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代序

鲁迅与20世纪中国都市化进程 作者:杨洪承,张克,张娟,钱旭初


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
——“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代序

谭桂林

鲁迅学在中国学界是一门显学,鲁迅与20世纪中国之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也都是一个持续热门的话题。成果汗牛充栋,意见纷纭杂陈,尤其是近20年来,国内外鲁迅研究趋势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现象比较明显。一是大众娱乐化现象。一些文化明星以鲁迅作商品,在各种大众传媒的平台上宣讲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有关鲁迅的言论,消费鲁迅,利用鲁迅,其目的并不是宣传鲁迅,而是以鲁迅的牌号来包装自己,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些江郎才尽的作家则以开涮鲁迅甚至谩骂鲁迅来哗众取宠,迎合后现代文化思潮下社会公众对权威的消解狂欢;一些娱乐媒介甚至把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鲁迅兄弟的失和等私人生活事件加以种种的猜测、窥探和渲染,以此娱乐大众。二是价值相对化现象。国内思想文化界有一些学者利用重评20世纪文化论争的平台,或者抬高学术,贬抑启蒙,或者标举胡适,批判鲁迅;不少学者或文化人认为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在时空上是相对的,鲁迅的意义在于启蒙,在于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毁坏,这种批判和毁坏的力量在鲁迅的时代里是必须的,而当下的时代主题是建设,需要的是平和的理性精神,所以鲁迅是过时了的文化英雄,是功能退化乃至错位的文化符号。三是学术的边缘化现象。许多严肃的学者坚守在鲁迅研究领域,但是为了抗衡近20年来鲁迅研究中的浮躁状况,这些严肃的研究越来越学院化、边缘化、琐细化。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突出成就大多集中在研究史的总结、文本技术的解析、资料的整理考据,等等。这三种现象尽管对鲁迅研究的态度、对鲁迅精神的认知截然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倾向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把鲁迅这一民族精神的象征同当下民族的生存现实和文化建构疏离开来。正是针对鲁迅研究中的这三种现象,我们撰写了这一套丛书,目的就在于将鲁迅研究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现实和民族命运重新联系起来。

我们认为,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改革的世纪,政治制度的更迭变换是改革的外在形式,而整个世纪中有关改革的思想则总是围绕着若干基本问题而展开。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型的思想家与社会文化批评家,他与20世纪中国社会改革的关系当然是十分密切而深刻的。所以,本丛书以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线索,提出了八个20世纪中国社会改革过程中的、鲁迅曾经深度介入的基本问题,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清点、整理、发掘和重新解读鲁迅这一民族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与20世纪中国的联系。丛书不仅全面切实地梳理鲁迅研究界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深入地解读阐述鲁迅面对和思考这些基本问题时的思路、资源和观点,而且着重分析了鲁迅这一精神象征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建构与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因缘,深度阐释鲁迅这一文化符号在20世纪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中的能指、所指和功能结构,突出一种从民族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的意义上对鲁迅与20世纪中国关系进行综合思考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观念。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思想史角度的采用和综合思考的方法观念,使本丛书既容纳又超越过去从文学史角度或者学术史角度进行鲁迅研究总结的局限性,在新世纪的鲁迅研究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思想、文化与现实融会贯通,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鲁迅研究新思维。

在20世纪的中国,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结果形成了激进主义的文化思潮;也有不少刚正的知识分子固守民族的文化血脉,主张以儒家文化融汇新知来渐进改良,结果形成了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我们认为,在“五四”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也许只有鲁迅的思想真正超越了激进与保守的思维模式,根基的是本民族的经验和当下的个体生命感受。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用熔铸着民族本土经验和个体生命感受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改革与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无可取代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左”倾思潮影响下鲁迅研究的机械政治化倾向,鲁迅研究界曾经发出鲁迅研究要“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口号。现在30年时间已经过去,针对近年来鲁迅研究的学院化和娱乐化的倾向,我们认为,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的口号。所以,本丛书将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民族化和个体性特点的发掘与阐述,在民族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的基石上,重新建立起鲁迅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密切联系,让鲁迅精神和鲁迅研究重新深度介入中国当下社会改革的民族生存现实中去。

基于这样的立场,在本丛书的写作中,我们强调了三个方面的方法理念。

一是突出问题意识。本丛书在研究思路上,以思想史为线索,以问题意识为切入口,来清点、整理、发掘和解读鲁迅这一象征和符号在中国民族复兴运动中的伟大意义、价值及其局限性。这种问题意识的突出,也许能对目前鲁迅研究界纯粹学术研究的学院传统有所突破。本丛书选择的八个问题经过精心选择,其中国民信仰的重建、政治文化的变迁、民族国家话语的建构等都是我国20世纪精神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问题,而鲁迅与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以及鲁迅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符号功能与象征意义等,则是本丛书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譬如鲁迅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子课题,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国外对鲁迅的学术性研究,也不仅是鲁迅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活动,我们的重心是鲁迅在20世纪中国对外文化输出方面所起到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及所达到的积极效果。其中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西方主流媒体的鲁迅报道、西方主流教育中的鲁迅课程开设情况以及西方主流大学中文系与文学系对鲁迅的学习介绍情况,尤其是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西方主流教育鲁迅课程开设的特点,为国内鲁迅教育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鲁迅推广提供参考。正是因为本丛书设计的重心不是单纯研究鲁迅在社会文化领域内诸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是紧紧扣住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着重研究鲁迅这一符号和象征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一设计方向可能使本丛书的研究另辟蹊径,可以从鲁迅研究浩如烟海而且程度高深、体系庞大的已有成果中突围出来,建构起自己的原创性。

