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浩然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唐)李白 等著,雅瑟 主编


孟浩然

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隐居鹿门山苦读。壮年曾游历长江地区。开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阳求取功名,但一无所获。三年后,他离开洛阳,漫游吴越。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来到长安求取功名,不第。于是在京城逗留,期间和王维、王昌龄结为好友,据《新唐书》中记载,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恰逢唐玄宗来到,孟浩然惊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禀报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来,出来后,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唐玄宗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此将他放归襄阳。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征孟浩然为从事。他任职大概一年左右,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在襄阳和孟浩然相聚,当时孟浩然身上生有恶疮,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动”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作的题材也不宽,但具有独特艺术造诣。其诗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和行旅等内容。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表达个人感怀。五言居多,现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六十多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③闻:听到。④夜来:夜里。


这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作品,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取景独特,不像一般的诗文那样写看到的或听到的春天景色,而是从自己在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那刻所听到的声音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文开头写诗人在春季里睡得正酣畅,天已经大亮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屋外到处是鸟儿的欢鸣声。诗人仅用了这一句描写来表现充满生机的春晓景象,但我们可以想象鸟儿在飞跃鸣叫,窗外的春景自当非常热闹,定是一片春光明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alt

看到此情此景,自然会让诗人产生联想,他在昨夜还朦胧中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昨夜的那阵风雨,摇落了多少花儿呢?诗人好似对风雨有丝丝抱怨。昨夜的风雨应该是清风细雨,所以才使诗人睡得香甜酣畅,春雨将天空清洗一新,这应该让他很感激春雨,但是,春雨虽小,在诗人看来,它毕竟是摇落了春花,所以诗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可见他是多么的珍惜春光。

这首五言绝句,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趣,亲近自然,语言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被人们广为传颂。

后人点评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

①过:拜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②具:准备,置办。黍:黄米做的饭。③合:聚拢,连成一片。④郭:本义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斜:倾斜。⑤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场圃:打谷场和菜园。⑥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指代庄稼。⑦就菊花:欣赏菊花。就:赴,这里指欣赏。


这是诗人在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乡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时写的一首诗。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诗人却写得充满了情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头两句写诗人被邀请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诗人到他田庄里去。“故人”表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去朋友家。“具鸡黍”邀请诗人,表明两人是老友之间的往来,没有客套和排场,这两句诗人没有一点渲染之色,提笔而就,简单自然地写入主题,淳朴、亲切。这样的开头,让人感觉轻松、自然,具有很好的引导下文作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去朋友家途中见到的山村景色。绿树茂密,连成一片,环绕着村庄,村庄外,有连绵的青山横斜着。诗人写了近处村子绿树环绕,自成一统,接着又宕开一笔,写远景,将空间范围扩大,让人眼前变得开阔,使村庄不显孤单。这两句诗形象地勾勒了村庄美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意境优美、景色幽静,其中也流露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alt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五、六两句写的是在朋友田庄里饮酒闲谈的情景。诗人面对着开阔幽美的打谷场和菜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饮酒一边和朋友谈论庄稼农事,氛围非常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诗人和朋友本来是在屋中饮酒交谈,而“开轩”二字把外面的景色映入到户内,使空间变得开阔,人们的心境也豁然开朗,怡然自得。在这样开阔、舒适的优美环境中说说农事、聊聊家常,自然是心情舒畅而惬意的。这两句田园气息浓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青山绿树下的小村庄就在眼前,好像能闻到乡土的清新气息,诗人和朋友话桑麻中的欢笑声好似就回荡在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结尾这两句写诗人离开朋友庄园的情景,诗人在离别时候和朋友约定,待到重阳佳节还来相聚,把酒言欢。诗人被这优美的田庄生活深深吸引,所以决定重阳日还来这里,朋友待客的热情和自己做客的愉快心情,跃然纸上。会逢佳期再聚首,言尽而意无穷。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聊聊数句,将做客的整个过程囊括笔下。一次普通做客,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趣味盎然,真是非常难得。笔笔轻松自然,不事雕琢,自由灵活。句句写得平淡恬静,却不枯燥。诗文平淡却不单薄,意境鲜明,诗中只写友人邀请,却烘托出了朴实的农家氛围,诗人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一片广阔天地,诗人只写把酒话桑麻,却能表现出心情和环境的和谐完美,诗人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村庄的依恋。村庄的风光和淳朴的情义融合一体,和谐完整,诗人将这种艺术的美不漏一丝痕迹地融入到了整首诗中,浑然天成。他不依靠哪一个字或词来渲染表现某种感情,而是将感情融入到了字字句句中,诗文通体都充满诗人的情感,有一种天然的气韵。

