丞集笺注》题下原注:“时年十七。”可知是尚未成年时之作。 ②茱萸(yú)——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代风俗,重阳节以茱萸插头,可辟恶去邪。

【评说】

王维兄弟姊妹很多,彼此友悌相爱。在兄弟五人中他是老大,为维持一家人生活,很早就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因此,他对家乡亲人时时思念,在诗中表达出深挚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正面叙述处境,用意周密:一是“在异乡”,远离故乡亲人;二是“为异客”,环境很陌生;三是一身“独”处,别无俦侣;四是“逢佳节”,更触动思绪。这样,再说出“倍思亲”来就顺理成章。清刘宏煦、李德举选评《唐诗真趣编》云:“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我倒看不出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是“拙”的,稚气或许有一点,那就是率直天真,既不雕琢,也无夸饰,只见亲切忠厚。这不是缺点,恰恰是此诗的一大长处,它是全凭真情来打动人的。

后两句根据往年在家乡过重阳节习俗的回忆,写想象中此日兄弟们过节的情景:大概他们依旧会携手登高,并且每个人都插着茱萸的吧!可就在那样兴高采烈时,他们会发现今年少了他们的大哥王维啊!于是大家一齐回想起往年九月九日哥哥在时的欢乐情景而深深地怀念起他来了。本是自己在佳节思亲,却反从亲人思念自己写出,是深一层写法。

王维的五绝,工于写尺幅小景;而七绝则擅长抒情,往往韵味悠长。此皆其诗作之特色。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②,客舍青青柳色新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④。

【注释】

①元二——姓元的朋友,名不详;他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二。唐人多如此称法。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一带,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此诗一题作《渭城曲》,曾谱入乐府,传唱一时;其末句反复叠唱,故又称《阳关三叠》。 ②渭城——秦时咸阳,汉代改称渭城。在今咸阳市东北,渭水之北。浥(yì)——润湿。 ③客舍——旅店。 ④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评说】

长篇歌行如果可以用电影作比喻的话,绝句差不多只相当于一张照片,因为其篇幅短小。摄影师拍运动员跳高,总是选取他正跃过横杆的一刹那,绝句选材亦当如此。王维写的是某一早晨,在渭城一家旅店,为奉命出使安西的朋友饯行。至于如何设宴、如何彼此敬酒、如何席上倾谈等,一概掠过不写,只选择了酒席将散的那一刻。大概元二放下酒杯说:“我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不喝了;再说,等一会儿还要准备上路呢。”总是诸如此类的话,可就连这样的情节也都省掉了,留下的只有王维的两句难舍友情的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是绝句应写内容的最佳选择。

这两句之好,在于:一、点出双方是“故人”关系,又表达了惜别之情,正合送别主题需要;二、特别扣住对方远去绝域的题意;三、不作深语而别情真切,这是最重要的。倘说“望一路多多保重”,那只是客套;若道“盼有来信,以慰我思念”,那也只说自己。如今却全为对方此去处境着想,不是友情深厚者不能如此体贴。朴实的真话才最感人,最善歌善咏者也未必写得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云:“阳关在中国(中原)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

再回看一、二句,虽是为了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和营造气氛的,只起配角作用,但同样是非常出色的。“渭城”,即在唐京城长安边上,可见出发地是紫陌红尘的繁华之都,与将去的僻远边陲形成了对比。朝雨湿路,气氛清凉,侧面烘托当时的心情。客舍是暂驻之所,暗示相聚只为饯别。时值春天,柳色依依,令人联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小雅·采薇》)的古老诗句。柳条轻拂,亦如人之惜别留恋。故前人取“柳”“留”谐音,有折长条赠别之习俗。总之,景象都令将别者枨(chéng)触无限。这样,再接后两句,便使前后情景交融,意味悠长了。后人在唐人七绝中推此诗为“第一”,或称其为“绝唱”,当非偶然。

长干曲①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

停船暂借问③,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④,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⑤。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有才名。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以监察御史任职河东军幕。天宝初,任太仆寺丞,后改任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所作七律《黄鹤楼》最负盛名。传说李白见诗为之倾倒,登楼时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语。《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是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多以水上人家为题材。长干——里名,在今南京市。原四首,选二。 ②妾——古代女子对人的自称。横塘——原东吴所筑之堤,在建业(今南京市)城南,接长干里。 ③暂——且。借问——向人问话。 ④九江——古时传长江流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分为九支,故名。此泛指长江下游。 ⑤生小——从小。一作“自小”。

【评说】

这是写江上人家的一对年轻男女初次遇见时,彼此对话的诗。前一首是女子问男子的话,后一首是男子答女子的话。

这两首前后关联的小诗,是男女互答的情歌呢,还是仅记男女船户初见时搭讪情景?女子开言相问应是羞涩呢,还是大胆,或者只是个性直率?男子答以“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是婉谢殷勤呢,还是相逢恨晚,或者只是实话实说,并无深意?恐怕都不宜贸然断定。只将事情的开端,写得神采奕奕,不明示他们后续情况如何(至于尚有三、四首是另一回事),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思量,这正是作者高明处。清王夫之《薑斋诗话》评此诗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从军行①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②,孤城遥望玉门关③。

黄沙百战穿金甲④,不破楼兰终不还⑤。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似曾至西北边陲。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二十二年(734)登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尉。二十七年(739),贬岭南。翌年北归,出任江宁丞。天宝中,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安史乱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在开元、天宝间诗名极大,与李白、王维、孟浩然、綦毋潜、李颀、王之涣、崔国辅等皆有交往。诗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可与李白比肩。《全唐诗》编录其诗为四卷。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共七首,此其中之一。 ②青海——湖名,在今青海西宁市西。雪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青海两省之间,河西走廊之南。 ③“孤城”句——即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即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汉时,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 ④穿——洞穿;磨穿。 ⑤楼兰——汉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若羌县境、罗布泊西。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通道,杀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前往楼兰,施计斩杀其王。这里借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评说】

青海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之地。故杜诗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雪山长云景象,写戍边者所处环境荒僻艰苦。孤城玉门关已是边塞,征人尚须回首远望,可知其远。这是暗借史事说此次征战,朝廷传命,只许胜,不许败。隐隐中为末句伏笔。《史记·大宛传》载: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不胜,上书请求罢兵。武帝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诗中写玉门关,恐亦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征人望归而不得之意。

末句存在着两种解释:一是作无望语,意思是若不能取胜,总无归期;一是作豪语,意思是不击破敌人,誓不回师。两者含义相反。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两者皆可:“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从写望玉门关看,当是生还无望之意。所以我赞成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的解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出 塞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②,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①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原二首,选其一。 ②“秦时”句——“秦月”“汉关”是互文。谓秦汉以来,便设关防胡,明月临关的景象也代代如此。 ③龙城飞将——指卫青、李广,借指威震敌境之名将。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汉书·卫青传》: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击匈奴至龙城,斩首虏数百。《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宋刊本《王荆公唐百家诗选》“龙城”作“卢城”。阎若璩《潜邱札记》曾考“卢城”为是,即指“卢龙”,乃汉右北平郡治。 ④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汉时匈奴常度过阴山南侵。

【评说】

此诗是王昌龄七绝的代表作。

此诗立意、措词十分得体。绝句多是被谱上乐谱吟唱的,作者选择从妇女叹征夫不归的角度来写,易情切韵长,宜于伶工歌唱,此得体者一也;盛唐时代的边地战争,并非都是开边扩张,也有不少是为了加强边防、抵御侵扰,此非单纯的非战之作,故思妇之词特写得怨而不怒、温柔不迫,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此所以得体者二也。

首句将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事频生的历史现象,以含蓄的语言将它揭示了出来。万里长征,旷日持久,劳师竭力,增加百姓的痛苦。诗人说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善于作战、又能爱护士兵的飞将军,边境战争就可平息,征人就得以回家团聚了。当时唐帝国政治和军事上的腐败、将帅们的骄惰无能,已在不言之中了。诗中寄希望于国力强盛,消除历年来的边患,使百姓得以过太平日子,说得合情合理。能把歌唱者征妇自己的苦乐,跟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得情深意长,一唱三叹,是此小诗最难能可贵之处。

采莲曲①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②,芙蓉向脸两边开③。

乱入池中看不见④,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①采莲曲——乐府旧题,是《江南弄》七曲之一。原二首,选一。 ②“荷叶”句——是说采莲女身上的绿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 ③芙蓉——即荷花;与木芙蓉有别。 ④乱入——混入;杂入。

【评说】

这首描写采莲姑娘的诗颇有民歌风味,或者还是受梁元帝(萧绎)《采莲曲》“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启发而来。

前两句既写出了姑娘们在池中采莲的情景,又用比拟的方法,对她们的服饰、容貌作了一番形容:翠绿的罗裙好比荷叶,粉红的面庞就像荷花。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不是说池中荷花长得很密,她们钻入丛中被花叶遮掩住了,“看不见”是“视而不见”,即眼看着她们在采莲而并没有发现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前两句已经说明了。所以,此句用一个“乱”字,即“乱真”的“乱”,说人与花分不清了。只有当她们唱起歌来时,人们才会发觉她们。诗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赞采莲姑娘如荷花般娇艳美丽。此诗写得轻松活泼,明朗欢快,在王昌龄的绝句中,算是别具一格的。

长信秋词①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②,且将团扇暂徘徊③。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④。

【注释】

①长信秋词——也题作《长信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说的是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在长信宫侍奉太后之事。她曾作诗,用秋扇被弃来比喻君恩断绝。唐人也用此题来写宫廷妇女精神痛苦的生活。组诗原五首,选其一。 ②奉帚——执帚打扫。 ③将——持。团扇——因班婕妤作团扇歌比喻失宠。 ④昭阳——汉宫殿名,是受成帝所宠的赵飞燕、赵合德姊妹所居,后代表后宫受宠得势之处。

【评说】

最高统治者占有大批女子,使她们失去自由和家庭幸福的罪恶封建制度,促使许多宫怨诗产生,其中优秀的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王昌龄绝句也常写这方面的题材。此诗即借汉成帝宠赵飞燕、合德姊妹,使班婕妤遭冷落、移居长信宫的故事,来写宫廷妇女被囚禁般的苦闷生活。

早晨天刚亮,金殿已开,便要执帚扫地,这位女子失宠后的处境、地位,已十分清楚了。做完这些事,更孤寂无聊了,只好拿一柄团扇,徘徊于冷宫之中。“暂”一本作“共”,句意差别不大。“徘徊”,不但指无目的的往复行动,也有心神不定的意思。特写出“团扇”来,是因为当年班婕妤的怨歌中,曾提到“团团似明月”的“合欢扇”,故给出今已“秋扇见捐”的暗示。

三、四句是“诗眼”。乍读令人一惊:莹润如美玉的容颜,怎么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呢?原来这是失宠女子内心怨恨极深的感慨:人长得漂亮有什么用?还不如乌鸦呢!乌鸦虽丑陋,但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还能被昭阳殿(受宠幸处)的阳光照到,而我呢,老死也走不出这长信宫去,怎能与它相比呢?古人以“日”比皇帝;“带日影”,喻沾君恩。深宫怨妇人皆知,问题在能不能找到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没有诗的语言,也就没有诗。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①。

忽见陌头杨柳色②,悔教夫婿觅封侯③。

【注释】

①凝妆——即严妆,用心妆饰。 ②陌头——路边;陌,田间小路,也泛指路。 ③夫婿——丈夫。觅封侯——从军建功,以获取封侯的爵赏。

【评说】

闺怨是诗歌中的老题材,历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过。要写得好,非在构思上出点新意不可。

此诗写的是一个本来无忧无虑的少妇,她用心梳妆打扮好后,上楼去观赏春景;不料陌上青青柳色勾起了她对丈夫绵长强烈的怀念。这时,她才感到苦闷: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出去追求功名,致使自己空闺寂寞,辜负了大好春光,虚度着如水年华。诗的前两句与题意相反,突出写少妇的天真无邪和爱美本性;写“不知愁”,正为下文转折做铺垫,是欲抑先扬的手法。写少妇触动愁思的内心活动,用见柳色的小事,而接以对“觅封侯”大事的反悔,颇能引人深思:功名利禄,看来并不等于人生幸福,这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呢?主要的意思,全藏匿而不说出,只让读者自己去领会,所以含蓄有味。

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

①芙蓉楼——当时饯别之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今镇江市)》:“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事迹不详。 ②楚山孤——孤峙的楚山。镇江古属“吴头楚尾”之地,故山称楚山。 ③“一片”句——是指自己心地光明洁净,就像一片冰贮于玉壶。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言人清高,如冰之洁。”

【评说】

诗的前两句,叙述送客的时间、地点、环境。寒雨从夜间洒落,连着江水流经此地;早晨在这孤峙于江边的山间芙蓉楼上与客饯别。这清冷的气氛,及随之而生的孤寂感,已由诗句的描述中烘染了出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二》说“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我不敢苟同。诗人是京兆长安人,“洛阳”,当是辛渐将往之地。又王昌龄平生交游甚广,洛阳必定也有其“亲友”在,所以有“如相问”的预料。问什么呢?无非“王昌龄近况如何”之类。原来那几年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龄被贬岭南;第二年北归,经襄阳与孟浩然相聚;冬天,出任江宁丞。此诗应即其被贬官至江宁(今南京镇江一带)后所作。洛阳亲友们或有所闻,出于关心,必会打听他的处境。所以诗人以末句相答,借“冰心”“玉壶”的比喻,以明心迹,说明自己对功名利禄、仕途沉浮,已无所萦怀,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请亲友们放心!措辞能如此含蓄,却又恰到好处,蕴藉空灵,真是人所难及。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①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②。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少居嵩山读书,多次应试均落第。唐玄宗天宝后期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摄海盐令,因事陷狱。上元初,贬南巴尉,继而漫游江南。后入朝任殿中侍御史,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平生交游甚广,肃宗、代宗时,极负诗名,善五律,自诩“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注释】

①芙蓉山——不少地方有此山名,未知所指。 ②白屋——不加装饰的屋,贫者所居。贫——萧条之意。

【评说】

二十个字的小诗,构成了一幅贫居雪夜图。

暮色降临,青山逐渐朦胧,看去仿佛更远了;寒气袭人,山居人家的白板屋愈显得冷落萧条。夜已至,山风呼啸,飘落漫天雪花,四周悄无人声。忽然听得柴门口一阵狗的兴奋叫声,原来是屋主人冒着风雪回家来了。他出门是干什么去的?是借钱?还债?求医?访友?还是别的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诗中都未作一点暗示。既然“风雪夜归人”的题目已经出好,至于剧情,那就请读者们自己去编吧。

凉州词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饮琵琶马上催③。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年时豪健恃才,喜纵酒。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张说为宰相时,召为秘书省正字,迁驾部员外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出为汝州长史,后因行为放纵,贬道州司马,卒。王翰能文擅诗,善写边塞生活,其《凉州词》尤为著名。《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

【注释】

①凉州词——属乐府《近代曲辞》。凉州,今甘肃武威县。诗原二首,选一。 ②葡萄——也写作“蒲萄”“蒲桃”“蒲陶”,西域盛产,可酿酒。唐太宗破高昌后,大量引种。夜光杯——一种夜间能透出光亮的玉石制成的精美酒杯。 ③“欲饮”句——是指正欲痛饮美酒时,马背上的琵琶声已催人出发了。琵琶,本胡乐,常于马上弹奏。

【评说】

这是一首以边塞征战为题材的非战诗,选择从战士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

“葡萄美酒夜光杯”,写得何等色香诱人!士兵劳苦,休息时想坐下来喝上两杯的人必定不少,更不用说原来是嗜酒者;“欲饮”,是说刚要举杯之时,只听得琵琶之声已在马上弹起,催促大家出发了。这一来,就把矛盾冲突摆在眼前了。接下来的事,大家能想得到:要士兵们闻琵琶声而就此停杯不喝是不可能的,如此美酒在手,岂肯轻易放弃!既然出征在即,只有使劲一杯接一杯地猛灌痛饮。凡能料想到的事,诗就不必再写了;要写的只有这些士兵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此狂饮后,还能打仗吗?到战场上只怕站都站不稳了。但那又有何妨呢?醉倒就躺着睡觉好了!本应冲锋杀敌的战士,若真的在沙场呼呼大睡起来,景象倒真是很可笑的。可“醉卧”者说:有什么可笑的!请问从古到今,征战的士兵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反正都是送命,怎么死还不都一样?这真是亲身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才有的黑色幽默!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二》的评语说得不错:“诗言强胡压境,杖策从军,判决生死之锋,悬于顶上,何不及时为乐。檀柱(即琵琶)拨伊凉之调,拼取今宵沉醉。君莫笑其放浪形骸,战场高卧,但观白草萦骨,黄沙敛魂,能玉关生入者,古来有几人耶?……此于百死中,姑纵片时之乐,语尤沉痛。”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①!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时在故园度过,后隐于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次年落第还乡。漫游吴、越等地。二十一年(733)再入长安,未能获职。二十五年(737),张九龄镇荆州,召为从事。两年后,离职返襄阳养病。孟浩然虽布衣终生,但名重当时,与王维、李白等都交谊甚深。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工五言诗,部分诗古、律难分,风格清雅。有《孟浩然集》。

