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歌向天越海峡

弹指一挥 作者:韩长江


长歌向天越海峡

—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纪实

2003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两套全新的节目—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反响,开播十天,就收到听众来信、来电1043封(次),其中台湾听众的来信、来电占70%以上。来自祖国大陆以及台湾岛内的30多家媒体分别以“中华之声响彻台湾”“大陆对台湾广播增加‘闽南语’、‘客家语’节目意在促统”为题对中华之声和神州之声的开播进行了充分的报道。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成功改版表示祝贺,要求继续加大对台传播力度,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把传统的无线电广播和互联网在线广播相结合,更好地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分别提出要求: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广播,提升网络传播效果。

对台湾广播的改革得到中央领导、总局领导和电台领导的关怀和称赞,得到了听众的认可,这对对台湾广播的编播人员是莫大的鼓舞,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在欢庆改革成功的时刻,我们回望改革历程,曾经为之奋斗的一幕幕往事再一次从眼前掠过。

一、思考

任何发展和改革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发生的必然,对台湾广播的改革也不例外。对台湾广播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过累累的硕果。1954年8月15日,对台湾广播创立。在朝鲜战争结束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五周年的时候,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必然要有舆论上的准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应运而生。它成立于“一定要解放台湾”的背景之下,以新闻和时评节目为主,节目播出时间从最初的每天4个小时,发展到每天播音17小时,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情况下,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的对台斗争。

然而十年政治动乱期间,对台湾广播也受到了影响,空话套话连篇,最有人情味的家信节目,除了落款的人名不同以外,也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政治说教,对台湾广播蒙受了巨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告台湾同胞书》,开创了祖和平统一的新时期,对台湾广播面临着从宣传“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根本转变。中央对台湾政策的调整和大量的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台湾回祖国大陆人士的不断增多,催生了《空中之友》节目。1981年元旦创办的《空中之友》,开祖国大陆主持人节目之先河,用平实的语调,谈话的方式服务于台湾同胞。

在接下来的20年里,对台湾广播持续调整,但总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而台湾的政治、社会生态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93年,台湾开放媒体,光是注册登记的广播电台就有121家,另外还有几十家地下电台。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主政台湾,不断“独”化台湾人民,公然抛出“两国论”。2000年,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极力推行“渐进式“台独””,不断制造新的“台独”议题,引发两岸关系的紧张。对台湾广播此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反独促统、争取台湾民心、争取国际舆论成为首要任务。而对台湾广播两套节目每天仅提供7小时新节目显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且节目内容老旧,形式单一呆板。怎么办?这是许多有志于对台湾广播的同志不断发出的自问。

2002年10月10日,在中央台1308会议室,对台湾广播中心制作人以上的干部围坐在桌旁,商讨对台湾广播的改革大计:有人提出战线不用太长,集中力量精办节目;也有人提出精办节目是必须的,但战线不一定要短,重播不应太多,关键要突出“新、奇、特、需”;有人强调人性化、生活化、服务化,强调窄播的理念,提出要确定好每一个节目的定位;更有人进一步提出了改变现有机制的问题。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对台湾广播中心的领导宣布成立节目改革领导小组和节目改革方案起草小组,同时强调:(1)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海峡两岸新形势的要求,是台湾听众的要求,是现代广播发展趋势的要求。中心所有同志都要全力投入,献计献策。(2)初步提出了对台湾广播两套节目的改革方向,但不预设前提,要求大家解放思想、大胆设想。(3)要求各部门领导召集本部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4)技术问题不要讨论,由中心协调。

这既是一次解放思想的讨论会,也是节目改革的动员会,还是进一步明确改革思路的务实会。从这一天起,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正式起步。

思考在继续,思考在延伸。这些还得益于早些时候的几场讲座,我们请来了时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张铭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对台局局长常燕生以及台湾问题专家许世铨、杨毅周等,就台湾形势的最新变化、两岸关系的最新发展、两军军事实力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启了对台湾广播中心所有工作人员思维的闸门。

二、依据

任何思考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回到科学的层面,要以事实为根据,要有精细的调查研究。所幸的是,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入岛调查,这是对台湾广播开办五十年来的第一次。

2001年12月底,对台湾广播中心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就我对台湾广播情况在台湾岛内做听众调查,该公司又透过台湾的有关调查机构,实施了这一计划。2002年3月底,北京美兰德公司分析整理出了我们最想知道的数据。