后人点评

闻一多: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竟何待:要等什么。②空自:独自。③寻芳草:指想要归隐。古人常常用芳草白云比喻隐居。④违:分离。⑤当路:当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假:凭借。⑥扉:门扇。


这是孟浩然京城求取进士不第,准备返回襄阳老家,在临行前写给王维的一首诗,诗中抒发了孟浩然求仕不成后内心的愤懑和辛酸,感情真挚动人。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意思是我现在寂寞潦倒,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企盼着什么,日日出门奔走,却总是一无所获独自归来。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落第后门庭冷落,无人理睬的境况。“寂寂”既是门庭冷落的实景,又是虚写自己内心空寂。“竟何待”正是诗人考试落第后内心苦闷的写照。在这种境况下,长安城虽好,也不再值得诗人留恋,所以,他想到了返回家乡。

接着第二联写的是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诗人想到了归隐,欲追寻芳草而去。但是内心不忍和朋友分离,表明他和王维有着深厚的友谊。一个“欲”,一个“惜”,表明诗人思想正处在矛盾中,这就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alt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两句概括了官场的现实,也是诗人归去的原因,是全诗的重点。当权者中我能依靠谁呢,世间的知音难得啊。一个“谁”充满了愤懑和辛酸。这种辛酸和愤懑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诗人经历了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的切身体会。“稀”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正是因为诗人看到了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自觉功名无望,于是才坚定了归隐的决心。这两句话用工整的对句写出了许多心怀抱负而功名不成者的心声,在当时社会中极具代表性。在这样冷酷的现实环境中,能了解诗人的只有王维,这反衬了友谊的珍贵。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两句话意思是,看来我本来就是该守着寂寞生活一辈子的人啊,还是回去掩上房门归隐吧。这句话中的“只应”是诗人经历这么多事情之后,有所顿悟的体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用词朴素,语句平淡,若一个人对朋友的娓娓道来,及其自然而毫无雕镂的痕迹,然而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落第后的心境,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①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经建德的一段称为建德江。②移舟:移舟靠岸。烟渚:烟雾弥漫的沙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③月:这里指水中的月影。


孟浩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诗中表达了羁旅愁思。

从“移舟泊烟渚”句可见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alt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二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的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可见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孟浩然也不例外。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没有深写,而是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寂静的夜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文写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孟浩然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客居他乡之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韵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①桐庐江:江名,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广陵:地名,指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诗人在入京前曾一度游历广陵即今天的江苏扬州一带。②暝:天色昏暗,这里指黄昏。③沧江:指江色苍青,沧同“苍”。④建德:今浙江省建德一带。桐庐江流经建德。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⑤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所以称扬州为维扬。⑥海西头:指扬州。隋炀帝《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为古扬州东临大海,所以有此称。


alt

孟浩然四十岁在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内心苦闷而长途跋涉游览江南。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乘舟停宿在桐庐江的时候,因怀念扬州(即广陵)故友而写的,诗人不仅仅因此有感伤之情,还因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败而心情郁闷,种种愁思交织在一起,所以,才有他在这首诗中凄楚的笔调。

该诗开篇就烘托了全诗孤寂的感情氛围。“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的是夜宿桐庐江时看到的景象。日暮时深远的山谷中传来了猿猴的声声啼叫,这增添了诗人无限的愁绪,而脚下苍青色江水在夜色奔流,诗人本来内心愁闷再加上江水“急”流,这让他内心更无法平静,心情好像滚滚江水奔流不停,无法控制。

第三四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平缓了刚才急促的语势。但是,夜风不是徐徐轻拂树叶,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实际这种急促的情形也是和江水一样的。夜里明月当空,陪伴诗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安慰,但是,这月光照到的只有江水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凄冷寂寞的感情更加强烈。前四句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场景,诗人置身在一叶漂浮动荡的孤舟中,听着外面的夜风怒吼,远处的辕啼声声。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备感孤独和寂寞呢?