【注释】

①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即“不知”,诗词中常有此用法。

【评说】

此诗传诵最广,几乎妇幼皆知。它的内容虽只写春晓一觉醒来的片刻情景,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但艺术上,恰似佳作天成,妙手偶得,极为成功。

一、二句写睡醒之初,两句互相生发。“不觉晓”固然是说春宵梦酣,但也衬托了鸟鸣之繁,因为正是“处处闻”的啼声,才将诗人从梦中唤醒的。第三句是醒后的回忆,仍由前转出:鸟啼说明已是晴天,因而忽然记起昨夜有过一场风雨;写“闻”写“声”,总不离听觉。末句是料想,因醒而未起,不曾目验,故用问句。惜花的心情倒因此表现得十分充分。想到这里,鸟儿的啼声,在诗人听来,也就仿佛在为花落之多而深表惊讶和惋惜了。

静夜思①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祖因罪流徙西域,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随父潜回广汉,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一说李白生于蜀中。少年时,博览经史百家,好击剑游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留居湖北安陆,西入长安。贺知章见其《蜀道难》诗,称之为“谪仙人”。天宝初,玄宗召为供奉翰林。为权贵所谗,不到三年,便“赐金放还”。遂长期漫游,浪迹天下。安史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欲为平乱出力。肃宗灭李璘,李白以“附逆”获罪,流放夜郎,途中赦回,三年后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伟大诗人,世称“李杜”。其古风、歌行、绝句成就尤高。有《李太白集》。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

【评说】

此诗浅近,一目了然,多入童蒙课本,人人皆知。

前两句是写无意之间看到月光照在地上时的错觉。题为《静夜思》,故特下“床前”二字。有人认为“床”是指“井床”,实在是横生枝节。难道人处室内,便不能抬头见月了吗?先疑床前地上的月光是霜,随即必举头而望。明亮之月必是团圆的满月,而非似钩的纤月。如此光景,触动诗人羁旅之情而低头沉浸于对故乡的思念中,是非常合乎逻辑的,所谓月圆人不圆也。诗不避“明月”重出,“举头”“低头”联用,更显现了语言纯朴,有“天然去雕饰”的民歌风格。所以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说道:“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渌水曲①

李白

渌水明秋月②,南湖采白③。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注释】

①渌(lù)水曲——《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渌水》,本琴曲名,太白袭用其题以写所见,其实则《采菱》《采莲》之遗意也。” ②“渌水”句——指清澈之水似秋月之明。渌,清澈。 ③白(píng)——亦称“四叶草”,生长于水中,可入药,也可做饲料。

【评说】

此诗借泛舟采

者之所见,写湖中荷花的娇艳美丽。首句以秋月比喻明净清澈的湖水,次句说南湖采之事,都作为后两句写荷花的陪衬和必要交代。

荷花之美,要说得动人并非易事。人之美,可用花来作比喻,如唐玄宗称杨贵妃为“解语花”(《开元天宝遗事》);花之美,何妨也反其道而言之,称为“娇欲语”?荷花不但活了,而且看去正仿佛要开口对人说话呢。这是忘花之色相而直摄其神了!有此妙想,方有末句。按常理,末了似乎该用“乐杀”“爱杀”之类词来形容采者的喜悦心情,但细想来,那样说也并不到位。《唐宋诗醇》说:“末句非有轶思,特妒花之艳耳。”人怎么会嫉妒花之艳丽呢?这话至多也不过近似而已。李白竟敢下“愁杀”二字,将荡舟人见花后不忍离去,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无可奈何心情写出,真出人意外。由此可领略李白的超凡诗才,得到作诗择词技巧的启示。

横江词①

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②,向余东指海云生③。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④!

【注释】

①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的长江,形势险要。原词六首,此选一。 ②横江馆——在横江浦对岸采石矶上。津吏——管渡口的小吏。 ③海云生——风暴到来前海上乌云涌现的景象。 ④“郎今”二句——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采桑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用其事。郎,唐时有泛作尊称者,犹言“您”。

【评说】

诗贵含蓄,给人以想象空间。李白《横江词》有六首之多,都写称作横江的这一段长江江面上风波险恶。有正面描写的,如“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等等,虽措辞颇佳,景象也奇特,然读来总不及此首蕴藉有余味。江上风波之险,全从后两句津吏竭力劝阻的话中透出,眼前能见到的景象无非是“海云生”而已。然说话的是经验极丰富的津吏,他说“不可行”,当不无理由。即从“缘何事”的重话语气,便可知这风险是万万冒不得的。

秋浦歌①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

赧郎明月夜③,歌曲动寒川。

【注释】

①秋浦歌——秋浦,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区西。研究者以为诗是李白遭谗离京后,寓秋浦时所作。原诗十七首,选一。 ②“炉火”二句——写夜间冶炼劳动时的情景。秋浦在唐代是铜和银的产地。 ③赧(nǎn)郎——指冶炼工。赧,原指脸羞红,此指工人的脸被炉火照红。

【评说】

《秋浦歌》十七首中,最出名的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的起句。但若从题材新颖难得、艺术上也出色来说,当数入选的这一首。谁见过古代诗人将冶炼工人的劳动当作题材,写入自己作品中并获得如此成功的?

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非亲眼见过想象不出。何等壮观,又何等绚烂!简直像一幅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油画。而画的中心是一位冶炼工人的高大形象。他的脸庞被炉火映照得通红;在明月之夜,他引吭高歌,江水为之而震荡。先是色彩,然后又加入声音。有广阔的天地全景,也有容光奕奕的特写镜头。炉火、红星、紫烟、明月、歌曲、寒川,共同组合成一首美妙的劳动赞歌。“赧郎”一词,若作女孩儿称呼其害羞的情哥哥来看,岂非别有情趣?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入平羌江水流③。

夜发清溪向三峡④,思君不见下渝州⑤。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南。此歌为李白出蜀东游时所作。 ②半轮秋——即秋月半轮的修辞说法。 ③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流至乐山市入岷江。 ④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县。三峡——长江流经四川与湖北之间的三个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⑤君——指月。渝州——今重庆市一带,唐属渝州。

【评说】

初唐骆宾王写诗文,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给他起绰号,叫“算博士”;还有人在诗中一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只赞叹它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没有人敢取笑李白在开“路程单”。可见,在艺术上要硬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一般地说,诗中堆砌很多数字、人名、地名,会有碍于写景抒情的鲜明生动、自然流畅。但这也非绝对,像李白这首诗就妙于造语,所以虽多无碍;它并不需要很多话,就把诗的意境传达给了读者。

诗的末句,“思君不见”,是思某亲友呢,还是思月?多数人认为是后者,但也有少数人以为是前者。思月是对的。李白写到峨眉山月的诗固然不止这首,但那些诗中是否怀念朋友,并不能成为此诗也必然如此的证据。何况,此诗之题又并非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样,还有涉于人事。所以,将“君”看作是峨眉山月更妥。因为那里的地势,如《水经注》所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所以解释为思月,不但诗意更好,就题目来说,也更切合。

赠汪伦①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村人名。宋杨齐贤《李太白文集》注云:“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②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为节拍,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 ③桃花潭——《大明一统志》:“桃花潭在(宁国府)泾县西南一百里,深不可测。”

【评说】

李白有的诗,完全出于自然,不加雕饰,既单纯,又富于诗意。这首《赠汪伦》便是如此。读这样的诗,仿佛我们自己也能轻而易举地一挥而就。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写诗才能的人不能为,即便有相当才能的人,也不一定写得出来。艺术上的单纯,不是低级,而是高级。能到达“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境界,正是诗的上乘。诗忌矫饰,失去真诚,文字再巧也无益。此诗说汪伦情谊,深于千尺潭水,虽然可算作是一种夸张的比喻,但丝毫也不勉强。情之深,本非尺所能量,何况李白也不至于先测过潭水之深浅。正因为闻声而感,触景而发,自然流露,恰如其分,所以真诚。诗除了说汪伦特赶来送行,见其情深义重外,并不再添加什么,这就很好。因为这是一位唐代最负盛名、也最高傲的大诗人写给一位普普通通的酿酒的村民的诗,他已经把自己对汪伦十分亲切和感激的心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④。

【注释】

①左迁——贬官,古时右尊左卑。龙标——即今湖南潜阳县,在唐代是僻远的地区。 ②子规——即杜鹃。 ③“闻道”句——意谓听说你左迁之地龙标还远过五溪。过,远过,超过。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即辰溪、西溪、巫溪、武溪、沅溪。④夜郎——唐初龙标曾分置夜郎、郎溪、思微三县。诗中即指此夜郎,非在今贵州桐梓县东的古夜郎国。“君”,一本作“风”,不妥。

【评说】

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时间难以考定,李白此诗也无从知道确切的年代和地点;但它已见于《河岳英灵集》,可知必作于天宝十二载(753)之前。《唐宋诗举要》因诗中有“夜郎”地名,就说:“是时太白流夜郎,故云。”显然是弄错了。

“杨花”是随风飘散之物,“子规”是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在尚未写“愁心”之前,先渲染哀愁气氛,已暗示出自己不堪闻此左迁消息。然后转入正面抒写愁绪。末句不少本子采用“随风直到夜郎西”,我以为“随君”才对。风,怎知其必吹往“夜郎西”呢?随王昌龄去夜郎的不是风也不是李白,而是寄托着李白“愁心”的“明月”,因为只有明月才“与人万里长相随”。这是安慰友人,此去途中,切莫因寂寞而忧伤,尚有我愁心与你一路相伴呢!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李白本来也是望月思友而生忧愁的,今却说寄愁与月,这不但巧贯末句,也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鉴”的意味。构思实在是非常巧妙的。若说是愁心随风而去,那何必又说寄予明月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②。

孤帆远影碧空尽③,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原黄鹤山)的黄鹄矶上,即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位置。传说古时有人成仙驾黄鹤于此憩息。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②烟花——花柳如烟的繁华春景。 ③此句中《全唐诗》《李太白全集》“空”均作“山”。

【评说】

前两句叙事以点题。扬州在唐代是极繁华的都城,更何况正当“烟花三月”时节呢?羡慕之情,对正去往那里的友人来说,是一种慰勉。后两句写送别情景。在江边一直看着友人扬帆而去,直至船影消失于天边而犹伫立远望,可见茫然的心情亦如接天的长江而浩浩无际。实际上,江上行舟往来也许不会很少,但诗中却说“孤帆”,然后进一步成了“远影”,连影都“尽”了,更着“唯见”二字,把自己专注凝望友人离去时的一片深情,全写出来了。

山中问答①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③。

桃花流水窅然去④,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①山中问答——一题作《山中答俗人》,李白诗有相当部分是后人加的题目,称问者为“俗人”,太着痕迹,不好。 ②碧山——即白兆山。《嘉庆重修一统志》:“白兆山在安陆县西三十里……一名碧山……上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堂。” ③心自闲——心无俗念。 ④窅(yǎo)然——同“杳然”,深远貌。

【评说】

此诗当是李白隐居安陆(今属湖北)时所作,表现其爱好天然环境和自由生活的天性。

诗从有人询问李白“栖碧山”的原因开端。所谓“何意”,大概指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因而要隐居。李白觉得自己的志趣,别人很难理解,何必多费口舌,所以“笑而不答”。“心自闲”,是说自己并非故意遁世,也无俗事牵念,心境十分恬静安闲。那又为什么要山居呢?后两句算作回答。“桃花流水”,说山间春景之美,用语十分自然,又切合居处有“桃花岩”地名。“别有天地”,说这里恍如仙境,无世上之尘杂嚣闹事,简直就像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写来颇自得其乐,全然不管旁人怎么看。

望庐山瀑布①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

【注释】

①庐山——曾称匡山、匡庐,在今江西九江市境,三面临水,是著名风景区。 ②香炉——峰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 ③九天——即天,九为阳数,言其极高。

【评说】

写字从头写到尾,写诗不妨先有结尾,然后再想开头;写字最好笔笔有神,字字耐看,写诗倒不妨如陆机《文赋》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有一二句特别精彩,其余与之配搭能相称就可以了。在绝句中,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常常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李白此诗大概就是先得三、四句的。以银河从天上倒倾而下,比喻瀑布的飞流溅沫,何等气势!在李白之前大概还没有谁想到过。这有如第一个用花来比美女那样的天才。李白若不是先想好这两句,也许根本不会去写前两句。但这不是说前两句可有可无。在这里,一、二句有点明题目的作用,同时“日照”景象,也成了三、四句不可缺的条件,因为飞散而降的湍流,只有反射着阳光才能晶莹闪烁,犹如群星飞坠。此外香炉峰缥缈轻盈的烟雾与气势磅礴、奔腾直下的瀑布,互相映衬,也更能增添景色的壮观。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④。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山分两处:东称博望山,西称梁山,夹长江对峙如门,故名。 ②“天门”句——谓长江(此段属古楚地)流经两山中断之处而豁然开阔。《全唐诗》《李太白全集》作“至北回”。 ③回——萦回,转弯。长江东趋至天门山后,转向北去。 ④日边——天边。

【评说】

这是一首非常明显地体现李白绝句特色的作品。

首句是所见天门山的全景。天门的东西两山,好像本该是连成一体的,现在不知何故,“中断”了,分开了;而此处的江面看去也突然变得极其开阔。“中断”与“开”,都为全诗定了调。次句是说此处江水的流向,水本自西向东流,到达天门山后,它转了个弯,趋向北面去了。好像只是说明,却也关乎景象:既开阔又转折,远处江岸被青山所遮,所以看去江面才宽如大海。第三句,拉近镜头写山。如诗题所标,天门山应是描写的重点,所以此句可视作是对“天门中断”的具体描绘。第四句,当然是对“楚江开”的具体描绘了。倘不写船只航行,江水形象便不显著,若写“千帆破浪”,便喧宾夺主了,浩渺的气象反被掩盖,何况“日边来”即天际来,是远景,何须写浪。有“孤帆一片”点缀、陪衬,正好突现长江的开阔。题目有“望”字,全诗无一字提到,却句句都是写望。此诗若用笔来画,特别简单:两座直耸的山,中间画一条横线相连,代表长江;再添上一小帆,就完成了;除山、水、帆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这种简单的图,就是李白绝句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绘画有“净化画面”之说,就是突出主体,摒弃其余。比如画折枝梅花,不必在画面空处再加画什么。绝句,兴起时当作歌词来唱的最多,歌词就要简单明白才听得进去。盛唐绝句大家都有这一特点。到后来,逐渐从口头转向案头,必须细读慢品才能领会。举一首与李白诗特征相反的诗为例,就明白了。宋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诗,也算名作,曰:“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诗中有多少意象,多少东西,画面全被填满了。如果用来歌唱,如何听得懂,记得住?从这一比较中,我们也许更能领略李白绝句的特色。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②,千里江陵一日还③。

两岸猿声啼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地势很高。 ②彩云间——描写白帝城之高。 ③江陵——今属湖北,唐上元元年,升荆州为江陵府。 ④《全唐诗》《李太白全集》均作“啼不尽”。

【评说】

编年者多以为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回江陵时作,但并无确据。《升庵诗话》卷七《巫峡江陵》说:“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此又一说。安史之乱以前和以后,李白诗风有不少变化,此诗更像前期的作品。蜀中三峡一带,李白经过不止一次;他早期又喜欢拟前人之所作。《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此诗诗题和前两句全合。郦道元文中又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则与此诗写两岸猿声有关。

诗的前两句是总叙。“彩云间”三字,把早晨云霞满天的景色和白帝城高峻的地势一齐写出。后两句特写情景,更有创造性。猿声并不给人以凄异之感,它只用来表现欢快。诗非写山上猿多,仍在于说船快,意思是前山猿声尚在耳,后山猿声又传来。既然“万重山”于瞬息间从“轻舟”两旁掠过,那么,几座山间只有一只猿在叫,在船上的人听起来,也仍是猿声不绝于耳的。这里,应该把“不住”与“已过”关联起来看,才能体会到此诗所创造的是极其轻快的意境。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运用移情的手法,化无情的青山为有情的知己。李白好用移情手法,比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留别》)通过移情,以故乡水留恋我来写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其实,移情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以无情的物表达情,反而表现诗人的多情。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②“孤云”句——谓一片白云悠闲地飘走了。

【评说】

前两句写独坐山中所见。鸟飞尽,云也去,正是“独坐”,所余唯有青山,它始终如一,不改其原貌、本性。这“闲”字,似写“孤云”,其实说的还是自己的心境和神情。后两句则是写独坐所感了。妙在“相看两不厌”句,人看山固可说“不厌”,今山亦有情,居然看李白也看“不厌”,这是将自己看山的感受,贯注于所见的青山之中,可以说是已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敬亭山何等秀美!何等雄伟!何等气象!令我百看不厌;想来这青山也绝非冷漠,它一定也会十分欣赏我李白的。这样来写爱山情怀,是从未有过的。南宋大词家辛弃疾,在他的《贺新郎》词中有几句,应是从此诗化出,而且也不妨看作是对李白诗意作阐释性的发挥,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唐太宗曾赞其重臣魏徵说:‘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细细体会起来,都是很自负的话。

哭宣城善酿纪叟①

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②。

夜台无李白③,沽酒与何人?