1.对台湾广播听众规模

台湾有广播听众880万人,收听我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为23万。从听众规模上看,我对台湾广播排在台湾地区以外广播媒体的第二位,即美国之音(33.5万人)之后,英国BBC(14.5万人)之前,听众人数各差约10万人左右。

在包括台湾100多家注册的广播媒体的综合排名上,我对台湾广播列第12位。

2.对台湾广播听众的构成

对台湾广播听众男女性别比大体相当,男性听众为52.6%,女性听众为47.4%。

从年龄上看,对台湾广播听众分布在20至60多岁的人群之间,以中老年人为主,占60%以上。

从文化程度看,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以中等文化者为多,占37.4%,初等文化和高等文化的听众分别接近30%。

从族群分布情况看,台湾本省籍闽南人最多,占60.4%,大陆各省籍和台湾本省籍客家人也占相当的比例,分别为19.6%和14.8%。

从党派倾向分析,具有亲民党党员身份的听众最多,占17.2%,其次是具有国民党党员身份的听众,具有民进党党员身份的听众也占一定的比例,为9.3%。

3.对台湾广播节目评估

▲对台湾广播主要节目知名度排序(见下表)

▲对台湾广播主要节目收听比例和到达的人数排序(见下表)

▲对台湾广播主要节目收听比例和到达的人数排序见下表

续表

4.台湾地区听众收听广播的习惯

台湾听众以收听调频广播为主,占听众总数的82.2%,收听中波广播的只占18.4%,收听短波广播的更少,仅占1.3%。

台湾听众收听广播的高峰时间是早上、下午和晚上,分别为41.6%、38.9%和36.9%,白天听广播的人数明显多于夜间。

台湾听众收听广播主要是在私家车上、家里和工作场所,所占比例分别为48.6%、42.5%和21.7%。

台湾听众以收听普通话和闽南话广播为多,收听普通话广播的听众占86.5%,收听闽南话广播的听众占34.8%,其他语种都不超过10%。

台湾听众收听比较多的广播节目是音乐、新闻和实用信息,分别占听众人数的52.3%、48.7%和32.9%,其他节目不超过15%。

与这一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的是我们每年举行的听众联谊会的调研,2002年和2003年,我们通过开听众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听取听众的意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闻一定要讲究时效性,永远要在第一时间把台湾同胞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不要等到台湾的电台都播了我们才播,那样竞争力就完全丧失了,只剩下想听听另一种报道观点的人,所占比例就非常小了。

2.专题节目很受欢迎,台湾听众表示希望听到更多有独特性的节目。比如关于台湾人在上海的报道就非常重要。目前有33万台湾同胞常住上海,有数倍于33万的台湾同胞要经常往返于两岸,还有数倍于33万的人关心他们的亲朋在大陆的各方面情况。目前台湾媒体制作这类节目都相当肤浅,因为他们来去匆匆,无法做深入的挖掘。而大陆电台制作此类节目比台湾有优势,内容也更有深度,在岛内会很有市场。

3.文艺节目对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北京的酒吧文化、非主流音乐的创作,在世界上都很有名,这样的节目台湾听众很乐意收听。

4.台湾的媒体非常多元,在激烈的竞争中,广播电台的类型化已经形成,听众也养成了这种收听习惯。而中央台对台湾广播三种不同语言在同一个频道中播出,播普通话节目的时候,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听众会走开,同样播闽南话节目时,另外两类听众也会流失。所以,我们要走类型化的道路,为主要的听众服务。

5.对台湾广播应创办面向青年的节目,内容不必学台湾的肤浅,但一定要吸引人。台湾年青人接受了,我们对台湾广播的社会影响力也会增强。

听众还提出,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地方建设、科技成就方面的报道,加强大陆法律法规方面的报道,加强教育文化方面的报道,增加旅游、医疗、保健等生活层面的报道等等。

通过对听众调查结果的过滤和消化,大家对节目改革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再通过几上几下广泛征求意见,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的框架基本形成:

1.要根据台湾媒体竞争激烈的现实,充分发挥我对台湾广播的资源优势,彻底改变两套节目套播的现状,用更加丰富的内容吸引台湾听众。

2.根据听众调查的结果,提出“突出新闻、加强方言、整合专题、充实文艺、加强服务”五句话总方针,初步明确中央台第五套节目为新闻为主的频道,中央台第六套节目为方言、文艺为主的频道。