孟浩然之所以夜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建德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只是客居他乡,所以内心孤独。另一方面,诗人非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他在夜里思乡怀友,又看到这些孤独、寂寞的景象,所以内心惆怅心情更为强烈,不由得流下两行热泪。诗人幻想着,夜流的江水能将他两行热泪带向大海的西边,送给扬州故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的这次旅行心情是抑郁的。但他把内心的愁闷淡化成身居异地、怀念故友的愁闷。诗人将求仕失败写得清远而显露,不落俗套。而对于诗人的故友,说到这里他们自然能看得明白诗人真实的感受。

诗文结构严谨,前后衔接紧密。如,因为有首句“沧江急夜流”的铺垫所以才能将泪水“遥寄海西头”。上句写“月照一孤舟”那样的寂寥、孤独,接着诗人便顺其自然,阐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这首诗情感深沉,描写简单浅淡,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皮日休说孟诗: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

①宿:留宿。业师:法名叫业师的僧人。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山房:指僧人居所。丁大:指丁凤。大,指他排行第一。②倏:突然,指速度非常快。暝:昏暗。③烟鸟:指暮夜中的归鸟。④之子:那个人,“之”是指示代词,这里指代丁大。期宿来:隔夜相约来此。⑤萝径:藤萝垂绕掩映的小路。萝,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


alt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开篇两句写的是日暮西山的景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夕阳翻过了西岭,绵延群山忽然之间在暮色中变得一片昏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月亮爬上了松林,给夏夜里带来了一些凉意,风中的清泉声悦耳动听。前四句写的是业师山房附近暮夜中的景色。“夕阳度”到“松月生”表示了时间的推移,由黄昏进入了夏夜。天气也由热转凉了。在静谧的山谷中,清泉的声音反衬这个山谷更加幽静、冷清。“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在山上打柴的樵夫们都快要走尽,暮色中的鸟儿也都飞来了。诗文的前三联主要是描写暮色中景色和人、动物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幅生动的暮景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诗人精确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以及每个时间段外界景物的变化。这样的描写也表现了诗人等待好友的急切心情,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外面的山景也不断地变幻着,眼看太阳西沉,已经到了夜晚,可是,诗人还是没有盼到友人的身影。

于是,“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人还是相信丁兄会如约而来,仍旧抱着一把孤琴守候在小径中。其实写到这里已经表明了朋友不会来了。这里“之子期宿来”是不来之前诗人自信的话。这句话就像是邱为诗《寻西山隐者不遇》中的“何必待之子”这句话。两者脱去了朋友失约的恼怒,没有一点抱怨的语气,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安闲平静和对朋友的充分信任。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用平易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暮色山景,幽静空灵的暮色也渗透了诗人苦苦等待朋友的孤单和寂寞心情,但没有一丝对朋友的抱怨,表现了对朋友信任。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王孟诗评·孟诗》卷上)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南山:指襄阳城南的岘山。②北阙:指皇帝宫阙。《汉书·高帝本纪》颜师古注:“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阙,指宫殿。休上书:停止进献文书。书,指的是向官员或皇帝表达自己见解、求仕的文书。③敝庐:指自己的破屋。④不才:不成材。⑤疏:疏远。⑥青阳:指春天。《尔雅·释天》:“春为青阳”。


alt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在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之后写的。孟浩然曾经闭门苦读诗书,满腹经纶。当时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维、张九龄等人的赞誉,有一定名望,但是,这次应试落第,让他非常苦闷,想要直接上书皇上又有些犹豫,心中又不免烦恼,于是,作此诗发泄内心愤懑之情。