【注释】

①宣城——今属安徽。纪叟——姓纪的老头儿。他是善于酿酒者。 ②老春——即老酒。唐时多以“春”名酒。《唐国史补》:“酒有郢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 ③夜台——阴间。

【评说】

五言绝句悼人之作中,可与此诗媲美者,我认为只有王维的《哭孟浩然》,诗云:“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襄阳名胜,在其东北汉水中。孟是襄阳人)!”然王维诗是雅言,见友情之深;李白诗是俗语,见交谊之真。纪叟生前常将自酿的好酒卖给李白,他除善酿外,别无长技。所以李白想到他死后在地下能从事的职业,大概还是老行当。可是现在阴阳永隔了,在阴间再也没有李白这样能赏识你所酿的“老春”的常客了。那么,你将这酒又卖给谁呢?随口说来,不加修饰,悼念之情,无一字不真切。生前的密切交往,全从身后追思语中看出,这样的诗,并不好写。这么一位大诗人,为这样一个职业极“卑贱者”作诗,这与《赠汪伦》诗真可成为绝配。

陌上赠美人①

李白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②。

美人一笑褰珠箔③,遥指红楼是妾家。

【注释】

①陌上赠美人——一题作《小放歌行》。 ②五云车——五彩的云车,传说中仙人所乘,此为美人所乘车的美称。 ③褰珠箔——掀起车座前的珠帘。褰(qiān),揭起。

【评说】

这是一首写冶艳之情的小诗。其特点在于以一件有戏剧性的小事来表现;这样的写法,在李白的绝句中并不多见。

诗说,在大好春光里,自己骑着一匹骏马在道上自由自在地奔驰。“骄行”,见其跨马时意气风发、旁若无人的情态。“踏落花”,浓春景象,顿时呈现;又流露出内心的春风得意。接着写正当挥鞭策马之际,不料道旁恰有一辆装饰华美的车挨着自己经过。这鞭子无意间也就直打在车上了。车中人自然要掀起帘子来瞧瞧,我这才发现原来坐车的是一位“美人”,她不但没有丝毫愠怒的样子,倒是见了我“一笑”,还指着远处的红楼对我说:“你看,那就是我的家,若能系马门前垂柳,暂作片时逗留,则幸甚!”写此巧遇,诗人自身之豪迈风流,已在不言之中了。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至末,为玄宗侍卫,任侠负气,生活颇放浪,后一改旧习,发愤读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后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鄠县令、栎阳令等职。德宗建中二年(781)授比部员外郎,四年(783)出为滁州刺史,后调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韦与李益、卢纶、顾况等多位诗人均有交往,诗名颇著,尤长于五言,与柳宗元并称“韦柳”。有《韦苏州集》。

【注释】

①滁州西涧——诗为韦应物出为滁州刺史时作。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

【评说】

这是一首写幽独境界的风景诗。当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的次年,即唐德宗兴元元年(784)的春天所作。

写涧边的春草,称“幽草”,想是近水之草未遭践踏,长得特别茁壮、青翠,故见而爱怜之。在地上,就写看到;在树上,就写听到。黄鹂深藏于树丛间,不见鸟而但闻其声。幽独寂静的氛围,已经渲染而成。诗以“西涧”为题,写水自是主体。时已傍晚,又值雨天,雨增春水,更觉湍急;僻野之地,虽设渡口,此时也不见有过往人影,系于岸边的渡船,受急流冲力,已自动地打横了。淡淡写来,却是一幅极有情致、意境的风景画。

前人论诗,也有对此诗作迂腐穿凿阐释的,如以为诗的前两句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参见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引述,或以为此是宋谢枋得之说)。诗是不可以那样读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进士,八载(749)为高仙芝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十三载(754)充封常清安西、北庭幕府。唐肃宗乾元间为虢州长史。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官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世称“岑嘉州”。岑参从军多年,最擅边塞题材,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诗风雄健豪迈,色彩瑰丽,读之令人感发奋起。有《岑嘉州诗集》。

【注释】

①诗题——题下原注:“时未收长安。”故诗当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秋,岑参当时为右补阙,在灵武、凤翔。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岑参在长安杜陵有别宅,故称。 ②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③送酒——重阳有饮菊花酒习俗。用陶渊明事。《南史·隐逸上》:“(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评说】

时逢重九,因而想到登高,想到陶渊明得人送酒故事,想到菊花。但时局并不太平,自己正在“行军”,且如作者原注所谓“时未收长安”。故一曰“强欲”,二曰“无人”,三曰“遥怜”,末了点出“战场”,句句递进,层层深入,是写动乱中故园之思的佳作。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①

岑参

日落辕门鼓角鸣②,千群面缚出蕃城③。

洗兵鱼海云迎阵④,秣马龙堆月照营⑤。

【注释】

①诗题——封大夫,封常清。封常清破播仙事,史传失载。播仙,唐时西域国名。《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其地在今新疆且末县东北车尔臣河北岸。原题六首,此选一。 ②辕门——军门,古时军营立车辕为门。 ③面缚——反转双手于背,乃投降请罪之状。 ④洗兵——洗刷兵器,即休兵之意。鱼海——即休屠泽。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 ⑤秣(mò)马——饲马,也是休兵时的景象。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南部库穆塔格沙漠。按,诗中地名,皆大略言其在西域,不能拘泥。

【评说】

封常清大夫在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前,征讨西域,颇建功勋。然而到安史之乱起,即不堪叛军一击而溃不成军。此组诗所写战役,当还在玄宗致力开边之时。凯歌原六首,从不同角度歌颂此次战功,这首是写敌人投降请罪时的景象。

一边是辕门前鼓角齐鸣,军威赫赫;一边是排成长龙的降军,背缚双手,从敌城中不断地出来。正面描述,镜头止于此。接着写我军凯旋后“洗兵”“秣马”之事。左思《魏都赋》有“洗兵海岛,刷马江洲”之语,诗或亦受其启发。以“云迎阵”、“月照营”衬托将士们的欣喜心情,是虚处落笔,不宜作字字实解。又“鱼海”“龙堆”,一在甘肃,一在南疆,相距甚远,这里也只是泛说西域,无碍于拉在一起,这样写只为的是对仗工丽。岑参的凯歌,尚有“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之句,地名成偶,也都是取“蒲”“葱”同类,这正可代表岑诗的风格。

岑参绝句多有三、四句用对仗的,非其短处。胡应麟《诗薮》曰:“自少陵绝句对结,诗家率以半律讥之。然绝句自有此体,特杜非当行耳。如岑参《凯歌》‘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排(当为“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等句,皆雄浑高华,后世咸所取法,即半律何伤!”

逢入京使①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诗题——研究者以为此诗是唐玄宗天宝八年(749)赴安西途中所作。 ②故园——指在长安杜陵的别宅。 ③龙钟——涕泪沾湿貌。

【评说】

这是岑参诗中并不多见的率尔说出、不加文饰的佳作,写远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安西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长安赴安西途中,东望家园,自然会感到越走越远,简直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漫漫长路了。诗人并不掩饰自己思念家人的极度悲伤,说“泪不干”是很自然的。这已为后两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然后转入正题,说恰巧路上迎头碰上一位往京师去的使者,心中羡慕自不必说,顿时想到的是最好能托他捎封信回去。“欲作家书意万重”,可此刻正骑马西行,哪来的纸笔可以写信呢,只好相烦他带个口信给家人了,千言万语并作“平安”二字,这是在家亲人最想知道的。思家情切,戎马倥偬,尽在这平平常常的话中了。钟惺《唐诗归》说得好:“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说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是的,如果第二个人再这样说,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可见,诗常在最不起眼的小事上,就看你能否妙手偶得了。

别董大①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岁流落梁、宋间,不拘小节。唐玄宗天宝间,曾为封丘尉,不久辞去。客游河右,为哥舒翰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乱后,入朝为谏议大夫,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与岑参齐名,皆以边塞诗著称。有《高常侍集》。

【注释】

①董大——董庭兰,他排行老大,是当时名气很大的琴师。 ②黄云——塞外风沙蔽天,故云呈黄色。曛(xūn)——昏暗。

【评说】

此诗从前两句所写景物看,知时值隆冬,将要离别的董大定是去往西北某地。风吹雁阵,大雪纷飞,环境更增添了许多离别的愁思。“我”揣度此时离人心绪,定会因“前路无知己”而深感孤寂,故以“莫愁”之劝慰语以宽其心;指出他早已名闻公卿,天下皆知,此去一路上定会得到许多久仰大名者的热情款待,所以大可释怀无忧。赠别诗写得如此境界雄阔,只表乐观旷达之情而不作“儿女共沾巾”的感伤语,这是作者高明之处。

绝 句①

杜甫

迟日江山丽②,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③,沙暖睡鸳鸯。

诗句之妙,常能言人之未所言,见人之未所见。以新燕啄泥之景写初春已有,而沙暖睡鸳鸯,以沙暖睡鸟尚不多见。清人袁宏道《满井游记》里的“曝沙之鸟”,与此相近。

蒋兆和《杜甫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岁漫游吴越、齐鲁。三十五岁到长安,奔走谋求功名十年,仅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微官。安史乱起,被俘困于长安,脱身投奔肃宗,授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入蜀,依附剑南节度使严武,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后又迁居夔州等地,漂泊西南多年。唐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病死于湘江途中。诗与李白齐名,世称“诗史”“诗圣”,是唐代伟大诗人,存诗一千四百多首。其集整理、评注者众多,著名的如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注释】

①绝句——原二首,选一。 ②迟日——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③泥融——泥土在水田里软融了,燕子方可衔了去筑巢。

【评说】

律诗是杜甫所长,他写的绝句,除题材另有特点外,形式上好用对仗,也是一个标志。也就是说,或像律诗的前半首(四句中后两句对仗),或后半首(前两句对仗),或中间四句(全用对仗)。这只是就对仗而言,并非真的说,只要截下律诗的一半来,就能成为一首绝句;完整的作品,还须有章法的讲究。“半律”之说,多半是诗家的讥评语,不是确论。这首五绝,倒是句句用对仗的,但并非没头没尾,读来也无语意未尽、表现不足的感觉。

一、二句,概括地说春天景色之美好,也可看作是总述、主题或全景式的描写。三、四句,有点像分镜头特写。选取两种习性、状态都不相同的禽鸟来表现——燕子勤劳,鸳鸯贪懒,一飞一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泥融”,知已到春耕季节;“沙暖”,觉风和日丽之惬意。工秀精巧,令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

八阵图①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成八阵图③。

江流石不转④,遗恨失吞吴⑤。

【注释】

①八阵图——相传诸葛亮所设,聚石成堆,布作阵势。遗迹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长江边。八阵,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为阵名。 ②“功盖”句——是指三国之中,以诸葛亮佐蜀之功最为卓著。三分,指魏、蜀、吴鼎立之势。 ③“名成”句——是说八阵图遗址成全了诸葛亮大名流芳后世;又八阵图是战阵布局,故亦兼说诸葛亮因擅长韬略而成名。 ④“江流”句——意思是江流虽冲击不断,遗迹却终不消失。 ⑤“遗恨”句——是指所遗留的憾恨在于起并吞东吴之心,这件事做得失策了。

【评说】

借咏古迹,对历史人物、事件发议论、抒感慨,是此诗的写作特点。

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所设,故落笔先从诸葛亮“两朝开济”蜀汉的盖世功劳说起。接着,便说到所咏古迹八阵图上,说他的英名借此遗址而得长存于后世,也借此赞颂其军事谋略、指挥才干无与伦比。有此大才,为何不能最终一统天下呢?这样就有了后两句。

“江流”句,正面描述八阵图的特点。如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所记,它“聚石分布”于长江边上,虽经数百年浪淘潮激,“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惟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同时也借此寄恨。什么恨呢?诸葛亮在隆中时便主张“东连孙权,北拒曹操”,可是后来刘备不能忍一时之愤,决意伐吴,诸葛亮制止不住,结果兵败国危,以致蜀失吴援,被晋军各个击破而灭亡。蜀国想要吞并东吴的失策,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憾恨,诗人正通过“石不转”来抒发这千古“遗恨”。浦起龙《读杜心解》曰:“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借石以寄惋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小诗短短二十字,包含着多少丰富的内容!

绝 句①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②,门泊东吴万里船③。

【注释】

①绝句——原四首,选一。 ②西岭——又叫西山,泛指岷山。岷山在杜甫所居的成都之西,从四川的西北绵亘西南,为全蜀的屏障,终年积雪。 ③“门泊”句——杜甫草堂在万里桥西,临江,所以门外可见有自蜀至东吴万里往来的船只停泊着。

【评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在成都已住了五年。自前年就有东归之意,但因严武再为四川节度使,就未能成行。春天,在成都写了这首诗。

四句小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动人春光,有声有色。而“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同出,配搭和谐,色彩尤为鲜明。杜诗善于运用对仗的艺术特色,也于此可见。本来,绝句宜写得流利如话,有自然之致,一般不大全首用对仗,以免板滞。杜诗诸体皆长,于绝句亦有创新,唯成就稍逊律诗、古体。不过,这首绝句却是好诗,其功力不全在对仗,还是“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遹》)的。小诗回顾两年前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便有东下打算,而今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却依然在成都淹留。见白鹭上青天,心神与之俱往。在成都住久了,西岭积雪也早已看惯,然对之而依然不厌。一“含”字,好似将窗框当作了画框,将岷山千秋雪景收入了草堂室内。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但好风光并不能削减其东游的愿望,见门前正泊着“东吴万里船”时,怎会不把盼望有一天能出峡东归的心思隐隐带起呢?这些包含着无穷思绪的内容,却流露在诗句之外。

江畔独步寻花①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②,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③。

【注释】

①原七首,选一。江畔——指锦江之畔。 ②黄四娘——杜甫邻人。蹊(xī)——路。 ③恰恰——频频。

【评说】

苏轼《东坡题跋·书子美黄四娘诗》:“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此诗确实算不上杜诗的擅名佳作,但东坡喜其能见诗人“清狂野逸之态”,却说得十分到位。的确,小诗不事藻饰,全以天然风致取胜。有时,为传达赏花时的真实感觉,甚至将用字的平仄格律也抛在一边,比如“千朵万朵压枝低”何难协律?换用“千红万紫”代之即可。但这一改,声律是协调了,见花时的那种惊喜感觉和狂逸之态却不见了。所以,明知之而不顾。后两句做繁花的陪衬,蝶莺虽是常景,而“时时舞”“恰恰啼”,读来音节却抑扬可喜;“留连”“自在”,用双声而全无雕绘痕迹。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②,崔九堂前几度闻③。

正是江南好风景④,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①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歌唱家。安史乱起后,流落江南。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漂泊湖南时,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相遇。 ②岐王——玄宗之弟李范,爱文学,喜结纳文士。 ③崔九——原注:“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中书令湜之弟也。”崔涤为玄宗宠臣,常出入宫禁。 ④江南——古人也称长沙一带为“江南”。

【评说】

这是杜甫最后一首七绝,作诗的当年,他病死于湘江船中。这也是杜诗最被诗家称道的绝句,或称为“千秋绝调”(《唐宋诗醇》),或以为即使王昌龄、李白来写,“亦无以过”(黄生《杜工部诗说》)。

作此诗的两年前,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离蜀出峡,先到湖北,漂流转徙,走投无路。随后进入湖南,在潭州时,遇到了一别四十多年的青少年时期的旧相识,此时也正穷途流落在湘的大歌唱家李龟年,两人相逢,感慨万千,可想而知。

前两句是回忆往昔。那还是“开元全盛日”,杜甫才十四五岁,相识是在极显赫尊贵的豪门大宅。杜甫正初露头角,已为上层的老宿名辈所推重,故得以经常出入这些常人难到的地方。李龟年虽也年轻,然已负盛名,恩遇极隆,自然更是这些皇亲宠臣的座上常客了,故曰“寻常见”“几度闻”。一“闻”字,已标出他著名歌唱家的身份。至于那些歌舞升平时代之类的话,自不必再说。

后两句说到眼前,是题目的正面。写到“江南好风景”和“落花时节”,粗一看,好像只是为了衬托意外重逢的喜悦,再细心玩味,用“正是”和“又”,乃是为了连接诗的前半:当年,彼此都曾春风得意,而今风景依然,世事却全非了:从玄宗、肃宗到代宗,皇帝已是三朝;从开元、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到大历,年号已更换九个了。大唐帝国已辉煌不再,国势日趋衰微;往昔王公权贵们为之倾倒着迷的两位大红人,如今都已苍颜白发,流落江湖,生计艰难。这该有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竟不着一字地全寄之于言外,这大概就是此诗广受称誉的原因吧!