3.改变呆板的节目形态,以直播节目为主,与听众互动交流,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可听性。

三、深化

改革的步伐一经迈出就不能停滞。2002年10月28日到30日,在两天时间内,中心相继听取新闻部、专题部、方言部和文艺部的汇报,在大框架之下,主要确定若干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个部门都办什么节目,二是每一个节目的定位,三是人员的安排,四是节目的形态。我们称之为“上下碰撞,擦出火花”。确实像名人说的那样:“一具体就深入”。

新闻不再是仅停留在“突出”两个字眼上,而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天设置整点新闻,滚动播出,在改造原有《新闻广场》《体育天地》和《现代国防》的基础上,创办新闻评论性节目。

专题节目也经过大家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不再使用《空中之友》的名字,将其拓展为四个板块节目,分别为青年类节目、老年类节目、经济类节目和旅游类节目。

方言部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闽南话节目每天8—10小时,包括滚动新闻、连线直播、台湾人的故事、闽南文艺等,客家话节目每天4—8小时,包括新闻、客家乡亲、走马看神州、客家文艺等。

文艺部提出每天自办5个小时文艺节目,4个小时的购置节目。

初步碰撞既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也充分显示了大家对节目改革的信心。节目改革方案起草小组综合各部意见,按照中心的总体要求,在不到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了节目改革方案第一稿,虽然有了一个成形的方案,然而这只是每个部门意见的大汇总,没有整体思考,显得比较粗糙,也缺乏可操作性。

为此,中心两次召集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座谈,强调两个考虑,一是要从对台湾广播的整体考虑,二是要从对台湾广播的实际考虑,过低的改革指标不行,过高的改革指标也做不到,一定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制订节目改革方案。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科学的态度出发,频率改版即便是纸上谈兵也不容易,更需要智慧。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终于在11月初完成了,它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对台湾广播中心集体智慧的结晶。

11月5日,对台湾广播中心的领导班子集体向分管的台领导做了汇报。在听取对台湾广播中心的汇报后,两位台领导充分肯定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设想,评价是“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思路清晰”。

台领导强调,对台湾广播新闻节目要有时效性,谈话类节目要有分量,专题节目专业化分工要论证。对台湾广播改革要站在台湾听众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改革后的节目一定要更吸引人。台领导同时嘱咐,要加大节目推介的力度,有了好的节目还要让听众知道,去听你的节目。改革要考虑新闻和部分专题、文艺节目的直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根据台领导的意见,对台湾广播中心进一步修改方案,同时着手制订节目运行表。11月26日,中心再次召集节目改革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开会,就节目方案的修订和节目运行表的制订进行了研究,提出节目方案要和节目运行表相一致,体现节目运行的编辑思想,凸显几大板块,像葡萄一样,有主干,但每一颗葡萄都能有机地与主干形成整体。

经过无数次的论证和推敲,2003年1月初,对台湾广播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面,上报台总编室,对台湾广播的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启动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春节过后,大事不断,“两会”报道刚刚结束,伊拉克战争爆发。在伊拉克战争硝烟还没散尽的时候,非典来了,一晃半年就过去了。

即便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也没有停步,一股涓涓细流为日后的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在新年钟声还在回响的时刻,台湾上空民歌悠扬,对台湾广播改革试验节目《中国民歌榜》闪亮登场。她带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气息、青春的气息,带给听众艺术的欣赏和审美的愉悦。她以全新的传播理念,精彩纷呈的民歌欣赏,立体的播出形式,丰富活泼的文艺活动吸引听众在欣赏体验中产生共鸣,增进情感和共识,成为新年伊始对台湾广播节目的亮点。

改革是中央台2003年的既定任务,对台湾广播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不我待,必须完成。非典过后的7月16日,经过再次修订的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方案重新上报台里。节目方案第一次将对台湾广播的两套节目进行了各自不同的定位,每天新办节目比原来增加150%,三分之二以上的节目实行直播,以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贴近性。