诗人开篇写到“北阙休上书”,表明自己不再上书皇上,返道回家。其实当时诗人内心正处在矛盾之中,不去上书,回到家乡其实不是诗人的真实想法。诗人饱读诗书,练得一身才华,且已经很有名气,却不能得到上级官员或皇帝的赏识、任用,因而心怀愤懑之情,写下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言。开篇将这种烦恼一语道出,诗人内心的强烈感情自然流露。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人承接上一句,表明失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所以被英明的君主抛弃,因为自己多病疏远故友亲朋。诗人满腹才华,当时已经颇有声望,怎么会没有才能呢?所以“不才”二字既是谦辞,也是不被人识的怨词。“明主”既是谀词,也是对皇上不识人的抱怨,所以,“不才明主弃”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皇上不识人才的抱怨,又有希望被皇上任用的恳求之意,同时,还有一种自怜和哀伤之情。而“多病故人疏”本是怨“故人”不举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在古代“病”和“穷”相通,这里“多病”是穷困潦倒之意,这种表达更能体现诗人内心对世态炎凉的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诗人心中满腔抱负,却至今无缘踏上仕途之路,年年岁岁时间流逝,转眼间就已经鬓发斑白,而仕途渺茫,功名未就,诗人内心是焦虑急躁的。“催”和“逼”二字充分表明了诗人当时的不甘白衣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因为内心愁苦无法排解,诗人备受煎熬,无法入眠。呆呆地看着透过松树照映到窗上的明月,迷惘中有一种“虚”感。这两句以景寄情,用迷茫空寂的景烘托了自己惆怅寂寞的心情,情景交融,余味无穷。其中的“虚”用得非常精恰,既是景虚,又是诗人内心空虚,还有对未来仕途渺茫虚无感情等等。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看似写得很明朗,其实内中充满了诗人阴郁的情绪;看似自责,其实怨天尤人。或反语或暗喻,句句曲折蕴含诗人对才不被世用的怨气和无奈。诗意含蓄深远,耐人回味。

据传,孟浩然被王维邀请到内署,恰逢唐玄宗到来,于是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气,于是将孟浩然放还老家。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王孟诗评·孟诗》)

望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洞庭:指洞庭湖。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指包含。虚,指高空。混太清:水和天连成一片。《文选·吴都赋》刘渊注:“太清,谓天也。”③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南部。古时云泽和梦泽为二泽。云泽在长江北,湖北南部,梦泽在长江南,湖南北部一带低洼水泽地区。洞庭也包括在这部分。④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⑤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里将垂钓者比作执政者,用羡鱼情暗喻诗人想要出仕的愿望。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来到长安,写这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任用。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描写的是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描写的是八月里洞庭湖水壮阔雄浑的景象。八月湖水涨得很满,与河岸几乎相平。远远望去,洞庭湖水和天空连接成了一片,水天一色,汪洋浩瀚,润泽着广袤的土地,包容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气势极为宏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话则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两处典型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洞庭湖茫茫水汽能将云梦古泽蒸腾,它的汹涌波涛能震动岳阳古城。“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展现了八百里洞庭湖广阔雄壮的气势。如此宏大壮阔的景观也体现了诗人拥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宏伟的自然景象也象征了开元清明盛世。

alt

“欲济无舟楫”,从第五句开始,诗人由写景转到自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要渡过这浩瀚的洞庭湖,可是自己又没有渡湖的船。这句话用渡湖比喻自己想要出仕,舟楫比喻引荐的人。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赏识的积极出仕的渴望和现在没人举荐的苦衷。“端居耻圣明”,诗人只能闲居在家,无所事事,这样自己就愧对了这个圣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肝胆爱国忠心。“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看钓鱼人在那里钓鱼,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了。这里诗人将《淮南子·林说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巧妙地翻用,赋予了这句话新的意义,表现了他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再次表现了诗人积极出仕的精神。“坐观”、“徒有”照应全篇,结束全诗,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诗文意境。整首诗着意写出仕,却能完美地寓情于景,表达委婉曲折,不露一点求仕痕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干谒诗,就是指向权贵官员献上诗文,以求得引荐任用。诗文表达含蓄得体,措词陈恳自然,不卑不亢,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

①辛大:即辛谔,诗人的同乡,曾隐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②山光:山上的阳光。③池月:池面上的月光。④散发:指散开头发。古人都是束发戴冠。长发散落,表明诗人安适潇洒的姿态。⑤轩:窗子。卧闲敞:躺在安静宽敞的地方。⑥恨:可惜,遗憾。知音:传说春秋时,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弹琴。⑦故人:旧友。⑧劳:苦于。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诗抒发了诗人悠闲安适的心情,同时也掺杂着苦无知音的感慨。诗人化闲逸生活情态于轻描淡写的景色中,读来自然而亲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写景,太阳依山西落,月亮倒映在池水中,好像它是从池中升起一样。“忽”和“渐”二字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觉,表现了他内心的愉快,因为夏季里的烈日终于落下,而明月渐渐升起,天气变得清凉舒适,诗人内心也分外舒畅。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披散开头发在傍晚乘凉,打开窗户,靠窗而卧,身心好不舒畅、惬意。陶渊明也曾在《与子俨等疏》中写到:“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表达的是和这首诗相同的惬意舒适之感。