枫桥夜泊①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②,江枫渔火对愁眠③。

姑苏城外寒山寺④,夜半钟声到客船⑤。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生卒年不详,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大历末,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及洪州盐铁判官,卒于任上。诗风清秀,不尚雕琢。其《枫桥夜泊》诗,最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余首,其中还掺杂了他人之作。

【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城西枫桥镇。 ②霜满天——霜为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物质上凝结而成,但古人以为亦如雪花之从天而降,故有飞霜、霜满天之说。 ③江枫——一作“江村”。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其地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苏州名胜之一。寺最初筑于南朝梁时,相传唐时诗僧寒山、拾得居此,故名。现在的寒山寺,是晚清时重建的。 ⑤“夜半”句:谓客船到时,听到了半夜寺内钟声。寺院里半夜敲钟是唐代的习俗。

【评说】

此诗流传到日本,几乎妇孺皆知。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这一说,引起许多人出来置辩,列举亲身见闻,引述唐诗来证明吴中佛寺原是半夜打钟的,但对诗的本身,却少评价。

绝句的成功,有时很难说得具体确切。大概诗人偶然兴会,能用几句话把当时的意境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出类似的意境,这样的诗,便是好诗。此诗前两句写出寒夜江上舟中作为旅客的诗人自己含愁不眠的景象。“月落”,是说天黑;“霜满天”,是说寒冷;“乌啼”之声,又增加了夜间岑寂的气氛。客愁不眠,所以耳边不断响着两岸枫叶的瑟瑟声;睁眼所见,唯有点点渔火映照在江面上。这就写得很有意境,而且也恰合枫桥的特点。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更有实感。第三句七个字只说了一个地名,而我们并不嫌其空洞,这是因为它是抵达枫桥的标志,自不妨从容说来,给予突出的地位。“姑苏”“寒山”恰好都是叠韵,这一句读起来音节也抑扬顿挫,特别动听。自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后,佛教文化包括佛寺建筑文化在东瀛的影响更扩大了。也许寒山寺的钟声在不少日本人听来会更觉得亲切、悦耳。此诗在日本受到喜爱,广为传诵,怕是也与这一背景有关的。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歌表达的意思是登高抒怀,励进迸发,但是如果根据古代的诵读法品读吟诵,你会发现,这首诗的主题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人。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后为诗文,名振一时,诗作经常被乐工用来谱曲传唱。唐玄宗开元中,与高适、王昌龄等交往。曾任文安郡文安县尉。诗文几乎都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①鹳雀楼——也作“鹳鹊楼”。在今山西永济市。旧楼在城之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因以为名。楼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为登临胜地。

【评说】

唐代以登鹳雀楼为题的诗有好几首,其中要数这一首最著名,也写得最好。

前两句写景,从容自如。且紧切此楼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的特点。永济市离黄河入海处尚隔河南、山东二省,楼再高,也无从望见。所谓“入海流”,是想象之词。然写出所望之远,所处之高已含蓄可见。后两句转写登楼心情,直接点题;又因楼有三层,故曰“更上一层”。诗虽已把登楼能见到的旷阔景象写尽,却退一步说这不过是二楼所见的境界,还不算阔大,尚有能“穷千里目”之三楼在,欲知究竟,试更上一层去看。这样,就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给读者,诗意就含蓄了,韵味就悠长了。倘定要说出最高楼之所见,也不过仍是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景象而已。此所谓诗人用笔精明。记不得哪位咏月者说:“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王之涣懂得这个道理,所不同的是,他实写了十五的满月,而又偏说它是十四夜月罢了。

此诗全用对仗,却绝无板滞之感。这不但因为诗中起、承、转、合,章法井然,也因为运用对仗变化多姿:前联用工对写景,后联就改为流水对抒情,一意贯通,竟使人不觉其所用是对仗。此外,后两句还因道出人人心中之所有,而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所以后人加以引用时,往往能超出它在此诗中的本来含义。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沙直上白云间②,一片孤城万仞山③。

羌笛何须怨杨柳④,春风不度玉门关⑤。

【注释】

①凉州词——此诗《乐府诗集》题作《出塞》。 ②黄沙直上——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注:“《全唐诗》一作‘黄河远上’,而《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均作‘黄沙直上’。按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与此诗首二句写玉门关荒凉景象正相合,当作‘黄沙直上’。” ③孤城——指玉门关。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 ④羌笛——笛出羌中,故谓。羌族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怨——吹奏出哀怨之声的修辞说法。杨柳——笛曲中有《折杨柳》,写行客之愁。 ⑤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评说】

“黄沙直上”,一作“黄河远上”,境界很不相同。究竟谁是,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还就此展开过争论,但也未统一看法。以后的选本似乎选择“黄河远上”的更多;如今此诗选入中学课本,也取“黄河远上”。究其原因,大概是以为后者能表现山川壮丽雄伟,有诗情画意,有独特性和艺术美感等等;甚至举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如丝天际来”等诗句,以为彼此可能有某种联系。至于玉门关与黄河流域相距甚远,则用古人写诗往往不顾及地理方位和距离来解说。其实,一首诗应该是一个整体,诗的主旨是什么,最好弄清楚,否则孤立地论其中一句的高下优劣,就未必能符合实际。

与王之涣交往甚密的高适,有《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诗,而王七即王之涣。也是七绝,且用同韵部“十五删”韵(当时尚无和诗步韵习惯)。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以为高适诗即和王之涣此《凉州词》。甚是甚是。王之涣不可能几次在玉门关既听笛又写诗。由此可知,景色是亲临实地所见,非想象之词。则孤城玉门关一带,一眼望去,唯有满目黄沙而已。诗人再不顾地理位置、距离,也不至于非要把全不相干的黄河拉进来不可;何况,若出于赞美河山壮丽心情,又岂能与写“春风不度”的作意相合?诗集在唐代都是写本。“沙”与“河”,只要行草连笔,就极易相混。唐人选的《国秀集》先就将“沙”误作“河”,写作“黄河直上”,河水直上难通,而“直”与“远”,行草也颇近似,后人遂又将“直”抄作或改作“远”。“黄河远上白云间”,单看这一句,确是极有美感的艺术创新,令后来很多人不愿轻易否定。这一来,是非就成千年疑案了。不过我们说诗,还是以尊重事实为要。此诗正写王之涣身处荒凉僻远的边塞孤城玉门关,忽听有人吹起《折杨柳》的哀怨笛声而引起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一、二句将玉门关的特点——黄沙与孤城全写出来了,给人以无限苍凉萧索的感觉。三、四句写到听笛,造句立意都绝妙。用一“怨”字作动词,不只形容笛声,也包含着“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的哀怨。这样与末句的联结就更紧密了。“春风不度”句是神来之笔,远离亲友家人的愁绪已在言外。

夜月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③。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家世甚贵。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入京应进士试,不第。曾入军幕,怀才不遇,退居颍水、汝水之滨,终生不仕。工诗,也善书画,与元德秀、皇甫冉、李颀等友善。诗多表现悠远之思,有超然物外之致。《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更深——指更鼓已深,比如已到三更时分。半人家——是说月已西斜,只照半屋。 ②阑干——纵横貌。亦斜之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③新透——初次透过。

【评说】

诗,不必一定写大喜大悲、强烈的情感。能抓住生活中某一细节,生动地传达出当时细微的情绪变化或领略其意境,就是有诗意的。此诗即是。

前两句写夜深。耳闻更鼓之声已敲过数响了,眼见月儿已西倾,只照到人家的一半屋上;南斗星、北斗星也已斗柄横斜,大概夜已过半了吧。此时,人之未眠,自在不言之中。忽听得屋外院落间有虫声唧唧透过绿窗纱传来。这还是今年第一次呢!于是才意识到春天真的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后两句的诗意是倒过来的:先闻虫声,后知春暖。但为了突出重点,是有意将最有表现力的诗句后置的。这是写愁绪呢,还是欣喜?是惆怅呢,还是温馨?诗中没有说,也不必说。过分强调、夸张某种情绪,未必能合诗的原意。在如此有月色星光的春夜,节物感人,难以入眠,读者自可各人有不同的想象和感受,诗的好处,正在含而不露。

塞下曲①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②。

欲将轻骑逐③,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

卢纶(739—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避安史之乱,客居鄱阳。自唐玄宗天宝末,数举进士,均落第。因人之荐补阌(今河南灵宝)乡尉,迁监察御史。后又为河中元帅府判官,又任检校户部郎中。与钱起、司空曙等十人,号“大历十才子”。《全唐诗》辑存其诗五卷。

【注释】

①塞下曲——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原六首,选一。 ②单(chán)于——本匈奴首领称号,此泛指敌酋。 ③将(jiàng)——带领。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擒。

【评说】

绝句叙事,不一定有头有尾,只拣最精彩的来说就可以了。有时,绝句简直就是只选取一刹那情景来表现的。

这首诗并不选择与敌激战场面,而只是写单于趁着黑夜遁逃,这就可见敌人本是被围且败局已定了的。逃跑的既是敌酋,当然非急追擒拿不可。但诗中并不写将军如何率领快速骑兵部队去追捕,也不交代逃敌最终是否被捉住,而是只描写出发上马之前的一刹那情景,所以用一个“欲”字。特写镜头定格在“大雪满弓刀”上;而大雪在首句已伏下一笔:大雁不敢低飞,可见月黑之夜,雪云低垂。“弓刀”上尚盖满了雪,人身马背,自不必说。欲逐未逐之间,情景如此,此去追敌一路上又将如何,也可想象。将士们既如此奋勇坚忍,不畏严寒,决心冒雪擒获敌人首领,则残敌的命运,也可无须费辞了。诗人选择镜头独特巧妙,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贾②,朝朝误妾期③。

早知潮有信④,嫁与弄潮儿⑤。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进士。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工绝句。《全唐诗》辑存其诗二卷。

【注释】

①江南曲——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相和曲》。 ②瞿塘贾(gǔ)——在瞿塘一带做买卖的商人。瞿塘,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湖北交界处。 ③期——约期。 ④潮有信——潮水的涨落,必有定期,称为“潮信”。 ⑤弄潮儿——吴越间,每岁八月半大潮至,有弄潮为戏的风俗。弄潮儿奋勇争先,迎潮而上,各出其技,出没于波涛间,以此夸能。

【评说】

唐代商业发展繁荣,弃农经商者日多。但商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印象却并不太好,在诗歌中更是经常被作为讥贬对象。诗人们或写他们奢靡的生活,或讥他们唯利是图,轻绝情义。这首诗中所反映的,便属“商人重利轻别离”一类。

诗的主题,还是侧重于描写妇女的苦闷。这个嫁给商人为妻的女子,天天在候潮等待着出外行商的丈夫乘船归来,但她的希望一次次都落空了。于是她万分苦恼,后悔嫁错了人。不如“嫁与弄潮儿”之想,是由于“潮有信”,只要潮来,总能相见;“潮有信”是因为“瞿塘贾”无信而联想到的;而这一切又都是由“朝朝”望夫归所见的景象自然产生的。弄潮儿多为贫家子弟,社会地位也低贱,他们恃勇轻生,常有不测的危险,说不定哪一次失误,就可能淹死在水中。但纵然如此,在妇人看来,也总比丈夫在外成了百万巨富,而自己却只能在家守活寡来得好。所以,只要丈夫能如潮水之有信,不误归期,夫妻可以在一起过上几天幸福的日子,那么,贫贱、被人瞧不起,或者将来是否会遇上危险等等,又算得了什么呢?短短的几句话,写商人妇的内心怨愤,十分成功。而且,语言上也很有民歌的简朴、大胆的风格。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唐代有东、西、中三个受降城,这里指西受降城,在灵州,即今甘肃灵武县。 ②回乐峰——灵州回乐县附近的山峰。回乐县在今甘肃灵武县西南。③芦管——胡人喜卷芦叶吹之以作乐。这里借指笛。

【评说】

有人说,李益的七绝,学王昌龄。这首诗的题材、风格,倒是近似的。前两句对起,写月照平沙,如千里霜雪,比喻确切,对句工整,确能写出边地冷落荒漠的景象,为引起以下征人思乡之情,先布置好气氛。笛声本已凄清,而远离故乡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听到,当然更觉哀怨不尽。“不知何处”四字,有闻者惊心动容、若不胜情之意。末句点出“望乡”正意;“一夜”与“尽”,都是强调。诗固是好诗,但明代王世贞以为“绝句,李益为胜……回乐峰,一章,何必王龙标、李供奉?”(《艺苑卮言》卷四)把李益置于李白、王昌龄之上,未免太过。

江村即事①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作者简介】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一作文明,洺州(今河北永年东)人。安史之乱中避地江南。大历初登进士第,曾佐韦皋为剑南节度使幕职。德宗时,官水部郎中,终于虞部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明胡震亨评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

【注释】

①即事——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

【评说】

诗通过写在江村的一件小事,表现自己十分超脱的生活态度。他(当即诗人自己)白天泛舟去垂钓,看来多半也是为寻找乐趣,并非要借此维持生计;晚上回来登上岸,连船也不顾了。“不系船”三字,个性化,是诗的主干,后三句都由此生发而出。系船嫌麻烦,认为何必多此一举,不如趁着“江村月落”时光,正好美美地睡上一觉。后两句是写睡前的心理状态:只管安心高卧好了,不必担心船会漂走;就算夜间刮起风来,将船吹走,那又能吹多远呢?这一带多浅水滩,又长满芦苇,船是漂不远的。这样,既写出了江村天然环境的幽美宁静,又表现了诗人自己放浪不羁的个性。诗颇得悠然自在之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8—约830),字仲初,郡望颍川(今河南许昌),唐德宗贞元进士。初为渭南尉,与宦者王守澄联宗,所以对宫中的情况很了解,作《宫词》百首,脍炙人口。唐文宗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后归居京郊咸阳原。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颇受诗家推重。今存《王建诗集》,又称《王司马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六卷。

【注释】

①诗题——自注:“时会琴客。”杜郎中,名不详。 ②秋思——琴曲名。蔡邕《青溪五弄》之一,五弄为《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此亦作感秋之思解。

【评说】

题中“十五夜”即八月十五中秋夜。前两句描写当夜的环境。庭院中地面上呈现一片白色,足见月光之明亮。月明则鸦鹊受惊扰,以为天亮,故栖息不稳;“树栖鸦”,即表达这个意思。秋夜生冷露,不知不觉间沾湿了草木,而专指出“桂花”,因其正是节候的象征。首句见白地如霜、闻树间响动,是直接的感觉;次句写露,因其“无声”,则出于想象。写月夜之景,笔触细致。三句,正面点“望月”题意;“人尽望”,才是“十五夜”人人所赏之月,也引出末句“落谁家”之问。作者自注:“时会琴客。”而琴曲恰好有《秋思》一种,故“秋思”二字又是双关巧合:既问今夜谁家聆听琴客之妙曲,又说因望月而引起的感秋之思。万家望月,“几家欢乐几家愁”,作者正因明月当空而触发“秋思”,却偏不提自己,反而以“不知秋思落谁家”发问,想来总有哪家人亦与我有同感者。用笔空灵如此,所以为佳。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②,行人临发又开封③。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唐宪宗元和初,为太常寺太祝,累迁至水部郎中,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长于乐府,后人以“张王”称其与王建的乐府。有《张司业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五卷。