9月4日,中央台召开编委会,讨论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方案。会议认为,第五套节目、第六套节目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精神。改革方案既遵循了广播的传播规律,又体现了对台湾广播的特点。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两套节目,各自的定位更加清晰、准确,节目设置和布局也更为科学合理,每档节目的定位和特色比较明确。在编委会上,杨波台长和后来继任的台长王求强调指出: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应遵循“突出新闻、加强方言、整合专题、充实文艺、重在服务”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争取台湾民心、争取国际舆论的作用,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贡献;两套节目突出各自的特色,第五套节目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闻,每个整点都要设计新闻栏目,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突显中央台节目的权威性,发挥对台湾宣传第一媒体的作用;第六套节目的特点是方言和文艺,要在亲和力上下功夫,唤起台湾听众的思乡之情,在台湾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频率。编委会成员在五、六套节目的呼号、重播比例以及节目名称方面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对台湾广播中心认真研究了编委会提出的意见,对第五套、第六套节目的呼号提出四套方案,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小时20分钟的首播节目,对有关节目的名称进行了修改。9月15日,中心将进一步修改的对台湾广播节目改革方案的请示上报台里。9月29日,中央台向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汇报一、五、六、八套节目改革方案,徐光春局长充分肯定了几套节目改革的方案,并当场拍板决定对台湾广播第五套节目呼号为中华之声,第六套节目呼号为神州之声。

至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改革方案落定,这一凝聚着各级领导和对台湾广播全体同仁心血的节目改革方案也作为重要的一页,写入了对台湾广播的历史。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1.改变目前第五、第六两套节目套播和大量重播的状况,充分发挥频率资源优势,使两套节目各具特色。第五套定位为以新闻性节目为主的频率,使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的呼号,设置九次整点播报和早、中、晚三个新闻密集区;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加强深度报道;普通话专题实现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第六套定位为以方言、文艺节目为主的频率,使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的呼号,分别设置若干个方言广播和文艺广播板块。

2.改革后的对台湾广播每天新制作的节目增加到18小时48分钟。

3.实现新闻、专题和部分文艺节目的直播。

4.实现对台湾广播节目在《你好台湾》网站的即时播出,探索与台湾门户网站的资源共享。

这段不平常的历程,凡参与其中的同志都将铭记在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对台湾广播赶上了改革的好时代。然而就完成一次改革而言,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艰难的路还在后头。

五、实施

2003年的国庆长假,对台湾广播中心的同志没有休息。10月9日,对台湾广播中心在1308会议室再次召开会议,宣布节目改革进入实施阶段:1.全中心设十个节目制作室和办公室,公开竞聘节目制作人,从当天起开始报名。节目制作人产生以后,编播人员实行双向选择。2.公布各节目的时间和难度系数,据此给予节目经费。3.宣布节目改革倒计时时间表。

对台湾广播的改革酝酿了两年多,许多人可能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可是启动了人事的变动和经费的分配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人都动了起来。

10月17日,对台湾广播中心在1503会议室举行了节目制作人竞聘大会,20位同志参加演讲,占中心总人数的28.5%。通过竞聘,有十位同志走上节目制作人岗位,一位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

10月21日,对台湾广播中心召开全体会议,宣布节目制作室制作人和办公室主任名单,从体制上保证了节目改革最前沿的正常运作。同时宣布,编播人员的双向选择从即日起正式开始。

时间很快进入到11月,要想把节目改革的意图从方案变为现实,只靠笼统的号召不行,从11月3日至10日,中心与所属各部门主任以及制作室制作人最终敲定节目出台的各个细节,以保证节目改革落到实处不走样。

关于新闻节目,中心强调:整点滚动新闻每条一般不超过200字,每次更新一半以上;《两岸论坛》必须办成评论性节目,选准话题,以理服人;《新闻广场》和《体育天地》要改造,而不是简单地移植;《现代国防》更名为《国防新干线》,信息量增大,新闻节奏加快,栏目设置焕然一新;整点新闻和《体育天地》节目直播。

关于专题节目,中心要求突出服务意识,加强与听众的互动,经济、青年、旅游和生活咨询四大板块的出现不是《空中之友》节目的终结,而是《空中之友》节目的延伸。四大板块都直播。