接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通过嗅觉和听觉两方面继续抒写这种舒畅的感觉。清风送来了荷花清淡的香气;竹露滴落在池水中发出清脆响声。诗人周围被清雅的荷香围绕着,荷香沁人心脾,耳中听着滴露声声,清脆悦耳。这一闻一听把这首诗中如诗如画的恬美意境表现得更加真切、生动。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竹露的脆响,仿佛是天籁之音让诗人不由得想起了美妙的音乐。于是他“欲取鸣琴弹”,来抒发此时恬淡安闲的心境。据传古人弹琴,先要沐浴焚香,除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了这种状态,正想要取琴来弹。

但是,由“鸣琴”牵引出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淡淡哀伤,使平静的心情,掀起了一层涟漪。这里诗文引用了“知音”这个典故,据《吕氏春秋·本味》中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楚人钟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是过渡性的一句,诗人由美景写到自己的休闲安适,由此想到弹琴,而由弹琴无知音,而自然转到了下边对旧友的思念。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因此感念起旧友,他此时是多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弹琴吟诵,共享良宵啊。可朋友没有在身边,所以诗人自然心中惆怅,这种怀念朋友的心情一直到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一直带入梦乡,竟然在梦中见到朋友了。该诗以梦结束,意韵深远,余味无穷。

alt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没有深刻厚重的主题,只是诗人在休闲时因景生情,抒写了自己的安适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没有知音。但是他却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诗意,将笔下的景色和心情写得细腻传神,趣味盎然。整首诗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清晰明朗,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一时叹为清绝。(《唐诗别裁》)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岘(xiàn)山: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②复登临:对羊祜(hù)常登岘山而说的。登临:登山观看。③鱼梁:鱼梁州,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渡口,此地曾是汉代庞德公隐居的地方。④梦泽:古泽名,在长江南,湖南北部一带低洼水泽地区。⑤羊公碑:晋人羊祜之碑。羊祜,是晋南朝人,晋武帝时,镇守襄阳,身不披甲,和吴陆逊对抗。


alt

这是诗人在凭吊岘首山羊公碑时写成的一首诗。羊公镇守襄阳时,常常登临岘首山,一次,他对同游的人叹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诗人吊古伤今,由羊祜想到了自己的境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人开头两句就开门见山,抒发心事。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生世事或朝代更替,或家族兴亡,或人生悲欢离合,或生老病死都在历史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是古今之分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一联紧承第一联,分别承接了上联的“古”和“今”,也点出了诗人所在的地点。他的感慨情怀,都是因为登上岘首山,触景生情而引发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这两句写的是登山时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水面下落,庞德公曾经隐居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天气寒冷,辽阔梦泽水域越发让人感到深远。这两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人登高望远,水落石出,寒气上升,草木枯萎的萧瑟景色。诗人抓住了当地特有的景物,烘托了自己伤感的心情。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历经漫长时间仍然立在那里为世人瞻仰,羊公为国效力,替百姓主持公道,所以流传千古,流芳万世。诗人读完羊公的业绩后,不由得想到自己目前还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想要报效国家、成就伟大功业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和羊祜相比,自己可能默默无闻,了此一生,心中难免伤感,不由得泪沾衣襟。“羊公碑尚在”中的“尚”字,十分有力,其中包含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在浅显平淡中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开篇阐发一个哲理,奠定了深厚的基调,之后诗人用景物烘托内心深厚的情感,表达形象,诗文很有厚重感。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

①歌:诗体名,《文体明辨》中有:“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②昼已昏:天色已经黄昏。③渔梁:地名。《水经注·沔水》中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④鹿门:山名,即鹿门山。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⑤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著名隐士,隐居在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曾请他做官,他拒绝后携家人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⑥岩扉:岩洞的门。⑦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指诗人自己。