【注释】

①家书——一作“归书”。 ②复恐——一作“忽恐”。 ③行人——捎信的使者。开封——拆开封好的书信。

【评说】

此诗所写寄家书的经过,亦人人心中所有之常事,但一经拈出,却能令人叹绝。说诗者多将它与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并提,以为同妙。可知诗的成功,有时只在能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胸臆语。诗题《秋思》,首句又写出“见秋风”来,则次句所说的“意万重”,皆与时令属秋有关。用“欲作”二字,是说方将作书之时,是落笔前觉得要说的话太多,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意思。也许这封信写得很长,但终于写好了,且已将书信封好,可以交付给捎信的人了,或者已交在行人的手中了。这些都没有说,也不必说。诗只说就在捎信者临出发前,他又要求再稍待片刻,或者竟把信又要了回来。因为他觉得匆匆作书,还有要说的话没有说,想再添上几句,所以又将已封好的信拆了开来。“又开封”是因为“说不尽”;“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而“意万重”又由“见秋风”而生。环环相扣,却自然而然,毫无雕琢之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③。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进士,为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阻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复移袁州。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终于吏部侍郎,故世又称“韩吏部”。散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唐代古文运动创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诗风奇崛雄伟,别开生面,唐诗至韩为一大变。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十卷。

【注释】

①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行十八,曾任水部郎中,世称“张水部”。 ②天街——皇都长安之街道。酥——酥油,乳制品。 ③“草色”句——意谓草色远看能见到而近看反不觉其有。 ④绝胜——远远超过。

【评说】

诗要能独出己见,不随人脚踪走去,才是好诗。说季节也是一样,如果人人都说“春风桃李花开日”如何如何好,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韩愈的这首绝句就说即使是春天,也是在尚未见到秾丽景色的早春时节最好。这就能自出新意,不蹈袭前人了。

诗开头说长安大道上的细雨如酥油一般润滑;从这样的比喻中已可看出作者的赞赏心情。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韩诗中的绝妙佳句。春草得雨滋润,刚刚破土钻出,那是极细微短小的嫩芽,从远处一望,就因为萌芽攒聚,呈现出一片浅浅的嫩绿色;走近了,因为小草零星分散,很不显眼,似有似无,反而没有“遥看”时的景象了。这是细心观察物理所得,从未经人道过的,所以很奇特。在诗人看来,这是春天最美好的时候,它远远超过暮春时皇城里到处都是杨柳堆烟的浓绿景象。早春之好,不在繁华,就在它充满生机,给人以希望。同时期的杨巨源《城东早春》诗:“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说花开时满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皆为看花而忙,究竟有何趣味?机杼略同,却不及韩诗有韵味情趣。韩愈的古体诗奇崛古奥,有时还艰涩难读,而绝句却平易流畅,这也是他才大而知体裁不同之处。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①。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刘禹锡等同为王叔文引用,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散文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为唐代古文运动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四卷。

【注释】

①“独钓”句——谓在风雪寒冷的江上独钓。

佚名《独钓寒江雪》

【评说】

此诗历来传诵不绝。好像只是四句写景,同组成一幅描绘雪景的画面,也许还可名之为《寒江独钓图》,但它骨子里却又是特定背景下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展露。可以肯定,这是在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八司马”被贬官远谪之后所写的诗。

“千山”两句,竭力渲染严寒大雪造成群山不见鸟飞、道路断绝行人的肃杀死寂的环境气氛。这正可视作是永贞革新被扼杀后,严酷的政治局面在诗人笔下的折射与反映。再加“孤舟”“独钓”,更透出一股强烈的凄冷与落寞。但在雪中江上披蓑戴笠、孤独垂钓的老翁背后,又仿佛隐现着诗人不能被打击所摧折屈服的身影。诗选用“绝”“灭”“雪”三个入声字押韵(在五绝中,用仄声字押韵的很常见,七绝就完全不同了),短促凝重,也完全达到了声、情、景统一融合的艺术效果。

竹枝词①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原籍洛阳,迁居嘉兴(今属浙江)。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为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叔文革新失败,刘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入为主客郎中,复为苏州刺史,后迁太子宾客,终于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谊甚笃,晚年与白居易相善,时称“刘白”。擅长近体诗创作,尤长于七绝,抒情委婉,韵味深长;仿民歌作《竹枝词》等也极具特色。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注释】

①竹枝词——乐府中属《近代曲辞》。本巴渝(今重庆)间民歌,多述山川风俗及男女情爱。二首选一。 ②“道是”句——无晴有晴,谐音“无情有情”。

【评说】

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男女相爱,多借歌唱传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特别关注此类民歌,依声作《竹枝词》多首,还写了序文,此即组诗之一。用谐音表意,本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常用手法,如“明灯照空局,油燃(谐‘悠然’)未有棋(谐‘期’)”,“雾露隐芙蓉(谐‘夫容’),见莲(谐‘怜’)不分明”之类。这一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此诗写少女闻情郎的歌声而动心,不知他是否真有情意的疑猜心理。借“晴雨”之“晴”,谐“情意”之“情”,说来甚机敏而又风趣。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秋词——二首选一。 ②“自古”句——常引的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评说】

逢秋而悲是人之常情,自古而然。所以历来悲秋的诗文也不知写了多少,而刘禹锡偏在此诗中翻案,说是“秋日胜春朝”。秋天虽没有三春莺歌燕舞、百花争艳的繁华热闹,却有明净清朗的爽气,令人心胸开阔的高远境界。三、四句即举一鹤排云直上碧霄的景象来证明这一点,同时以“诗情”随之而达寥廓高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如果再想到这是刘禹锡在被远谪贬所时所作的诗,则不袭前人之意倒在其次;他不因群芳落尽而“悲寂寥”,反而激发起高昂“诗情”,正可见其不因挫折而消沉的高旷襟怀和仍然坚持政治理想的顽强精神。

竹枝词①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②。

【注释】

①竹枝词——这一组诗原九首,选一。 ②侬——我。

【评说】

这是一首带有民间色彩的情歌,是以女方身份来写的。前两句写蜀江一带春天的美好景色:仰望岸边山上,开满山桃红花;俯视江中碧绿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这当是女子对眼前所处环境的描述。后两句则写女子所抒发的情怀,那是恋情过后的怨恨:情郎对自己好时,浓情蜜意,就像怒放的山桃花一样,红红火火,只可惜开得盛也衰得快,热情一过,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自己由此留下的愁怨,却像这春水一样,无穷无尽,永远流个没完。比兴手法,自《诗经》始,一直传承下来,尤其在民歌中。此诗抒情承上所写之景,作即兴的比喻,则又有所发展。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①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②,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③,尽是刘郎去后栽④。

【注释】

①诗题——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年,为公元815年。朗州,今湖南常德市。承召,接受皇帝的诏命。王叔文政治革新事败,集团中刘禹锡、柳宗元等皆被贬离京,经十年,始被召回。 ②紫陌——京城的街道。红尘——闹市的飞尘。 ③玄都观——长安崇业坊内的一所道观。 ④刘郎——刘禹锡自指。

【评说】

经历了十年贬谪生活的刘禹锡,从朗州应召回到长安。此时,朝中已另换了一批当权的新贵,面对这种情势,他当然有许多感慨。于是借京城花开时节,人们为看花而趋之若鹜这件事,暗讽新贵们正处在受人追捧、春风得意之时,而自己却一点也瞧不起他们。

京城的大街上红尘滚滚,扑面而来,这是写迎头驰过的车马之盛;他们都是刚从玄都观看花回来的人,正兴高采烈地在夸说大片盛开的桃花令“满观如红霞”(见下一首引文)的景象。这让诗人联想到正得势的朝中新贵们受到许多人的趋附,也跟这桃花差不多。所以他说,别看那道观的桃花像一片红霞似的绚丽,那还是我当年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呢!在这仿佛开玩笑的话(所以诗题用“戏”字)背后,是有潜台词的,用今天的话说,也许可以是:朝中的旧势力将我和我的朋友们放逐出京城后,凭着结帮营私的伎俩,又扶植了一批臭味相投的新人,人们都把他们当成了不起的政治明星来捧,可这种局面能长久保持吗?我倒要拭目以待。

这首借题发挥的诗写成后,很快在京城中传开,触痛了守旧派的敏感神经,被认定是在讥刺执政,令当权者大为不悦。于是将刘禹锡再贬播州,又改贬连州,后又转到夔州。经十四年后,才再调京为主客郎中。这就有了下一首《再游玄都观》诗。

再游玄都观并引①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②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③,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④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⑤。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⑥,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⑦。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⑧。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

①并引——并附引言即序言的意思。 ②贞元二十一年——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二十一年为公元805年。屯田员外郎——负责管理屯垦和京城官员职田配给的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③出牧——由京师出任州长官。 ④前篇——即上一首“戏赠看花”诗。 ⑤旋——不久;很快。又出牧——指元和十年三月再贬为连州刺史。 ⑥主客郎中——礼部属官,负责接待宾客等事。 ⑦兔葵——一种野菜。燕麦——俗名野麦。 ⑧大和——唐文宗年号,二年为公元828年。

【评说】

短短的一首七绝,却写了一段字数比诗超过好几倍的引文,但它是我们理解这首诗和“前篇”所不可少的。

上次“自朗州承召至京”到这次再来,其间过了十四年,世事已大变,皇帝就一连换了四个。宪宗、穆宗、敬宗先后为宦官所谋杀和挟持。打击政治革新派、培植同党势力的权相武元衡已死,当年红极一时的新贵们也纷纷“树倒猢狲散”。刘禹锡重回长安,官职虽稍得恢复,内心却积愤未释。他重游了玄都观,只见当年灿若红霞的桃花林,如今已荡然无存,“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于是写了这一继“前篇”的、讽刺更为辛辣的续篇。

“百亩庭中”,“百亩”虽非实数,但面积很宽广是肯定的,否则怎种得下“桃千树”呢?“半是苔”,可见已不再有游览的人了——人迹罕至处,才生青苔。“桃花净尽”,正面说出“荡然无复一树”。“菜花开”,这是兔葵之类杂生的野菜花。两句写出庭院中满目荒芜景象,今昔盛衰对比十分强烈。第三句,问得尖锐。很明显,这是借“种桃道士”讥讽培植党羽的执政者:如今你自己也“归”于地下了吧?而我这个屡遭打击的人今天却再度来了。感慨、快意、蔑视、嘲讽,皆蕴含其中。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②,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③,夜深还过女墙来④。

【注释】

①诗题——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时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的刘禹锡返洛阳途经金陵(今南京市)时,写了一组怀古诗《金陵五题》,《石头城》和《乌衣巷》是其中的两首。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后也作南京代称。 ②故国——故都,金陵是六朝的故都。周遭——环绕。 ③淮水——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市西北,西北流经南京城入长江。秦时开此河,故称秦淮。 ④女墙——城上的墙垛,也称女垣。古时言“女”有小意,女墙,犹言小墙。

【评说】

金陵,也可称“石头城”,即今南京市,是六朝的故都。此诗就是对六朝亡国的感叹,属怀古诗一类。

诗并不具体涉及任何一件史事,只是凌空地从描绘山、水、月、城等景物来表现,是其特色。杜甫《春望》诗有“国破山河在”句,此诗构成有几分相像,但更为具体、形象、感性。用“围”用“周遭”,似见钟山龙蟠依旧,望之历历在目,而“故国”金粉繁华,恰似过眼烟云,早被历史的长风吹散、泯灭。石头城前枕大江,“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写出其地形。城曰“空城”,潮言“寂寞”,更将人的情感直接注入无情之物,令人恍惚听到江潮之声也在作无言的叹息。意境之高妙,常人不能达到。难怪好友白居易得此诗“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金陵五题序》)诗写金陵,须有个明确标志,方不致适用他处。秦淮河正是金陵标志性之地,故提到月亮初升时,便写明“淮水东边”。月本无今古,而偏称其为“旧时”,则是“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意。月儿到夜深时,便渐渐移过石头城上的墙垛来了。说来好像诗人当年就见过这景象似的。明月依然、人事全非的兴亡之感,写得极其深沉。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之南,朱雀桥附近,本孙吴时戍守之处,因兵士都穿着乌衣,故以此作街名。晋南渡后,王导、谢鲲等居于此。 ②朱雀桥——一名朱雀航,秦淮河上浮桥,在金陵正南朱雀门外,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与谢是东晋的两大豪族。

【评说】

“朱雀桥”就在“乌衣巷”近旁,所以写此即写彼。诗用对仗起头,“野草花”的“花”,作动词用,是开花的意思。野草闲花丛生,可见往昔交通繁忙的大桥边,如今已车马稀少、十分冷清了。“夕阳斜”,也为眼前呈现的是一片寥落衰暮景象而设。后来辛弃疾词写南朝宋武帝故居已沦为寻常百姓家,也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武帝刘裕小名)曾住。”(《永遇乐》)

诗的后两句,历来脍炙人口。王、谢两家曾是东晋最大的豪门贵族,如王导、谢安都是身系王朝安危的一代名臣,他们曾先后在这一带冠盖往来、热闹非凡的繁华地区居住过,可是经历史的风雨变迁,如今他们的后裔、此处的居住者都已成“寻常百姓家”了。这些话,却只从燕子归来栖梁筑巢的房屋今昔截然不同来表现,这便是诗人的巧思,诗的特殊语言。

杨柳枝①

刘禹锡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②。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注释】

①杨柳枝——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刘诗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可知是以旧曲作新声。 ②板桥——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十五里。

【评说】

此诗在刘禹锡集中没有记载。范摅《云溪友议》记刘采春女周德华善唱《杨柳枝词》,曾歌刘禹锡此诗。《全唐诗》应该是据范著补入刘之名下。又今人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评此诗云:“一气流转,如珠走玉盘,虽隐括白诗(按,白居易有《板桥路》诗,意境相似),而风神绵邈过之。”甚是。

绝句中有一种四句连绵不绝、仿佛信口说出却能韵味悠长的,自是难得的佳作。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是常被诗家当作此类诗例提到的。刘禹锡此诗也是如此。四句一气呵成,似无半点费力处,但却能神远韵长,有一唱三叹之致。

和乐天春词①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②,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③。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 ②宜面——与脸型相宜,与容貌协调。 ③玉搔头——女子的一种首饰,即玉簪。

【评说】

题称“春词”,其实近乎“春怨”,通常都写女子的怨情、苦闷。这首诗也是,但它着重在写女子有愁时的神态,至于她想的是什么,虽然诗中也作出含蓄的暗示,却并不明白地告诉你。

“新妆宜面”,女子的年轻美貌,从打扮好以后自己也感到很满意可以看出;人若老丑,无论淡妆还是浓抹,总是很难相宜的。她下了红楼,来到庭院中走走,大好的春光勾起了她心中无限的愁思。“深锁”二字,表明她是一只关在笼中不能自由飞翔的金丝雀。庭中鲜花盛开,她走近前去;“数花朵”,是写她意绪无聊之极。对着娇妍的花朵,她陷入了沉思,也许是想,这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或者是想,“此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谁知道呢?反正她出神了,发呆了。此时,恰有一只蜻蜓飞来,停在她发际的玉簪上。若非人长久伫立如痴,形同泥塑木雕,何能有此情景!选此生活细节来表现女子的怨情,巧妙、真实而又自然。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①,潭面无风镜未磨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③。

【注释】

①和——融合。 ②潭面——即湖面、水面,为避免重复而换字。镜未磨——古时用铜镜,须常常磨拭镜面,使光滑可照人。此喻水面呈现朦胧状态。 ③白银盘——喻湖水。青螺——喻水中的君山。

【评说】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曾被贬官放逐南荒二十年。他多次经过洞庭湖,但在秋天到洞庭的,则唯有穆宗长庆四年(824)八月,从夔州刺史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的那一年,诗即当时所作。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佳作名篇甚多,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等等,要别出心裁,再创新意,实属不易。而刘禹锡选择了秋天有明月的傍晚,在暝色间遥望洞庭湖,借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其山水美景,绘出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奇异图画。

秋夜的洞庭湖,皓月当空,水光潋滟,上下交相辉映,融合成一片空灵、宁静的境界。起手一笔,已为末句布好局、着好色。“潭面无风”是必须交代的,若风生水起,波涛汹涌,就不是此诗描写的景象了。“镜未磨”是一个辅助性的比喻,恰好写出水面平静而不光滑的特点,虽无浪花,却有縠纹涟漪,显得满目晶莹,闪闪烁烁,又朦朦胧胧。洞庭湖的君山,一名湘山,相传为舜妃湘君游处,山处于湖水之中,乃洞庭胜地。黄庭坚所谓“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是也。此时远远望去,洞庭山水是那么的美好,它激发起诗人丰富的想象,将其喻为“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妙不可言!将山比作螺髻的有之,比之为银盘中的一枚青螺,却未见人说过。不但巧而奇,且也诗趣盎然。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①。

