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星湖”老大和他的助手

我和我的学友们 作者:夏明宇


四 “星湖”老大和他的助手

聂荣在重庆师专读书时跟了我两年半,毕业留校工作又共事近六年,在黄瓜山办校报,也算得上八年抗战。这期间除了编辑、写稿等工作,他还有一个功绩也不容抹杀,那就是和我一起培养了一系列后起之秀——一批继他之后的优秀学生记者。

当然,说是一批,却并非一大群,其具体数量是极为有限的。

1990年代末,我写了一篇题为《校报培养学生记者刍探》的论文,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少、高、博、爱、严”五字要诀。这里的“少”,是说校报编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办报育人上,即办好报,进行舆论导向,作广义的育人,因此,培养学生记者的数量和为其花费的精力都切切不宜过多;这里的“高”,是说校报培养的学生记者数量少但质量一定要高,即少而精;这里的“博”,是说编辑和记者其实是“杂家”,因此知道的东西是越多越好,所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广博;这里的“爱”,是说校报培养少而精的学生记者,编辑老师尤其要给同学们一份特别的关爱;这里的“严”,即是说对那些少而精的学生记者在关爱的同时,还要时时处处给予严格的要求……

在这种纯属“一家之言”的“理论”指导下,1992年聂荣毕业留校工作后,1993级我们就只带了两个人,一个叫张采兵,他是“星湖写作社”的创始人和首任社长,但同时又是我们的学生记者。进校报到当天,他就抱着一摞稿子找到编辑部来,此后才是转系(转专业)和创办“星湖”写作社,并且没几天(具体说是1993年10月10日)已经在校报发表文章了;后来他为自己找到社长“接班人”后,还几乎是“全脱产”地跑到编辑部来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兼副刊编辑(聂荣于是得以抽身到北大去进修了一个学期)。那段时间,也是张采兵在重庆师专最辉煌的时候,因为在校内外发表了大量文章——他与杨胜亮合作的《我不洗衣我不扫地我坐三轮车》和他自己丢下刚捧着的饭碗跑到璧山去采写的《菜地长出个金疙瘩》等一系列通讯特写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校报刊发了张隆高老师为他撰写的4000字的评论,还在办公楼当门橱窗为他办了个人作品展。1996年春天外出实习时,我还在学校给他申办了特许不到教学单位实习的手续,并且联系了当年的《西南经济日报》作为他的实习单位。

现任大渝网总编辑张采兵

另一个叫杨胜亮,也是中文系1993级学生,但他没有张采兵那么辉煌的成绩和体面的身份,性格也比张采兵要疲沓得多。采兵是个拼命三郎,捕捉到新闻信息伸脚就跑,饭吃到一半,便连饭钵也丢开;杨胜亮却没有这般爽性,吃饭喝汤按部就班挨着顺序来,吃喝完便掏牙缝,便找草纸说还要上个厕所。采兵等不及了,便会在屁股上给他一巴掌——“格老子,懒牛懒马屎尿多!”

所以,很多时候杨胜亮只给采兵打下手,采兵“呵斥”他,他即便很不服气也只有噘着嘴、犟着脖子跑到旁边去嘟嘟囔囔,嘟囔半天都说不出所以然,到头来还得按人家说的办。其实,杨胜亮还是挺能干的,特别是在师专学习的最后一年,他也采写了不少的稿,只是由于性格使然,他从来没有挂在嘴边炫耀过。

当然,不说不等于杨胜亮心中没数,刚毕业出去,他便寄了信回来。

一封来自西藏高原的信

编辑部的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是8月14日,给你们写几句,聊一聊。

几番波折,我是7月15日离开涪陵老家开始进藏征程的,在成都待了几天,直到7月27日才到达西藏昌都。一路辛苦而新奇,多了些生活体验。我最终被分配到昌都地区师范学校。这里已经开学,不过我上新生班的课,还要闲到9月中旬新生来校。我教文选,任班主任。

昌都气候我适应,没有高原反应,现在可以又蹦又跳地玩篮球。师范校绿化好,环境和条件还可以,面临澜沧江。据目前感觉,我选择西藏并不是很错。

在信息与人文方面,这里比内地城镇是要差一点,但话说回来,不差怎轮到我们来呢,不差怎么可比内地多拿至少一倍的工资呢?依我看,我分在师范,综合评估还是可以与分回内地的中学相匹。

进报社不好,这里报社成天改通讯员来稿,难有采访机会,因为下县采访往返得几天。刚来我便闯进报社闻了一下风声。

重庆师专一行近20人,有1人留在昌都县中,2人留在地区师范,其余全下到各县。

前几天去地区教委采访写了几篇报道。结果在地区教委各科室顺当行事,还有些熟了。教委主任打算让我兼职搞《昌都教育》,我说你叫我搞我还敢不来么。

这里月收入800元左右,月生活费300余元。看来,衣食还是足的。

这几天没事,又在试着写稿子。关于自己今后怎么过日子,怎么提高和爬行,没打算,以后再且思且行。前几天陪留校汉族女生上山采野花,也采蘑菇。

我在重庆师专生活了三年,应该说过得还可以,也有幸认识了你们几位老师,有幸得到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毕业了,离开了你们。离开才会想,一张师专报可观望学校风雨,此时倒对师专报有了感情。如果各方面允许,能否将师专报每期寄来品阅。

我们几个学生娃,那些时日偏离了专业搞写作,有一点进步,其中是有顾此失彼的遗憾的。正如夏老师所教导,文化底蕴不可轻薄也,写作者。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还不少。

再见了,几位老师,祝你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西藏昌都地区师范学校杨胜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