二是强调民族经验。我们认为,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文化批评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同无数现代先进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改变民族命运而积极介入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而他与很多现代知识分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在中国这块文化土壤里诞生出来的一个思想独行者,他从来就是立足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当下”这一时间维度上,以自己对于中国民族生存现实的极其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为基础,来考量、思索和辨析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所以,鲁迅对于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贡献乃是他提供了一种极其鲜明的、具有民族本土性和生命个体化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思想。本丛书在设计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整个课题的论证过程中强调鲁迅思想的民族性,从民族本土经验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熔铸的观点来阐释鲁迅思想在现代中国思想界不可取代的独特性。这一观念在鲁迅资源与20世纪中国社会改革之关系的研究中具有支撑性的创新意义,同时也能对于国内外近来比较流行的认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想象的历史,民族国家只是存在于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字记叙中的学术观点给予理论上的回应。

三是解读批判精神。我们认为,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化巨人,而他的伟大性在于他是一个思想批判型的文化战士,他的特征是民众的立场、人本的理念、积极介入现实的公共情怀、独立思考的精神原则、不惮于做少数派的英雄气度以及信仰的纯粹意义。这种批判不是只问破坏与摧毁式的批判,而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所倡导的在反思中求证、在扬弃中螺旋上升式的主体自由精神。社会建设需要鲁迅这样的具有纯粹信仰的批判型文化战士来承担社会文化批判的任务,来体现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中坚作用,使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建设始终保持一种人本的取向、清醒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对鲁迅资源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文化建设的伟大价值的阐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丛书的写作力图突出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将历史述评与现实透视结合起来。这一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第一是要求每一个子课题都必须有研究史梳理的论证环节,将研究历史的梳理评述与当下研究现状的透视分析结合起来;第二是要求每一个子课题都必须十分重视鲁迅生前与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与20世纪中国民族发展的命运的紧密关系的研究,也即重视鲁迅的生命史与中国现代革命史之间的紧密的关联,这是整个丛书研究的历史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无法说清楚鲁迅的符号意义与精神象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民族文明建设上的资源价值所在。二是将社会调查与学理思辨结合:本丛书同时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方面的特质,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项目。因而,本丛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学理思辨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论证途径。在具体研究中,尤其重视社会调查的环节,合理地设计调查内容,精确地统计与分析调查数据和资料,对鲁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定位、鲁迅资源在某个现实问题中的社会效应、鲁迅形象在国内外媒体传播中的实际状况、鲁迅资源在国内外文学教育中的功能呈现等等问题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由上海同济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在这方面开启了一个先端,但这一项目目前成果侧重在学术与社会物质文化的层面,我们希望本丛书以社会文化问题为中心,将鲁迅的社会影响调查推进到国民精神与心灵现象的层面,从国内影响推进到国际影响的层面,实现在鲁迅社会影响研究方面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结项成果的基础上编选出版的。2011年底,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获得全国社科规划立项,这对我们既是一种巨大的鼓励,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5年来,仰仗课题组各位同人的大力支持与辛勤劳作,这一重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就,各个子课题组成员总共发表出版阶段性研究成果120余项,其中著作6部,论文110余篇,论文集2部。不少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课题组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召开了“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从南京走向世界——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青年学术论坛”,这两次会议得到国内外鲁迅研究专家的热情支持,在鲁迅学界产生了热烈的反响。项目于2017年上半年顺利结项,作为项目的首席专家,我要特别感谢朱晓进、杨洪承、郑家建、汪卫东、何言宏、刘克敌、林敏洁、李玮等子课题的负责人,感谢参与此项目研究的各位作者,是你们的通力合作和智慧付出,才保证了此项目的圆满完成,也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在2017年11月绍兴召开的中国鲁迅研究会年会上,新任会长孙郁在感言中说,研究鲁迅是自己一生的坚持。这句话,朴实而掷地有声,可以说代表了我们每个鲁迅爱好者的心声。能够坚持一生,不仅因为我们热爱鲁迅的作品,而且也是因为鲁迅研究是一个高水准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不仅能够始终仰望着一个伟岸的、给我们以指引和慰安的身影,而且能够经常性地与一些这个时代的优秀的、高境界的心灵进行对话。在这个共同体中,经常能够爆发出给人以思想震撼力的研究成果,这也是鲁迅研究一代代学人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这套丛书肯定存在许多缺点,我们不敢期待它能有多么杰出的成就,但如果能够为鲁迅研究这一学术共同体提供一点新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与材料,为鲁迅这一民族精神象征重新回到民族现实生存中去起到一点促进的作用,于愿已足。

最后,要诚挚感谢国家出版基金对这套丛书的慷慨资助,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毛军英等领导和编辑们对此丛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