关于方言节目,中心决定,闽南话节目和客家话节目最终分别确定为每天新制作两小时节目,两小时时间完全打通,形成超强板块进行直播。

关于文艺节目,中心要求办好两个音乐节目和大板块《早安,台湾》《文化时空》和两个音乐节目直播,购置节目也要与整体协调。

上下沟通进一步明确了节目制作的思路。中心要求到11月制作出样板节目,12月初开始审听、修改。

任何改革都涉及利益的调整,制作人竞聘上岗,对每个人都是一次触动,双向选择是采编播人员的大调整,换岗、轮岗人员的安置一时成为中心的突出工作。中心提出,改革是核心,决不能因小失大,经过反复研究,中心以最大的诚意为每一位同志安排了工作。

改革的成功,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而经费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早在2003年1月16日,主管这项工作的台领导就召集有关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如何用对台专项资金保证对台湾广播改革事宜。就此,对台湾广播中心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台里发放职工工资,其余开支从对台专项中列支;二是成立对台湾广播节目制作公司,彻底转制,中央台与节目制作公司形成买卖关系。由于专款与增收款不同,加上操作层面的问题,虽然在之后的2月11日,中心再次进行了研究,但此事一直进展不大。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早在2002年年底,对台湾广播中心就与台财经办商议,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的要求,对台湾广播专项资金完全可以用于节目的制作,这不仅符合政策,更有利于促进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一条日常节目专项管理的思路渐渐明晰。之后,对台湾广播中心与财经办协商制订了《对台港澳广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财经办的名义上报台里。2003年10月23日,中央台文件下发执行,这对对台湾广播改革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12月4日,对台湾广播中心专门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领导做了汇报,国台办领导对这次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改革力度很大,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一定会收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对台湾广播中心全体同志都积极地投入到新节目的制作之中。中心领导利用五个半天的时间,审听了每一个新节目。在经历了艰苦地磨砺之后,新节目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真应了很多人常说的那句话:“改与不改大不一样。”

12月15日,中心召开制作人以上干部会议,郑重宣布:中华之声、神州之声12月29日开播,中华之声从8:55第一次播音开始,神州之声从11:55第二次播音开始。

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对台湾广播新节目的开播,有很多人付出了辛劳。技术中心为了开通两个直播机房,加班加点,直到开播的前两天,一切才准备就绪。

12月29日,对从事对台湾广播的同志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当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响彻祖国宝岛台湾的时候,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能够让我们为之奉献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过去付出的所有艰辛又算得了什么?

六、回赠

在这里不用“回馈”,而用“回赠”这个词,表达了一种心情。有人说听众对节目是没有忠诚度的,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听众在你做出努力的时候,会毫不吝啬地赞扬你、鼓励你,这不是最好的回赠吗?

开播仅仅10天,我们就收到听众来信、来电1043封(次),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金门县县长李炷烽等岛内知名人士也来电表示祝贺。

新节目播出半小时后,第一个打来电话的听众是台北市出租车司机李先生,他激动地说:“《正点播报》太‘正点’了,资讯很丰富,节奏也很轻松流畅,收听节目使人了解到很多岛外发生的事情,真是开了眼界。”

闽南话节目《天风海涌》开播当天,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先生称,延长为两小时的闽南话节目一定会成为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空中平台”。福建听众高清松先生打来电话称赞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同日,《文化时空》开播后,台北吴先生打来电话,他说,从《文化时空》首期节目中,了解了它丰富的内容和风格不同的主持人,感觉这个节目不但有文化内涵,而且有可听性,信息量很大,能够了解到海峡两岸的文化资讯和文化交流信息。

《国防新干线》开播当天,收到台中听众的电话,称赞军事节目改得更好听了,更符合台湾听众的收听习惯了。

新闻节目:内容丰富,时效性强

台湾听众普遍认为,新闻节目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是台湾民众掌握海峡两岸动态、了解祖国大陆和世界的“难得的管道”。

高雄冯先生打来电话说,自己退休了,很喜欢《正点新闻》和《两岸论坛》,这两个节目包罗万象,消息都比较新,有时报道台湾的消息比本地传媒还快,是了解两岸和世界的难得管道,收听中央台的节目已经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台北听众吴先生发来传真对节目改为直播表示肯定:“听了你们改版后的节目,果然不同凡响,无论是制作、编辑还是音乐等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体育天地》)主持人曲小姐和任先生完全没有因为直播而乱了分寸,仍像往常一样有条不紊、抑扬顿挫、口齿清晰,真是训练有素。”