孟浩然家叫“南园”,又叫“涧南园”,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岘山附近。诗中提到的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距离孟浩然家很近。因为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因而鹿门山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度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去长安谋取功名,没有成功,游历吴越数年后返家,在鹿门山建别业,题为“夜归鹿门”,表示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过隐居生活。这首诗就作于此时期,表达了诗人隐逸情怀。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头两句写孟浩然傍晚渡江去鹿门途中的见闻,他听到山寺响起了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头有许多人在那里争着渡船回家。这里山寺的幽静和渡口的喧闹形成了鲜明对比,两相照应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字里行间中透露着诗人仿佛置这些景物之外,超脱尘俗,在船上抬首远眺,凝望远方沉思的清逸之气。周围或幽静或喧闹,而诗人内心始终是一片平静。

alt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说的是争渡回家的人们,都赶向家的方向,而诗人自己也乘船回到鹿门。通过世人、诗人不同归途和不同心境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归隐的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人渡江来到了鹿门山,此时,月亮升起,照着烟雾朦胧的树林,格外幽静和优美,不知不觉中诗人就来到了居住的地方,他想到曾经庞德公就是隐居在里的。诗人对幽静微妙的山景和自己陶醉其中感受的细腻描写,都充分体现了他隐居生活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写的是庞德公栖息处的环境状况,石门、松径,一片幽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士自己独自生活,只有山林陪伴。这里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暗指诗人自己。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诗人自己找到了隐居的情趣,隐而无闷。

这首七言古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轻描淡写几笔,将沿途自己的见闻写得饶有志趣、清幽淡雅。表面上写诗人回归鹿门山,实际也是写诗人自己从尘世回归,隐居山林,超脱凡俗,抒发了诗人隐逸山林的情怀。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自然平淡中表现的是诗人高洁脱俗的形象,深入浅出,准确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别有一番意境。

后人点评

明人徐献忠: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①“木落”二句:出自汉武帝《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②襄水曲:又称襄河,是汉水在襄阳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所以称“襄水曲”。③遥隔:指的是相隔遥远。此时诗人远在吴越之地,所以有此说。楚:诗人家乡襄阳古时属楚国。④“迷津”句:《论语·微子》中记,孔子命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津,却被这两个人讥讽为看若知津,实则迷津者的故事。这里诗人感慨自己彷徨失意,就像迷津一样。津,渡口。⑤平海:指江水平阔似海。唐诗中常称江为海。


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的途中写作的。该诗抒发了诗人凄楚的境遇和烦闷的心情。当时正是秋季,天气非常寒冷。诗人睹物生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的感伤。再加上当时诗人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写景。诗人抓住“木落”、“雁”这些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木叶凋零、北雁南飞这些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这些是诗人看到的秋季寒景,接着诗人从自身感受上再写深秋的寒冷。北风呼啸,吹得江面上异常寒冷。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心中悲哀,尤其是离家的游子定然产生这样的感伤,更何况诗人不仅仅是一个离开故土的游子,同时还是内心愁苦、孤寂潦倒的诗人,更容易产生愁绪。首联用“兴”的手法,先言秋景的萧瑟,然后在下文引起自己的咏叹。

诗人面对眼前秋景,不免产生了思乡之情。“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诗人在这句里抒发了这种情怀,他写到自己的家乡在襄水曲,从江上遥望,远隔在楚天长云那另一端。“遥隔”两字,既表明距离家乡非常遥远,也表明了诗人和家乡两地隔绝,无法回去。一个“隔”字,含蓄地表明了诗人的乡愁,虽然隔去了和家乡的联系,却让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愁,绵延不断。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这两句着重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家乡,家乡可望难即,所以他只能垂下思乡的泪水,但是泪水已经流尽,诗人就只剩下呆呆地眼望天际那头的家乡了。乡愁之情表达得一览无余,将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迷津欲有问”,《论语·微子》中孔子迷失方向所以问人前途,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现在前途迷茫,不知方向。诗人本来隐居山中,现在到处奔走求取功名,内心矛盾无法排解,所以最后他以“平海夕漫漫”为结,滔滔江水在苍茫的天地间漫漫无边,何处是岸呢?烘托了诗人迷茫的心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文朴素自然,感情真挚,以情对景,以景作结,结合自然,最后诗人将读者带入茫茫江海的意境中,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后人点评

清人王士禛:唐诗佳句,多本六朝,昔人拈出甚多。略摘一二为昔人所未及者,如孟襄阳“木落雁南渡,北风江山寒”,本鲍明远“木落渡江寒,雁还风送秋”。(《带经常诗话》卷十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