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共3册) 作者:(明)罗贯中 著,李国文 评点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农民,中国的根本,也是中国的脊梁。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经历不知多少次劫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满目创痍,神州陆沉,但只要不动干戈,休养生息,中国农民仅凭一双手的辛勤劳动,就能使大地焕发青春,山河改变面貌,人口兴旺发达,社会日趋繁荣。三国入晋,为公元280年,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282),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看看这个增长速度,便可了解中国农民于困境中求生图存的能力。

但农民,在小农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农民,其单独的、无须求助的、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便注定了他视野的狭窄性、见识的局限性、预知的盲目性,这种经济状况势必养成农民的短期行为,得捞就捞一票,得抓就抓一把,谁能保证以后还有没有抓捞的机会。于是历史上许多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者,不大容易取得最后功德圆满的原因,就在于此。

位极人臣的董卓,这个本质的农民,从此,“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进入他心弛神往的最高境界。当他在边陲当镇守使时,大漠沙丘,人烟稀少,远离繁华,极目萧条之中,不知做过多少次皇帝梦。现在,居然废了一个皇帝,立了一个皇帝,成为造王者,比偷着做皇帝梦的袁绍、公开做皇帝的袁术——这两个基本上也是农民的贵族——要神气活现多了。

在此以前,据《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元年,“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裴注引《魏书》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这里,看到曹操的高谋远虑,不同凡响。

现在,单枪匹马,以献刀为名,行刺董卓。仅此一举,从这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中,我们看到了曹操的英武之气,也看到了曹操与他同时代人的差别所在。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点评1]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点评2]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

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点评3]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点评4]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点评5],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点评6]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点评7]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馀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点评8]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

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点评9]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点评10],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点评11]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点评12]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馀,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点评13]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点评14]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点评15]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点评16]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点评17]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点评18]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点评19]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点评20]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点评21]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点评22]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点评23]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

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曹操行事之急,出手之快,效率之高,感情色彩之浓,为历来论三国者所忽略。那是理解曹操的入手处,因而民谚才有“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的成语。其实这一回的“刺董”,虽然于史无据,却形象地表现出曹操这种进攻型的强势性格。众人皆哭他独笑,他这一笑,如钱江涌潮,如黄河冰裂,就是要打破消沉压抑、株坐待毙的局面。

别看此时的曹操角色不是很大,心怀却是不小,宝刀尚未到手,行刺之计已存,这就是反应迅捷、冲动好斗、事在人先、不肯认输的曹操风格,也是他后来终身戎旅,一生打仗,从来总是开第一枪的原因。而且他身段轻巧,行动洒脱,腾挪周转,得心应手,打得赢则打,打不赢则撤。“刺董”不成,马上借词逃出相府,了无影踪,跳出逆境,另觅新天。

那两个猪队友,董卓和吕布还在琢磨曹操是否有行刺嫌疑,他老兄早就逃到百里开外的河南中牟。于是有了“捉放曹”,于是有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故事。虽然,陈寿的《三国志》俱不载,但《三国演义》中这位中牟县令,捉了曹操,竟然被其大义感动,可见言谈不俗、举止不凡的曹操,那份人格魅力,何其令人着迷。结果,陈宫不仅放了曹操,还弃官,追随他的反董大业而去。

曹操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喜音乐,尤擅马背上的颠扑舞,书法也极为出色,艺文领域,无他不涉及者。按当下说法,曹操应该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气质类型,能够很快地进入热情豪爽、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出手奇快的状态,但因多疑善变,情绪波动,思虑过度,易被影响,也能在危急严重情况下,缺乏缜密思考而错误决策。错杀吕伯奢一家,就是这种性格所致的悲剧了。晋人孙盛在《杂记》中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凄怆”二字,道出孟德心态。

[点评1]这个叔叔还有脸见他的侄子吗?袁氏虽四世三公,豪门望族,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了。世家的没落,那是不可阻挡的颓势,这一点,古今同理。

[点评2]这两个人,自是无聊之辈,大概是属于谁上台就侍候谁的角色。不过,也没个好结果,因举荐非人,终被董卓所杀,那就叫活该了。但他俩对于袁绍的看法,不能不说是入骨三分。