台南林先生在给《新闻广场》主持人小丽的贺卡中说,这个节目自己每天都准时收听,有时候半夜和早上也要收听,希望主持人可以带来更多的新闻。

专题节目:耳目一新,更吸引人

台南听众台商杜先生来电说:“我的婚纱店在北京、上海都有,我也时常在出差时去大陆各地走走,祝你们越来越红火,万水千山走透透。”

台中刘小姐来电话,表示非常关心我们节目的改版,认为新节目形式,较以前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主持人风格更加受欢迎了,她还建议多开热线,能让听众多参与节目。

正在厦门双十中学读书的台湾学生景胜,给主持人齐莺打来电话说:“听到节目中播出采访我的录音,觉得好高兴。节目改版后,又活泼又好听,以后我会常常听的。”

台湾听众阿君认为,新节目确有新意,节目内容和节目节奏都有变化,特别是主持人的素养都很高、修养很好。阿君对《两岸有约》《万水千山走透透》节目内容很感兴趣,她在电话中说:“你们介绍的北京风味食品涮羊肉,听着就想吃,以后有机会到北京一定去品尝。”

听到新节目后,台湾听众徐女士打来电话索要节目时间表。她在电话中说,12月31日听了《万水千山走透透》节目,播出的是2004年的“百姓生活游”,内容丰富,听了想去,特别是全年旅游节庆活动很好,希望能传真一份。

台中听众大学生黄姓同学在给专题节目的信中不无感慨地说:“我感觉到不仅新栏目承继以往的制作精神,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比如《两岸有约》《万水千山走透透》《财经大视野》《青春在线》等,光听名称就够吸引人的了,再加上活泼动感的开始曲,我想可能注定以后除了读书时间外,几乎都得泡在这醉人的广播时间里了。”

方言节目:特色浓厚,亲和力强

台南县听众李先生在来信中说:“我对你们新节目很感兴趣,感觉和台湾节目比较相像,很亲和。”

台北市北投区听众廖先生在给主持人白鹭的信中说:“听了你们新改版的节目,感觉变化很大,我为你们的努力深深感动。”

台湾云林的林先生也打来电话,连夸节目丰富多彩,闽南特色浓,很有可听性。

台湾苗栗听众德铭先生赞扬客家话节目改得好,多了时间,大陆越来越重视客家话了,国家电台水准高。他还对客家话节目主持人的名字一一进行了核对。

台南台军某部士官JIFFY来信说,听到闽南话近期的新节目,倍感亲切,虽说中国大陆离台湾如此遥远,但是借由广播,将距离拉近,就不会有如此疏离的感觉。希望多介绍旅游方面的信息,让台湾听众可以了解大陆风光。

台南一位林先生在给白鹭的信中这样写道:“收听您的闽南话节目有年,您的节目内容精湛,我作为大学历史系教授都很爱听,但原先就是遗憾播出时间仅仅半小时,太短了,现在增加到两个小时,十分过瘾。”他还建议主持人白鹭把播出的节目内容集成文字出书,他想读一读。字里行间表露出这位听众对闽南话节目及主持人的喜爱之情。

台北市刘先生来信对闽南话新节目开播表示祝贺。他说:“目前台湾民进党兴风作浪,真可悲。希望你们能多做出好的节目,让所有爱乡爱国的听众一饱耳福。”

文艺节目:仙乐飘飘 乡音袅袅

《华语流行音乐潮》的听众、来自台南归仁乡的陈先生寄来精美贺卡,除了祝贺新节目越办越好外,还说通过收听我们的节目,“虽两岸远隔,却似近在咫尺”。

《中国民歌榜》收到了来自台湾听众徐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说“新节目,新气象”,并希望能在1月14号的《老歌新唱》节目里点播陕北民歌《兰花花》和甘肃民歌《阿哥白牡丹》。

《诗文赏析》节目也得到了桃园听众傅先生的肯定,他说,这类节目很有可听性,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欣赏水平、知识面都有很大帮助。

高雄的高先生夫妇、嘉义的刘小姐来电说,《文化时空》节目“很有特色”“有吸引力”“主持人有亲和力”。《文化时空》周六版《亲情点播》吸引了海峡两岸不少听众来电话点播节目。