人面不知何处去②,桃花依旧笑春风③。

【作者简介】

崔护(?—831),字殷功,郡望博陵(今河北安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为户部郎中。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七月,以京兆尹为御史大夫、岭南东道节度使。《题都城南庄》为其名作。《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①人面——指所遇见女子的面庞。 ②“人面不知”句——一作“人面只今何处在”。 ③笑春风——在春风中如笑颜般开放。前人谓花开似笑。

【评说】

崔护的名字是凭着这首有故事的诗,才让后来许多人知道的。这故事见于孟棨《本事诗》:崔护考进士落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庄,向当地一户人家求水喝。有女子开门捧水而出,看崔接过后,她即靠着小桃树立着,对崔有着深深的情义。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又重游此地,但见门户紧锁,于是题诗于门曰:“去年今日此门中……”女子归而见诗,绝食数日而死。崔正好赶到,抱着女子大哭。女子于是复活,后来与崔护结为伉俪。此事无疑经过小说家的增饰,但爱情故事还是感动了许多人,后来还将它改编成各种戏曲。诗以前后清明日作对比,来写所见情景的相同与不同。相同的是,桃花笑春风;不同的是,人面之有与无。语言浅显而惆怅无限。

马 诗①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②。

向前敲瘦骨③,犹自带铜声。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郡望陇西(今属甘肃),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宗室的没落后裔。家居福昌之昌谷,世称“李昌谷”。曾受韩愈器重。仅仕奉礼郎小官,后辞官归昌谷闲居。病贫一生,短命而死。李贺早有诗名,常骑驴背锦囊外出,遇到有所得,马上写下来投于囊中,晚上回到家加以整理即成诗篇。其母见他的锦囊里字条甚多,就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可见其冥搜之苦。李贺擅长乐府,想象新奇,词采瑰丽,风格幽峭凄清。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编存其诗五卷。

【注释】

①马诗——此系组诗,二十三首选一。 ②“房星”句——房星,即二十八宿之房宿。本是星,《瑞应图》:“马为房星之精。” ③瘦骨——良马多瘦骏。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梭瘦骨成。”

【评说】

李贺二十三首《马诗》中佳作甚多,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藜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都是明白晓畅的好诗。特选此首,是因为此诗想象特别奇特。

前两句拙而直,只不过是说明“非凡”二字,却是必定要有的铺垫。出人意料的在后两句。因这马骨相甚奇而用手去触摸,是有的,也是合情理的,但用手指去敲击,难道马之瘦骨是可听其发声而鉴定出真假的艺术品?这还不算奇,更奇的是一敲之下,居然能听到铜器的声音。诗人要写马筋骨之劲健,犹如铁锻铜铸一般,是可以领会的,但却不能以寻常事理来衡量。这就是李贺,为了表现新奇诗境之美,竟可不顾是否合乎生活情理。所以杜牧评他的诗说:“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叙》)

南 园①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②,小白长红越女腮③。

可怜日暮嫣香落④,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

①南园——李贺福昌昌谷故居读书之处。原十三首,选二。 ②眼中开——眼见花儿开放。 ③“小白”句——是说大大小小红红白白的花,艳丽如越女之脸颊。越地多美女,如西施,所以有此说。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 ④嫣香——指花。嫣,美好貌,常指笑容,如丰韵嫣然。

【评说】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昌谷读书处南园的园中景物。先说眼见园子中的草和树都开花了,接着赞这些花无论大小红白都娇艳得如同美女的脸庞。但刚说花很美,便急转为叹息花儿凋谢。“日暮”,非实指当天的傍晚,乃李白《将进酒》以“朝如青丝暮成雪”状青春变衰老之快的写法。故《李长吉歌诗》王琦解曰:“眼中方见花开,瞬息日暮,旋见其落,以见容华易谢之意。”“嫁与春风”,亦即花落。这是以“越女腮”比花为女子而来的,但说得特别有情致诗意。姚文燮着眼于“嫁”与“不用媒”,更据史事引申,作别解曰:“贺伤其前此之芳姿艳质不得嘉偶,至此日暮色衰,始得听其自适,恐亦未免委曲以徇人耳。贺盖借此以讽当世之士也。”(《昌谷诗集注》)此说似有穿凿之嫌,但也不是没有见地。

寻章摘句老雕虫①,晓月当帘挂玉弓②。

不见年年辽海上③,文章何处哭秋风④!

【注释】

①雕虫——比喻词章小技。汉扬雄将作赋比为“童子雕虫篆刻”,并说“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这里是李贺自嘲语。 ②玉弓——比喻下弦月成纤月时的形状。 ③辽海——即辽东,其南临渤海,故称辽海。唐时多作征战之地的代称。④“文章”句——意思是纵有绝好文词,也无用武之地。哭秋风,即悲秋;宋玉作《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语,十分著名。

【评说】

这首诗是李贺写他在昌谷南园的书斋生活和虽有诗才难受重用的牢骚。

“寻章摘句老雕虫”,是自嘲语,意谓“我除搜句百无功”。“老”,并非指年老(李贺总共才活了27岁),而是说自己长年累月都在读书作诗,即“老是”的“老”。每每至晓月临窗,尚未就眠,可见思虑之苦、用功之勤。后两句就是牢骚话,意思是说,这有什么用?你没有看见吗?在辽海之地,年年都攻城略地,只凭刀剑说话,不尚文词,我纵然有才如宋玉能赋悲秋,可所写的诗(即“文章”)又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想法在同题另一首中表达得更为明白:“男儿何不带吴钩(宝刀)?收取关山五十州(藩镇割据之地)。请君暂上凌烟阁(纪念开国功臣处),若个(哪个)书生万户侯?”若以为李贺有弃文学武、投笔从戎之想,恐怕是把他的话太当真了。其实,这不过是牢骚,是对能文之士不得志的现实抒发内心不平的愤语而已。

行 宫①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移通州司马。后来改变初衷,得宦官汲引,仕途通显。唐穆宗长庆年中,与裴度同拜相,为舆论所不容,出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年间,为武昌军节度使,暴卒。擅长乐府新辞,多讽喻之作,与白居易是密友,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二十八卷。

【注释】

①行宫——一作王建诗。或因王建作《宫词》百首而混淆。

【评说】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带来唐朝全盛的辉煌,也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大灾难,唐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让后来多少文士诗人为之吟咏感慨不已!元稹写过长达630字的《连昌宫词》歌行,就是以此为题材的。此首《行宫》,诗虽短小,而盛衰之感,悉包含其中,艺术上实不减其长篇之作。所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说:“‘寥落古行宫’二十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余字,尤为妙境。”近人评诗,也以为“此诗可谓《连昌宫词》之缩写”(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佚名《唐人宫乐图》

“行宫”“宫花”“宫女”,都能令人想象往昔的盛况。“寥落”“寂寞”“白头”,又见此日眼前的凄清衰象。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叠用三个“宫”字而浑然不觉其重复。花“红”头“白”,设色鲜明,相映成趣。而以“寂寞”状花红,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异曲同工。“闲坐”,可见宫女今已老迈衰疲,且闲极无聊;要知道她当初青春年少时是曾在皇上周围趋奉奔忙的。全诗含义由“说玄宗”三字揭明。唐之盛衰,成亦玄宗,败亦玄宗。他能提供闲聊的秘闻佚事必定不少,而白头宫女恰恰是开谈这一话题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她曾亲见亲闻,亲身经历过。由她来说,不但饶有趣味,且能引发种种遐想和无限感慨。

离 思①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②。

取次花丛懒回顾③,半缘修道半缘君④。

【注释】

①离思——原五首,选其一。 ②“曾经”二句——经历过大海的人很难再把别的水当作水了;除了巫山的云外,别处的云都算不上云了。巫山,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化作云雨的典故。比喻经历过最出色的,难再求其次。 ③取次——漫不经心、随随便便。花丛——多喻妓女、乐籍女子辈。 ④修道——读道书养生寡欲。

【评说】

范摅《云溪友议》曰:“(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苦贫……韦蕙丛卒,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谢家最小偏怜女……’又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文中所引“谢家最小偏怜女”是其《遣悲怀》三首,已入选《唐诗三百首》,广为传诵,确是元稹悼念韦氏诗,没有问题。唯又举“曾经沧海”二句,以为也是悼亡诗,则大可怀疑。后来尤袤《全唐诗话》采其说,恐不免也是以讹传讹。

《离思》诗题下有绝句五首,竟无一首可与悼亡妻内容相合者,又题名《离思》,是别后相思之意,解为死后追念,不免牵强。更有不可思议者,想念亡妻岂宜用巫山云雨典故!且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轻佻之语来表述心情,又欲置亡妻韦氏于何地?凡此种种,皆可断定其非为悼亡妻而作。元稹在男女问题上,不是一尘不染的卫道者,早年颇有艳遇,此首正属其情诗之类。只是“曾经沧海”一句已因传诵而几同成语,所以选录进本书。

夜 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唐宪宗元和中,为左赞善大夫,因上书忤执政,被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出刺杭州、苏州。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于刑部尚书。早岁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暮年与刘禹锡唱酬甚密,时称“刘白”。其《新乐府》《秦中吟》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长篇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脍炙人口。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三十九卷。

【注释】

①夜雪——此首与下一首皆为任江州司马时作。

【评说】

夜间下雪,人在床上,无从观赏,却仍可以表现。从感觉被子的寒冷,到又见窗子格外明亮,已可猜到八九分了;最后听到竹子被积雪压断的声音,这就更无可疑了。诗,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且写得有层次:初用“讶”,是不知何故;次用“见”,也只是间接的,只能估量、揣测;最后是“知”,不但知已下雪,且“知雪重”,写来一丝不乱。

问刘十九①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②,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③?

【注释】

①刘十九——姓刘的一位嵩阳处士,白居易的朋友。 ②绿蚁——酒面的浮沫。前人认为所谓好酒,是酒面上泛泛有浮花,其色绿。醅(pēi)——指没滤过的酒,亦泛说酿。 ③无——否。疑问词。

【评说】

这又是一首以最寻常不过的小事,也是喜饮酒者都会有的想头,用信手拈来的话写出来的一首好诗。前两句作对仗,“红”“绿”相衬,说来可爱诱人。唐人重“新醅酒”,杜诗《客至》有“樽酒家贫只旧醅”句可知。火炉,煮酒之用。如此光景,已足邀客,何况“晚来天欲雪”,正可雪夜围炉,对酌长谈,岂非难得之乐事?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②。

忽忆故人天际去③,计程今日到梁州④。

【注释】

①李十一——李杓直,陇西人,元白之友。元九——元稹,时以监察御史奉使剑外。 ②酒筹——饮酒记数之具。 ③故人天际去——谓老友元稹奉使所去之地甚远。 ④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南郑区东。

【评说】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作《三梦记》,详记此次其兄与李杓直同饮及忆起元稹出使,估计其里程当达梁州事,后得元稹书函,果然与其到达梁州的日子完全吻合。

事本平平无奇,常人未必会觉得其中有什么诗料可寻,而白居易却能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出诗来,且能以率真浅近的语言表达,这正是他诗的特点和所长。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元、白交谊深挚……非特临觞怀远,其平日之抡指征程,关心驿路可知矣。”说得甚是。

大林寺桃花①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①大林寺——在今江西庐山。 ②芳菲——群芳;各种花朵。

【评说】

原诗有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记其与友人十余人同游此寺。文曰:“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花时因气候不同,地土冷暖有别,故有早有晚,这本是常理。要写成诗,则要看诗人能否从中找到诗趣。陆游《东阳观酴醾》诗曰:“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这是从闽浙的南北差异来写,诗趣在末句。白居易诗则是从大林寺与平地聚落地势高下不同来写,以为“春归无觅处”,原来是“转入此中来”了。说得更有趣,且语含崇佛禅意。

暮江吟①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九月初三夜③,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暮江吟——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秋,在长安游曲江时所作。 ②瑟瑟——碧珠,引申为碧色;与形容秋风声的“瑟瑟”不同。 ③可怜——可爱。

【评说】

这是一首写暮江景色的诗,句句都是景语,写得色彩艳丽,境界清幽,令人神往,人多把它比作绘画。一、二句是残阳的光线投射到江面上的景象,光线照到处,水面呈红色,没有照到的,则是碧色,写来煞是好看。三、四句在时间上有推移:残阳已没,夜已来临,江边的草木上都结出了露珠,而一弯纤月冉冉升起于天际,境界更胜于前。人们喜欢写八月十五的圆月,而此诗的胜景,恰似诗人的新发现。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谓:“全诗从日晚写到夜,中间只‘可怜’二字带感情,不知何意。但诗人明记时日,多有事在。诗言九月初三夜,或有所指,但已无考。”我以为这是想得过深了。“可怜”是特加赞叹的意思,以见少有人道出。因为“九月”正是“露似真珠”之时,“初三夜”方能见“月似弓”的景象。疑其有事,非但无处可考,而且也不必去考。

悯 农①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②,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武宗时入相。与元、白有交往,是当时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人物。《全唐诗》编存其诗四卷。

【注释】

①悯农——二首,亦题作《古风》。 ②餐——一作“飧”(sūn),熟食。

【评说】

两首《悯农》诗千载传诵,妇孺皆知。其成功在于立意极高,写出了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却遭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悲惨生活。尽管诗人只是同情农民,所谓“悯农”,不可能去鼓吹阶级斗争,但已是相当了不起了。后一首的后两句,说得尤恳切,至今还成为爱惜粮食的道德箴言。

集灵台①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②,平明骑马入宫门③。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④。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约852),字承吉,清河(今河北清河)人。早年寓居姑苏,后游长安。元和、长庆间诗名甚著。令狐楚曾向朝廷举荐他,被元稹压制,失意而归。晚年隐居以终。有《张承吉文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二卷。

【注释】

①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中。二首选一。 ②虢(guó)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承主恩——得玄宗之恩宠。 ③“平明”句——《明皇杂录》:“虢国夫人每入禁中,常乘骢马,使小黄门御。紫骢之骏健,黄门之端秀,皆冠绝一时。”④“却嫌”二句——《杨太真外传》:“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却嫌,反嫌。扫,画。至尊,指玄宗。

【评说】

在唐玄宗的特殊恩宠下,在兄长杨国忠宰相的庇护下,杨氏姐妹的生活穷极奢华,气焰熏天。这在杜甫名篇《丽人行》中曾加以生动描绘。如今以绝句来写,就只选择虢国夫人一人着墨,同样得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唐人七绝中以此为题材者,恐难有能超越的。

诗写了两件事,或者说只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即写入宫一事——骑马而入和素面朝天。女眷入宫,必乘宫车,岂有抛头露面地骑马而入的;女子朝见皇帝,必盛妆整饰一番,脂粉是必用的。今偏不用,反嫌它会弄脏自己美好的容颜,只是“淡扫蛾眉”就算完事。可见骄气十足,个性十足!能令虢国夫人如此肆无忌惮,其原因在首句“承主恩”三字就点明了。因为有了这一点,她方敢恃宠而骄,蛊惑至尊!借此讽刺玄宗,真是《春秋》笔法。

过华清宫绝句①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开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④。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史学家、宰相杜佑的孙子。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后做过观察使和多处的州刺史,也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朝官,世称“杜司勋”或“杜樊川”。杜牧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与稍后的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七绝才情横溢,传诵最广,也是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最多作品的诗人。有《樊川文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八卷。

【注释】

①诗题——原三首,今选二。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潼县骊山麓。原称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名,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宴乐于此。 ②“长安”句——谓从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一带的景色,美如锦绣。骊山两旁有东绣岭和西绣岭。 ③次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 ④“一骑”二句——写特派的使者骑快马,一路扬起红尘送达荔枝的情景。此时,唯杨贵妃知道是荔枝来了,故露出笑容,而行路人皆不知何故。

【评说】

此诗讽刺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属咏史诗。妙在对史事不加议论,只选择玄宗为满足杨贵妃吃新鲜荔枝的爱好,特遣专使运送一事来描写,语言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支(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荔枝最讲究新鲜,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在陕西长安要吃到产于南方的新鲜荔枝,就必须运输快捷。故汉、唐都有令交州、四川进献荔枝,飞骑送达京师,以致沿途累死、摔死者无数的记载。苏轼曾作《荔枝叹》诗说:“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又说:“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后两句显然已融入了杜牧的诗意。