[点评3]统治者衰微至此,也只有淌眼抹泪的份了。

[点评4]也未见刘协有什么再三礼让之意,哪怕是假惺惺的。这位末帝,并非《三国演义》形容的窝囊废、被曹操欺侮的受气包。

[点评5]知识分子有时能起一些装点门面的作用,尤其对于刚站稳脚跟的统治者,改善兵戎相见、粗鄙少文的形象是至关紧要的。等到江山已定,那时对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则是另外一回事了。蔡邕此人,当时最大的知识分子,早年因上书谴责妇寺干政遭祸,流放朔方。现又迫于压力,屈身事卓,为中郎将,竟欣欣然。明知不过是军阀用来作招牌的,居然因董卓蹶毙而与王允嗟叹伤感,以致收狱处死。看来,学问很大而不辨是非,名望很高而不识好歹,此类迂夫子也是白读书了。

[点评6]同是罪人,仍分高低贵贱,人之等级观点何其根深蒂固。

[点评7]这是所有的痞子、无赖等流氓无产阶级,也包括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一个朝思夕想的梦。李自成打进北京后,许愿他的军士,从此天天过年。因为过年是中国老百姓最快活的一天,而过年的最大快活,莫过于包饺子和吃饺子。但闯王忘了,饺子可以天天吃,年却不可天天过。一则姑妄听之的传说:李自成的大顺朝,本可以坐四十二年江山,由于他犒赏部下天天过年,一天等于一年,他们在北京城吃了四十二天饺子,只好匆匆忙忙撤退了。

[点评8]问得好!到底谁反谁啊?

[点评9]虽义正词严,但有心无力。让别人去捋虎须,袁绍的出息可见。

[点评10]到底与众不同。

[点评11]计谋如此周到,包括退身之术在内,可见其酝酿之久,要比大少爷袁绍空耍嘴皮子不知强多少倍。

[点评12]《三国志》称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这种行刺的事,也只有他干得出来。一个男人,从十六岁起到二十来岁,少年气盛,青春旺发,一种切·格瓦拉式的革命冲动,一种荆轲刺秦王的英雄精神,很容易涌上来,绝对敢做出泼命这种冒险行为来的。

[点评13]此细处不可草草看过,随机应变,灵活透顶。

[点评14]两个绝顶的“聪明人”,在比赛谁更傻。

[点评15]一切安排妥善,均在曹操谋划之中。棋失一招,满盘皆输矣!

[点评16]《三国演义》一书,立足点是在“汉贼不两立”上,对于曹操,能抹黑处,绝不吝笔墨,但像这类浩气不凡的丈夫气慨,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则惜墨如金。文人之所以被统治者不待见,不喜欢,不高看,不宽容,就因为这种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字里行间,实在是太影响视听了。

[点评17]矫诏天下,共诛董卓,这个主意始出曹操,而后袁绍坐享其成。摘桃不是种桃人,这是世上太常见的事情了。

[点评18]陈宫也是个有眼力,有卓见的人,从曹操隐名埋姓疑起,便有心契知,寻找共识,此时竟不谋而合矣!其实历史并非如此,这也是编故事者的自由。

[点评19]愿弃一官,从公而逃,这固然是陈宫的汉子行为,但也要看到曹操那种罗曼蒂克精神,是多么具有吸引力。革命年代的向往和响应,也会成为一种很时尚的追求。

[点评20]不辨是非,无论良莠,一个劲地杀将过去,在劫难逃,这是国人在厮杀中最残忍的一面。

[点评21]你不能说他想的没道理。但一错再错,错到底,这种坚持不改,极为别扭的心态,太可恶。有的比曹操至少要逃命的理由还不充分,甚至只是面子上下不来,也愣是不肯服输,梗着脖子在那儿振振有词错也错得正确呢!

[点评22]陈宫默然,种下二人一世隔膜。

[点评23]他敢亮出观点,比那些用美丽言辞掩盖住的鬼蜮伎俩,有勇气得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