新呼号为听众接受

对台湾广播节目呼号“中华之声”和“神州之声”,使台湾听众收听节目的时候心理上变得轻松,宣传效果更好了。新竹听众马先生打来电话说,听到新节目呼号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家平等了”,主持人平和亲切的声音“令人陶醉”“听得入神”。南投的陈小姐发来电子邮件表示喜欢“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名字的大气,新节目确有新意,很吸引人,一定要把它介绍给其他朋友。新版《中国民歌榜》和《华语流行音乐潮》播出后,许多台湾听众给主持人发来E-MAIL,表示听到了新呼号,喜欢两套新节目。

听众有年轻化趋势

改版后的对台湾广播节目充分考虑了不同听众对娱乐、新闻信息和服务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收听人群分别设置了个性鲜明的节目,让年轻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在新节目播出后来信(电)的听众中,约有23%是学生,而之前的听众调查表明,25岁以下的听众仅占11%,青年听众的比例明显上升。

从台湾听众的众多来信来电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新节目的厚望,同时他们也对节目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如有些听众希望多播一些国际新闻,多介绍一些大陆旅游景点等。

新节目备受台湾媒体关注

东森电视台以《用心良苦!中国对台湾广播电台增加“台语”、客语节目》为题,在“总统大选”重要栏目中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在网上登载。报道说:“台湾‘总统’选战正炽,不只蓝绿阵营在电视上酷爱用闽南语喊话,连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也加入争取台湾民心的行列,增加闽南语、客语广播。”

“中央社”报道称:“中国大陆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新推出的两套新节目除了增加闽南语、客语广播,还增设台湾风行的新闻评论节目及软性的旅游、生活专题,意在加强促统效果。”

“中央社”这则新闻被台湾多家报纸及电视媒体广泛采用,台湾主流网站“蕃薯藤”“雅虎奇摩”等均予以转载。

岛内媒体认为,新节目加强了财经、旅游、青年、生活四大板块的专题性报道,强化了闽南话、客家话节目,突出了音乐、文化主题,节目风格与岛内趋同,宣传内容软性化,较符合台湾民众收听习惯,满足了台湾听众对娱乐和新闻、信息的需求。

台湾媒体高度关注闽南话节目改版,与当前台湾岛内“选情”有关。据岛内媒体分析,在今年的台湾“总统选战”中,“闽南族群”约占选票的75%,“泛蓝”和“泛绿”阵营都将“闽南族群”作为争取的绝对重点,眼下双方“选战”正处于白热化的拉锯阶段。

七、结语

中华之声、神州之声顺利开播了,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总算是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经历是人生的财富,有些内容可圈可点。

1.改革必须具有发展眼光。对台湾广播的改革以发展为前提,也是以发展为目的。这次改革每天新制作的节目比以前增加了150%,达到18小时48分钟,这在以前的改革中是很难见到的。改革扩大了对台湾广播的影响,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总局领导的重视,这对对台湾广播的长远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

2.创新始终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对台湾广播改革创造的几个“第一”就深具创新意识:一是对台湾广播第一次将两套节目各自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广播的资源优势,提高节目的竞争力;二是第一次实现大规模的直播,由播出形式上的革新带动节目形态的改变,节目可听性和互动性都增强了,听众感到亲切了;三是第一次创办了评论性节目,新闻节目不仅时间大大延长,而且分量加重;四是第一次实现专题节目的分众化服务,增强了针对性,扩大了听众群。

3.更新运行机制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人还是这些人,办公室也是原来的办公室,就是机制变了,也带动了整体变化。过去十几个人办一个节目,现在两三个人办几个节目,而且时间大大增加,关键是经费保证机制变了。过去是不要节目时间而要人,现在是不要人而要节目时间,效率大大提高。

4.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而在利益调整面前总是有得有失。改革必须赢得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对少数人的利益也要兼顾。比如对于这次改革中轮岗同志的安排,前提是必须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改革的成功,总要付出一点代价。稳定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改革和发展是保持稳定的根本。

5.群策群力,要保护好、发挥好大家的积极性。要善于把改革变成大家的意志,有了好的群众基础,改革就成功了一半。对台湾广播改革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先是广泛征求意见,方案出来以后又几上几下。节目改革人人心中有数,实施起来就有条不紊。

6.领导和方方面面的支持是节目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对台湾广播的改革不仅有良好的整体氛围,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政策、资金和技术一样都不能缺。

对台湾广播的改革已经顺利施行,但今后的路还很长,形势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改革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我们有这个准备,同样也有这个能力。

(撰写于2004年2月26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