诗选择的地点在骊山华清宫,这是以玄宗为首的最高贵族统治阶层荒淫生活的典型环境。杜甫诗中曾有过生动的描写。此诗即从长安回望的角度写起,先展现骊山的全景。“绣成堆”,既写山头花木簇聚,楼阁耸立的锦绣似的美景,又兼点出东、西绣岭之地名。忽见山上宫殿千门一道道地接连打开,正因传送荔枝的特使即将到来之故,却又不明说,待读到三、四句方明白。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两个乍看互不相关的镜头相连接,构思造句真妙不可言!直逼出末句“荔枝”二字来,却又说“无人知”。这是特指外界人氏而言。言下之意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奢靡荒淫生活是世间百姓所不知道也想象不到的。春秋时暴虐无道的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而举烽火以戏诸侯的故事,是人所皆知的。此处用“妃子笑”三字,我想也是诗人有意在引导读者作此自然的联想,以达到咏史讥刺的目的。由于此诗的出名,如今岭南有一荔枝品种,也就以“妃子笑”为名了。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①,数骑渔阳探使回②。

霓裳一曲千峰上③,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唐时长安的东北,今陕西新丰镇。起黄埃——指马匹经过扬起的尘土。黄埃:一本作“尘埃”。 ②“数骑”句——原注:“帝使中使辅缪琳探禄山反否,缪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渔阳,郡名,故治在今河北蓟州区。当时范阳节度使所辖八郡之一,安禄山起兵叛乱处。 ③霓裳一曲——指《霓裳羽衣曲》,舞曲名,本名《婆罗门曲》,由西域进献,入唐宫廷,经玄宗改编,演的是缥缈仙境与仙女形象。

【评说】

《旧唐书》卷九载:“(天宝十四载)冬十月壬辰,幸华清宫。”这应是玄宗最后一次上骊山。接着,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探家,作五百字长诗,说“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嵲”。诗写到赐浴开宴,乐声四震,舞起中堂。差不多同时,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唐,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反叛的书奏至长安,玄宗还不相信。直至“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蕃将)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这前后半年多时间的事,被白居易《长恨歌》艺术化地浓缩于同一刻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杜牧此绝句承乐天长歌的浓缩构思而又增添了新的历史内涵。

杜牧是撰编二百卷《通典》巨著的唐代大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家学渊源,对史事有特殊兴趣。这从他揭示玄宗派去探听禄山反否的特使缪琳被安禄山用金钱收买而带回假消息一事(见注②引“原注”)可以看出,此诗的前两句正写此事。在此邦国存亡关头,当权者居然草率用人,且由此更安然沉溺于缓歌慢舞之中,这就更强化了政治讽刺意味。《长恨歌》用四五句描写君王贪看歌舞,小杜只用一句来说,仅保留舞曲名和处所之高,即“霓裳一曲千峰上”。这是诗的体裁、用意不同,难说谁高谁下。黄叔灿《唐诗笺注》曰:“‘舞破中原始下来’,造句惊人,奇绝!痛绝!”不说中原是被叛军铁蹄踏破的,却说是被霓裳羽衣舞“舞破”的,嘲讽之犀利,胜似刀锋。

赤 壁①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历代诗话》: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谢叠山所谓“死中求活”也。此诗亦然,假设“赤壁之战”没有东风使,战争结果就改变,“二乔”的命运也变了。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以及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

【注释】

①赤壁——山名,在今湖北武汉市赤矾山,汉末周瑜大破曹操水军处。 ②“折戟(jǐ)”句——折断的兵器埋在沙滩里,其铁质尚未锈蚀光。 ③将——拿起来。前朝——指东汉末建安年间。 ④“东风”句——假设句。意即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的话。故下句说,此战之胜败将彻底逆转。 ⑤铜雀——即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其暮年行乐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乔”本作“桥”,乃通假。《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孙)策欲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此两句的意思是若无东风之助,则吴国战败,二乔必为曹操所夺,就成为铜雀台中人了。

【评说】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举征伐吴国。周瑜用黄盖计,以火攻焚烧曹操战舰,正好遇上东南风起,风助火势,于是大破曹军。诗的前两句,以“折戟沉沙”的细节,让人想见当年赤壁鏖战之惨烈。叙事空灵飘逸,绝无板滞粘带之弊。诗人知军事、好论兵、喜考古之性情志趣,也借此充分体现。

后两句转入议论,尤见精彩。认为曹操岂等闲之辈,当时大军东压,吴国之存亡可谓千钧一发,周瑜之胜,全仗火攻;而火攻得逞,又借有东风之助。东吴之危,借二乔险些被捉去置于铜雀台为说,极有理致情趣。但是许《彦周诗话》讥之曰:“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寒酸书生)不识好恶。”此言一出,诗家之反讥者不绝:“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围炉诗话》)、“殊失牧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免错会”(《历代诗话考索》)、“村学究读史见识”(《樊川诗集注》)、“迂腐”(《唐人绝句精华》)等等,不一而足。如此皆非苛责。彦周之失,在于不知诗之情趣往往在于以小见大,此诗即其明显例证。

此诗的绝妙议论,大大启发了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创造出许多生动的虚构故事情节。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注释】

①秦淮——即今南京秦淮河。 ②“商女”二句——商女,歌女;一说指商人之女眷。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宫体艳情诗,世人都称为亡国之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此诗必作如是解,方有意义可寻。”扬州,唐朝时最繁华之地。

【评说】

此诗为感慨国势衰危、时风淫靡而作。

前两句写夜泊秦淮之景。迷茫的寒夜,偏闻酒肆喧哗。“近酒家”三字,逗起后两句。南朝早已灭亡,而所遗靡靡之音尚为时俗所好。扬州,唐朝极奢华之地,其风“隔江”而浸淫秦淮,此是唐帝国败亡的先兆,但有几人会为之惊醒?唱曲之“商女”,不过芸芸众生的代表罢了。“不知”二字,慨叹尤深。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②?

【注释】

①韩绰——韩绰是杜牧在扬州时的同僚,为淮南节度使判官。 ②“二十四桥”二句——二十四桥,历来有二说:一说是一座桥名,称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相传隋炀帝曾于月夜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因此得名。一说是二十四座桥的总称,桥皆以城门坊市为名。沈括《补笔谈》卷三《杂志》说唐时扬州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列载其桥名。又唐施肩吾有“偏忆扬州第几桥”(《戏赠李主簿》)诗句,此诗亦以“何处”设问,则可知二十四桥非一桥。玉人,对韩绰的美称,犹言俊美才郎。教,使。吹箫,志书多记述有扬州吹箫事,当是该地旧事,此借以问韩之游兴。

【评说】

这是杜牧离别扬州后怀念旧游之作。

杜牧在扬州时,往往载酒携友,吟风弄月,流连于青楼歌馆间。韩绰当是常与之同游者。诗以自述与问询方式达意,颇似以小诗代书简。一、二句自述眼前景象:山远水长,悠然之思,已在言外。江南地暖(沿南北朝旧习,扬州也称江南),秋虽尽而青青草色依然,又与思远道情怀一致。三、四句转为问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扬州夜市千灯,月映波光,二十四桥正是其佳胜之地,每值此良宵美景,不知韩绰正在何处吹箫游玩。问询友人近况中,巧妙地寄托了自己对旧游的回忆和眷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①。

南朝四百八十寺②,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①水村——水边的村庄。山郭——山间的城。郭,外城墙。酒旗——酒肆招徕客人的布帘子,用竿子高高挑起,作招牌用。又称青旗、酒帘、青帘、杏帘。 ②“南朝”句——江南是南朝的疆域,东晋之后、隋朝之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420—589),京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南朝。当时佛教盛行,寺庙众多。“四百八十”言其多,是虚数。

【评说】

绝句取材多注重“小”与“少”。“小”,是指细节,诗多通过细节的描绘,令人想见对象的整体,即所谓“以小见大”。“少”,是指净化画面,突出重点,不枝蔓,不庞杂。绝大多数的绝句佳作都是如此。但这些原则说说容易,运用起来却不简单,因为情况会有千差万别,须能千变万化。比如这首诗便是。

诗题《江南春》,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范围、景象都“大”而“多”的题目,你很难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它描绘出来。它需要概括,才能适合“江南”的大范围;它也需要具体,才能表现春天的景色意趣。概括,容易流于抽象、概念;具体,又不免会有所局限。这是个两难的题目,且看绝句高手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是对江南春全景式的描绘。因为是全景,所以是概括的;因为是耳闻目见所得,有声有色,故又是具体的。前人以“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的经典名句来述说江南春景之美,这是杜牧写“莺啼”的原因。人的耳目所及有限,达不到“千里”之遥,必须借助于“全知型”特异视听功能(亦即想象)才能完成这样全景式的描绘,这里便是。有人不明此理,不顾诗题,以为未免夸张太过,意欲改“千里”为“十里”(仍不可能),这一改,便成即景诗,文不对题了。

全景只表现总体印象,尚缺具体形象,故次句补足之:“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水乡、山城特色鲜明,又多酒店客舍,故处处可见酒旗摇春风,“杏帘招客饮”景象。用无动词、形容词做谓语,纯排列名词的句子来表现,恰如拍电影时用摇镜头,在不断移动中,将种种风物一一摄入,产生令人目不暇接的感觉。

一、二句虽出色,但尚散漫未见所归,须有个中心做重点,使这幅江南的春色长卷有个主干,于是任务就落在三、四句上了。再看全诗,前者仿佛都成了后者的背景,举“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切紧诗题“江南”,江南的春天,多雨丝风片;佛寺有钟鼓楼、藏经楼等,楼台高阁在蒙蒙细雨中,更显得烟雾缭绕,缥缈神奇。这么多寺庙,除借助想象外,仍不能都看到,所见者不过其中一两座而已,所以结尾用了个问句“多少”。这既是将实景扩大到想象中的全景,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由衷赞叹。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①。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②。

【注释】

①断魂——形容愁绪之词。这里有凄迷纷乱的意思。 ②杏花村——应当是诗人虚拟的村名,清明正值杏花季节,意思是那里就有酒家。

【评说】

此诗杜牧的《樊川文集》不收录,最早见于《后村千家诗》,继而也为《千家诗》所收,想来是其集外的逸诗。但此诗传诵最广,远远超过杜牧的其他诗作。

四句诗浅显如话,顺序写来,环环相扣:清明本应是出游赏春、踏青扫墓的好时节,无奈雨水纷纷而下,在外赶路之人,愿望既受阻,衣衫又淋湿,不免心中懊恼,愁绪满怀。此时,急于找一处避雨,最好是酒家,还可进内再饮上几杯,以消寒解闷,遂发“何处有”之问。回答者即“借问”对象——“牧童”。但只写他“遥指”的举动而省略其言。待出“杏花村”之名,诗便歇拍,杏花正与时节相合。诗毫无造作痕迹,写来流畅自如,且留不尽之意让读者想象,所以为妙。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谓因爱枫林深秋景色而停车观赏。坐,因。

【评说】

这是一幅风景画,或可称之为“秋山红叶图”。从诗人乘车出行一路观赏景色写来。安排极有层次:首句只平平叙来,“远上”,是说石径蜿蜒而上山之高远处,也是说自己沿路上山。自然引出次句山高处景物,却进了一层,是欣然有所发现的感觉。但全诗之精华还在后两句。有了第三句,知前两句只是车行中所见。至说出“停车”及其原因,则诗人之惊喜愉悦程度,又非前者可比。“晚”者,秋晚、节晚也。或作日晚、傍晚解,亦无不可。末句是点睛之笔。诗词中写到红叶的很多,而特写其色艳丽并与春花相比的实属罕见。图画经此一着色,则绚烂满目矣!正因此其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乐游原①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王茂元召他为掌书记,爱其才,又召他为女婿。令狐与王是政敌,令狐左右认为义山亲近王氏是忘恩负义。后令狐楚之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挤义山。李商隐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他并不依附某集团,却深受牛李党争影响,横遭谗毁,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最后客死于荥阳。

李商隐为晚唐诗坛一大家,诗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也与温庭筠并称。其七律成就最高,杜甫后难有人能达到。风格独特,精巧典丽,意境朦胧,其形式之美为北宋西昆体所效颦。绝句用意深微,措辞婉曲,神韵悠然,自成一家。有《李义山诗集》。

【注释】

①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是唐时登临胜地。 ②向晚——傍晚。

【评说】

诗人因意有不适,欲一登古原以排遣心中郁闷。登上古原四望,果真夕阳大好,可惜时近黄昏,好景已无多矣!本欲遣愁而仍归于不适,此真无可奈何也。二十字中,波澜起伏,悲凉不尽,是身世迟暮之感,也是伤时忧国之怅恨。诗小而容量大,所以为绝唱。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

【注释】

①夜雨寄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浩《玉谿生年谱》、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均谓诗乃大中二年(848)留滞巴蜀时寄怀其妻王氏之作。岑仲勉质疑,谓义山大中二年未至巴蜀,大中五年(851)赴东川时,其妻王氏已亡,诗应是寄长安友人。今人仍持冯、张说者,以为大中二年秋,义山正在湖北、四川之间旅行。从诗意看,似以寄妻室为是。 ②巴山——应指巴东一带。 ③“何当”二句——意思是不知何日能回家相对夜谈,再追述此夜客居他乡的情景。

【评说】

离家日久,家中来信催问归期,但还未有归期。只听得巴山秋雨彻夜不绝,池水涨而人不寐。此间的寂寞、忧伤,何可言状!诗人热切地盼望将这一切当作相逢时向亲人细诉的话题。到那时,此日巴山夜雨的愁苦,必化为西窗下相对喁喁私语的温馨。诗语浅情深,一气循环,婉转缠绵,真是唐诗中难得的佳作。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②,相思迢递隔重城③。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④。

【注释】

①骆氏亭——在何地无从查考。有一说在长安春明门外,处士骆骏所筑池馆。崔雍、崔衮——崔雍字顺中,崔衮字炳章,皆崔戎之子。义山早年受知于崔戎,在崔戎华州刺史及兖海观察使幕中。当时,崔雍、崔衮在朝为官,义山闲游宿此馆,所以想念他们。 ②竹坞——指长着竹林的池边船坞。水槛——临水有栏杆的亭轩。此句写骆氏亭环境清幽。 ③迢递——远。重城——高城,指长安。 ④“秋阴”二句——秋阴不散,天欲雨;霜飞晚,则枯荷尚在,似为不眠的孤客卧听雨打残荷之声而留。

【评说】

偶宿长安郊外环境清幽的池馆,而思念在朝为官的挚友,除“相思”二字外,全诗写得十分含蓄。虽曰“迢递”,曰“隔”,其实正为表达情思的相近相通。后两句尤耐人寻味,说留得枯荷而待夜听雨打残叶之声,暗示孤客无眠;思念友人之意,全在言外。抒情蕴婉空灵,余味悠长。《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口谓独喜此诗末句,的确是有原因的。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①。

嫦娥应悔偷灵药②,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云母”二句——写属意之人独居不寐,夜将尽时的情景。长河,银河。沈——即“沉”。 ②“嫦娥”句——神话中后羿之妻,因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应悔,揣度之词。

【评说】

题作《嫦娥》,实只写主人公借嫦娥传说,表白自己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诗中说到嫦娥,只下揣度性的“应悔”二字可知。历来解读此诗,众说纷纭:有说写嫦娥自悔,有说指作者所思之人,有说讽刺女道士入道而不耐孤寂,有说自比有才调而反致流落不偶,有说是悼亡,有说是词人戏笔……硬定一是,总非确论。义山诗本来就立意朦胧,寄托隐晦,不是只有《锦瑟》一首难解。读者能赏其措辞、境界而有领悟,即算是有所得了。

贾 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②,贾生才调更无伦③。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④。

【注释】

①贾生——即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官大中大夫,力主改革政治制度,为大臣周勃等排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后来文帝念及他的好,又把他重新召回。 ②宣室——西汉未央宫前的正室,指文帝接见贾谊处。逐臣——指贾谊,因曾遭贬谪,所以有此称。 ③才调——才气。无伦——无比。④“可怜”二句——惋惜贾谊在难得的召对时,不被问及国事民生的重大问题,是不曾得到真正重用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文帝接见贾谊时,“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可怜,可惜。虚,枉然、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文帝因喜贾谊之言,听得入神,不自觉地从坐席上向前移动而接近对方。苍生,百姓。

【评说】

诗借贾谊被召对时,文帝不问苍生而只问鬼神之事来立意。在替贾生感伤中,寄托自身徒有文词之名而真正的才略被忽视、遭埋没的不幸,同时讥讽好事虚无、不关心国势民生的当权者。虽用议论,而仍用绝句最适合的唱叹方式(唐时多作唱词用)表达。持论正当,态度严峻,是一首十分值得注意的好诗。

寻隐者不遇①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②。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岁为僧,名无本。后来他拿着自己写的诗拜见韩愈请教,韩愈读后就劝他还俗。贾岛数次考进士落第。文宗时,为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后迁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司仓参军。诗以苦吟著称,工五律,风格平淡。对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诗派”有较大影响。有《长江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四卷。

【注释】

①诗题——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 ②第一句是寻访者的问,后三句是童子的回答。

佚名《寻隐者不遇》

【评说】

首句是问,写“寻”字;“松下”,可知已入山至隐者处,但不知所问何事,童子系隐者何人。在第二句的答言中,则交代得一清二楚。三、四句说的是隐者行踪不定,很难确知其所在,此是“不遇”之意,也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深。“采药”,如果不是借此谋生,就该是备作济民救病之需。由此可知隐者并非只有漠然避世之心。此诗实为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可以说是在无诗中得诗。贾岛一向以苦吟著称,但其佳句往往于平淡之境中得之。如“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之句,岂不更胜于苦苦“推敲”而成之作?

瑶瑟怨①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②,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③,十二楼中月自明④。

【作者简介】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没落贵家子弟,行为放浪,屡试进士不第。徐商镇守襄阳时,用他暂代巡官。徐知政事,用他为国子助教。徐商被罢职后,温被贬为方城尉,再迁隋县尉。因他常讥斥权贵,多犯忌讳,得罪了宰相令狐绹,遭压制排挤,终身不得志。擅长写词,与韦庄并称。诗与李商隐齐名,以精丽著称。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九卷。

【注释】

①瑶瑟怨——《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刘禹锡《潇湘神》词:“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据此拟题,写闺阁怀人的愁怨。瑟,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瑶瑟,玉饰的华美的瑟。 ②冰簟(diàn)——凉席。 ③雁声——瑟弦有定声之柱,斜列如雁行,所以用雁声形容弦乐声;又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所以写思念之情也多用雁声。 ④十二楼——原是仙人所居处,这里借指女主人公所居的高楼。

【评说】

此诗利用传统意象之处明显,未必是实写具体对象,但其措辞造境极好。写怨情,仅于首句“梦不成”三字微微露出。次句是不寐者所见,秋夜清寂空旷之景浮现眼前,而愁怨只在言外。第三句是不寐者所闻,雁声既与弹瑟相合,又能撩起思念的情绪。鸣声远至潇湘神灵鼓瑟之地,则倾耳细听者必随之而神往矣。末句高楼明月,闺中独看;一个“自”字,便有悠然不尽的余韵。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①,此花端合在瑶池②。

无情有恨何人觉③,月晓风清欲堕时。

【作者简介】

陆龟蒙(?—约881),与皮日休同时,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败落的世家子弟,考进士落第。一度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后来在松江的甫里隐居。与皮日休相善,互相唱酬,世称“皮陆”。诗有追求险怪倾向,唯绝句有的却写得直率干脆。有《甫里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十四卷。

【注释】

①“素花”句——意思是白色的花往往不如别的有艳丽色彩的花那样得到人们的欣赏。用拟人化说法,就是白花多受有色花的欺侮。 ②端合——真该、实应。瑶池——西王母所居地,指花是仙品。 ③无情——草木是无情之物,所以有此说。觉——一作“见”。

【评说】

此诗成功在后两句,前两句总不免拙直少些韵味。“素花”“此花”,二“花”字平头而起,是格律所忌;“素花”原作“素蘤(huā)”,古“花”字,但绝句中用僻字,也不合适。三、四句写物的功力,每被诗家称道,以为“月晓风清欲堕时”,花的神韵,宛然可掬,恰好用来咏白莲,用于他花则不妥。甫里先生一生官居下位,晚年归隐松江,是不得已,所以借白莲之多受欺而至晓来临风欲堕以自喻自伤,体物传神之句,或许也是妙手偶得。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简介】

罗隐(833—910),原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早岁就颇有诗名,恃才傲物,常讥议公卿,屡试进士不第,于是更名为隐。五十五岁时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任钱塘令、著作令等职。唐亡后,钱镠对后梁称臣,罗隐得给事中封爵。其绝句多咏物讽喻诗。清人辑有《罗昭谏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一卷。

【注释】

①“无限”句——蜜蜂到处采花,所以说占尽风光。

【评说】

此诗借咏蜜蜂辛苦采花成蜜而感伤自身的无所得,讽喻一生为追求名利苦苦奔忙着而成果却不能自保。这也是唐末动荡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诗语言浅显如话,容易流传,因此《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取其后两句写入书中。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①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②。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③。

【作者简介】

高蟾,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进士。唐昭宗乾宁中,为御史中丞。《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高侍郎——未详。 ②“天上”二句——比喻考中进士者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地位极不寻常;且暗讽他们之所以能春风得意,是因为有所凭恃,特承恩宠。 ③“芙蓉”二句——比喻应试落第,以秋江芙蓉自比,意思是时候不到花未开,不怨东风不相助。

【评说】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新贵题名金榜,极为荣耀。故有“天上碧桃”“日边红杏”之比。又时至晚唐,科举考场弊端丛生,若无门路可通,得到护持照应,往往难以遂愿。故此诗又于看似钦羡的语气中,暗含微讽。诗上呈高官(又作主考官),又当自身下第之际,语气能不亢不卑,全无乞怜之态,充分保持必要的自尊,是很不容易措辞的。此诗妙在从桃、杏引出品格不低的芙蓉,“生在秋江上”,既言人在江湖,所处低微,又示“未开”乃时候不到,不怨得不到东风的眷顾,旷达平和之言,仍不失对自己前途的信心。此诗妙用比兴,其意象多为后来小说所借用。

焚书坑①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②,关河空锁祖龙居③。

坑灰未冷山东乱④,刘项元来不读书⑤。

【作者简介】

章碣,桐庐(今浙江桐庐)人。诗人章孝标之子。唐僖宗乾符进士。咸通、乾符间,颇有诗名。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有《章碣诗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焚书坑——相传在今陕西临潼区骊山下,秦始皇焚书坑儒处。 ②“竹帛”句——意思是焚书后秦亦随之而亡。竹帛,竹简和帛,古书所用。 ③“关河”句——意思是徒有关河之险,不能挽救秦之灭亡。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祖龙居,指咸阳;祖龙,指秦始皇。《史记集解》:“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④山东——华山以东,一说指太行山以东,实为战国末年秦以外六国地盘。 ⑤刘项——指刘邦、项羽,起兵灭秦者。

【评说】

秦始皇采纳李斯之言,对知识分子实施镇压政策。诗就是对其最有代表性的“焚书坑儒”暴行的谴责与嘲讽。前三句皆言焚书消弭不了社会的动乱灾祸,挽救不了秦王朝的迅速灭亡。秦亡的根源,不在书与儒;摧残文化的愚民政策,也实现不了其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贾谊《过秦论》)的妄想。末句以调侃的语气说出,嘲讽意味尤为辛辣。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①,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②,君向潇湘我向秦③。

【作者简介】

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授鄠(hù)县(今陕西鄠邑区)尉,迁右拾遗。乾宁中,为都官郎中,时称“郑都官”。乾宁三年(896),唐昭宗避难到华州,郑谷也赶去,寓居于云台道舍,故自称诗集为《云台编》,《全唐诗》编存其诗四卷。

【注释】

①扬子江——长江在今扬州与镇江之间,古称扬子江。 ②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即所谓长亭、短亭。 ③秦——陕西。

【评说】

“杨柳春”已是抒写别离之情的典型环境,况兼“杨花”缭乱,搅动离人愁绪。“扬”“杨”同音叠加,读来高响浏亮。离亭分携于客中,不知是谁送谁;但闻风传怨笛数声,暮色中各自黯然销魂情景,如见如闻。结句以二“向”字说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社 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②,豚栅鸡栖半掩扉③。

桑柘影斜春社散④,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者简介】

王驾,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注释】

①诗题——一作张演诗。社日,古时农民祭社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之分,春社是祈农之祭,秋社是酬神之祭。祭前宰牲牢,祭后大家享用。此为春社。②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北。 ③豚栅鸡栖——猪圈鸡舍。半掩扉——谓农家的柴门都虚掩着。 ④柘(zhè)——小乔木,叶子可以喂蚕。

【评说】

中晚唐诗提到农村农夫,总写他们辛苦贫困的痛苦生活,这也确是当时普遍的现象。但不是说,农村便再无乐事可言。此诗恰恰是将目光落在乡间的喜庆事上,并成功地描绘出一幅农村风俗画。

首句说庄稼长得好,非即时实景,因为春社尚在祈农之时,是播种而非收获季节,所以是泛说,好比通常称物产丰富之地为鱼米之乡。但也非说不可,因为稻粱等农作物是农民生活的根本,六畜之类皆赖以发展。次句便说禽畜兴旺。“半掩扉”,是说家里人都去参加社日活动了,所以柴门只虚掩着,写出民风淳朴。第三句点明“春社”,言日沉影斜时,特标出“桑柘”,以见村中妇女亦多从事养蚕纺织。题名《社日》,却不写村里如何宰牲口、祭社神、祈年丰、享酒肉等等热闹场面,却偏写其散社时情景,可谓善于捕捉时机,选取镜头。“家家扶得醉人归”,真足以成为农村喜庆日之奇观。“醉人”大多是长年辛苦耕耘的农民,则此日之醉扶归,能令人联想到的事,实在是多而又多。

再经胡城县①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岁家贫,屡试不中,至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始登进士第。入梁,得梁王朱全忠赏识,授翰林学士。诗不尚雕饰,明白如话,多写民生疾苦,讥刺暴敛政治。有《唐风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三卷。

【注释】

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北。 ②朱绂(fú)——古时官员所佩之红色丝带。唐诗中亦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加朱绂,谓其升官。 ③生灵——百姓、人民。

【评说】

此诗抨击当时地方官吏虐民邀功的黑暗腐败政治。语言尖锐,毫不留情,颇能代表杜荀鹤勇于直言、大胆明快的诗风。虽不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但仍难能可贵。

台 城①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②,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③。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属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四世孙。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屡试不第,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才中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天复元年(901),入蜀,投奔藩将王建,任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国号蜀,以韦庄为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擅长作词,与温庭筠并称;词风平易流畅,在“花间派”中独树一帜。七绝清新秀朗,情致深婉。有《浣花集》,《全唐诗》编存其诗六卷。

【注释】

①台城——一题作《题金陵图》。台城是六朝时建业城旧址,在今南京城内鸡鸣山北麓,玄武湖旁。 ②霏霏——雨细密的样子。③烟笼——杨柳如翠烟笼罩。

【评说】

台城依大江而建,故“江雨”“江草”同用。格调顿挫有致,写出一片凄迷。六朝金粉,已如梦幻,无迹可寻,唯鸟声不绝于耳,似在为衰亡而哀伤哭泣。一个“空”字,自觉枉然悲慨之情便借物传出。十里长堤,遍植垂柳,依然如昔。古人因杨柳依依,长条拂人头,且“柳”“留”相谐,所以常折柳以赠别,柳树被视作多情的象征。今偏曰“无情”,况又加“最是”,是历来的诗词中所未见的。此因时光飞逝,人非物换,万境归空,独长堤之柳,依旧翠烟笼罩,景象未曾改变,仿佛对世事变迁全然无动于衷,所以说它“无情”。这样写也越衬出诗人有情多感,读来神韵悠然,令人喟叹不已。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①,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②。

【作者简介】

钱珝(xǔ),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钱起的曾孙。唐昭宗乾宁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后被贬为抚州司马。有《舟中录》,《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冷烛”句——比喻未展的芭蕉如未点燃的翠烛。 ②“一缄”二句——古人书札多作卷筒形,与未展芭蕉叶相似,但在东风吹拂下,它会展开来的。暗拆看,是拟人化说法。缄(jiān),封。

【评说】

《红楼梦》写宝玉作《怡红快绿》五律,有“绿蜡春犹卷”句,是取此诗一、二句之意合成的。宝钗指点其改“绿玉”为“绿蜡”,并举其出处原句。这无非是曹雪芹妙用情节穿插,其实构思同出此诗。此诗之成功,全在能巧用比喻,且能前后意思相连续。先描写未展芭蕉的形状,把它比喻为翠烛而想到了闺中少女;又以少女芳心未展的羞怯,想到藏书札怕被人发现隐私,最后便说藏也无益,防不住东风会暗地将它拆看。说来趣味盎然。

己亥岁二首之一①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②,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④,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简介】

曹松,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附近)人。早年栖居洪都西山,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曹松流落江湖,久试不第,至唐昭宗光化四年(901),七十余岁时始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官至秘书正字。诗学贾岛,意境幽深。有《曹松诗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二卷。

【注释】

①诗题下有“僖宗广明元年”标注,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己亥岁——僖宗乾符六年(879),镇海节度使高骈遣将分道阻击黄巢起义军,大肆杀戮。诗即咏其事。 ②泽国——水道纵横、湖泊众多的地区,江浙一带即是。战图——作战计划。③“生民”句——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凭君——请你,拜托你。

【评说】

单独以岁时干支做诗题,则所写必是该年大事无疑。起句便知是写战事,且知作战非因外敌入侵,而是为平内患,故祸及“泽国”之地,令生灵涂炭。“生民何计乐樵苏”,说得好!百姓不过是希望过太平日子,以能够过上砍柴割草的艰辛生活为乐事,居然也不可得,可见官兵的所作所为何等丧失民心!转入正题,提出“封侯事”来。揭露高骈大肆杀戮义军,为的是能向朝廷邀功请赏、加官晋爵。当时以斩得义军首级多少论功,杀人越多,赏赐越厚。这就很自然地逼出结尾的警策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此句当时专门针对高骈的残暴行为而言。因诗句的典型性、概括性和表现力都相当高,故常被后人所引用,其普遍意义也随之而扩大。

陇西行①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②。

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作者简介】

陈陶,字嵩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唐宣宗大中时,游学长安,考进士落第,于是纵情游历名胜。后隐居洪州西山而终。绝句多写征戍离别,语意凄婉。有《陈嵩伯诗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二卷。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陇西,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原四首,选一。 ②貂锦——貂锦衣,战袍,借指战士。 ③无定河——源出内蒙古,东南流经陕西清涧县入黄河。以急流挟沙、深浅无定而得名。

【评说】

诗是乐府旧题,所写内容往往难以具体落实。有学者以为它是写汉武帝时李陵战败之事,恐怕未必是。又有人以为是讽唐代边塞战争频繁。但晚唐的现实已非李杜时代可比。虽战事仍不曾停息,诗人感触亦有多种可能,说诗者仍以不坐实史事为宜。此诗“可怜”两句极佳,历来传诵,而前两句王世贞则对其颇有微词,以为“筋骨毕露”,累及后两句(《艺苑卮言》)。虽此评苛刻,但也并非没有道理。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诗固好,“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蕴”。并指出此是“时代使然”。应该说,都是很有见地的。

春 怨①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②,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③。

【作者简介】

金昌绪,余杭(今隶属浙江杭州市)。生平不详。《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注释】

①春怨——题一作《伊州歌》。写女子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 ②打起——打飞,赶走。 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是诗中女子所思念者的征戍地。

【评说】

近体的律诗、绝句,往往讲究起、承、转、合的组成章法,或称法度。尤其在诗的中间,有一停顿,如文章的小段、小节。但亦有例外,其中以民歌为多。此诗即典型的例子。有的诗家十分称赏像这首诗那样打破常规“一气蝉联而下”(沈德潜《唐诗别裁》),以为它更圆净自然。其实这种句句相连的诗,也是有层次构思的。如此诗的前两句说,不让黄莺儿在枝头上啼鸣,后两句则解说为何不让啼的原因。其真意便在最后揭明:原来是这位女子怕鸟鸣声惊破自己到辽西去丈夫相会的好梦。所以诗仍有先后安排、波澜起伏。

杂 诗①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②,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①杂诗——诗本无题,故题作《杂诗》。亦有据其首句题作《金缕衣》者。据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诗,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故有选本误题此诗为杜秋娘作。 ②金缕衣——用金丝线制作的华贵衣服,代表贵重之物。

【评说】

这是一首中唐时期流行的通俗歌词,风格与民歌相似。主题是劝人及时行乐,不必在乎金钱物质。“须惜少年时”的话,孤立地看,颇似在劝人趁年轻奋发向上,其实它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思想毫不相干。因为前面还有“莫惜金缕衣”的句子在,知其为劝人“行乐须及春”意。又以折花为喻,是说交欢女性,更像是风月场中的腔调。这可能与唐代社会十分流行的狎妓之风相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