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小说市场瞬息万变,童书作家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了解你的读者,对童书创作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本章中,你除了能了解新兴童书市场中产生的变化与机遇外,还将了解到这些非常重要的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年龄层,以及他们的阅读期待。
写作并非发生在真空中,它生长于现实土壤。最睿智务实、抱负远大的作者,不单单需要掌握写作技法,还必须对目标市场有认真而严肃的认识。
作为一名图书经纪人,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我可以同时涉足于写作的创意方面和童书出版的商业层面。每天,我都会读到大批业余水准的稿件、大量已出版的作品,并且频繁接触童书市场的出版审核者、畅销风潮的创造者。我很高兴能为作者朋友带来从中拾取到的些许落穗。
本章是对童书市场的概览,是通往童书市场的重要捷径。在努力寻求书稿出版的过程中,你不再踽踽独行,不再孤独地在高高的阁楼中闭门造车。现在,你是充满活力、瞬息万变的童书产业的一部分。
尽管你不能简单地模仿市场上的畅销书目,一味跟风,但你的确需要了解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书。你还需要明白,出版商、书商、图书馆非常在意图书的上架类别,这种情况在儿童读物中尤为明显。本章的目的在于,清晰划分如今“儿童读物”与“青少年读物”的界限,将儿童文学创作者们带入读者的思维世界中。随着我们更为深入地探究创作技法和主题,这些概念将通过全书而加强。
既然我们所探讨的是有关市场问题,那么,请牢记:最可能大放异彩、一鸣惊人的方法是:为读者抛下新鲜的诱饵,发出独特的声音,创造出鲜活的故事。故事整体创意的陈腐老套和具体创作技法的俗套一样致命(比如,又是一个吸血鬼故事中痛苦的三角恋)。对市场了解越全面透彻,你的创意和想法将越新颖独特、前途无限。所以,让我们一起掀起童书市场的面纱吧。
童书读者面面观
让我们来界定一下儿童读物的读者群,年龄和类型。为了对照之宜,我们认为50%的成年人每年的读书量仅为五本书,或者更少;15%阅读量为零。根据2011年哈里斯交互式民意调查(Harris Interactive Poll)(这项调查同时也跟踪了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对数字出版感兴趣的读者值得对此做进一步查实),大多数成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是:
·仅当他们童年时期养成了阅读习惯,或者出于某种特定原因而必须去阅读时(如工作需要,或者学校作业,等等),他们才去阅读。
·每次读十页,在接送孩子、跑个腿、上下班的间隙阅读。
·长日工作后,床头阅读,起催眠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如饥似渴,不眠不休。孩子们会在一个晚上狼吞虎咽下一整本书。他们是打着手电筒,钻进被窝,也要一口气读完的那一类读者。
·群体阅读,口口相传。他们会把一本书传阅给周围所有的朋友。这对于市场来说,是股强大的力量,正如安德烈亚·布朗团队所发现的,杰伊·艾夏(Jay Asher)所著的《汉娜的遗言》(Thirteen Reasons Why)发行整整一年,才登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榜,所依靠的便是一点一滴积累起的良好口碑,以及它的铁杆追随者。
·社会交往,不逊同伴。对于孩子来说,有着不逊于同伴的想象力非常重要。孩子们想要和其他伙伴们一样,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所以,他们会凑在一起读故事,讨论书中的人物和内容。
·珍藏故事,建立联系。孩子们读故事,是为了寻求与书中人物的伙伴关系与情感联系。他们渴望与书中人物建立起长久的情感纽带,随时在故事中穿梭(系列故事可以使这种关系更为强烈)。
如果这还没有体现出为孩子们写故事是多么激动而精彩,那么我还想赞一赞儿童读物纯粹而全然的潜在价值:
·童书把孩子们培养成终身读者,在很早的时候便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享受阅读之乐的种子。
·童书与孩子们长久相伴(我们往往对童年故事有着美好愉快的回忆)。
·帮助孩子与书中人物建立联系,引起共鸣(指导孩子走出成长的烦恼,安然度过汹涌动荡的青春期)。
·童书启发孩子们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更为心地善良、坚强勇敢,更为乐观自信、憨直可爱,更富于艺术感与创造力。
其实简单说来,童书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不过,在我们深入探究童书现状之前,需要查看一些历史背景。
童书市场回顾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商业儿童读物,是美国出版界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大创新,主要归功于哈珀&罗(Harper&Row),也就是现在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 Collins)的编辑厄休拉·诺德斯特隆(Ursula Nordstrom)。诺德斯特隆慧眼识珠,出版了现在被人们称为童书经典的《精灵鼠小弟》(Stuart Little)、《逃家小兔》(The Runaway Bunny))、《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晚安,月亮》(Goodnight Moon)、《人行道的尽头》(Where the Sidewalk Ends)、《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哈罗德和他的紫色蜡笔》(Ho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等众多作品。
当想到她的编辑工作还有她的小读者们,诺德斯特隆喜欢说的是:出版“给坏孩子看的好书”。她这样说并不是对读者有所怠慢或心存轻蔑,事实恰恰相反。
在那个时代,很多儿童读物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说教姿态,目的是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可,而并非带给小读者们共鸣。诺德斯特隆看到的是浩如烟海的道德故事——这些故事太过心惊胆战,惧怕忠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的翻版可能会引起争议)。因此,她着手改变这一现状。她坚信,相较于成人对他们的认可,儿童有着比成年人认为的更宽广的想象力,以及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洞察与理解。
诺德斯特隆曾经这样写道(这个理念也将成为贯穿本书的试金石):
书写现实世界的作者,必须深入挖掘,讲出真实。
现今,大多数成功的童书作者都清楚:儿童或青少年与成人的唯一区别是前者缺乏生活经历,但这不是我们应该责备孩子们的理由。青春期是一个情境的问题,当孩子还不太真的懂得成人的世界时,却做起了成人的样子。写写这样的经历,这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因。
诺德斯特隆专注于为年轻的读者打造好作品,从连环画到一些儿童小说。而青少年读物市场,如今才出现,并不是她当时能够预测到的。在20世纪60、70及80年代,甚至90年代,书店的青少年区域仍旧是一个与众不同、非同凡响的地方。这里,有一些既受大众欢迎而又直言坦率的故事,例如,《去问爱丽丝》(Go Ask Alice),以及朱迪·布鲁姆(Judy Blume)的作品。但是,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脑海中的儿童读物,还是大众市场中的连载故事,诸如《甜蜜高谷》(Sweet Valley High)、《保姆俱乐部》(The Baby-sitters Club),或者克里斯托弗·派克(Christopher Pike)那些粗制滥造的恐怖小说。这些都未能历经时间的淘沥。
童书市场现状
然后,来了一个前额上有一条闪电状疤痕的魔法师:他就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那个活下来的男孩”。在J.K.罗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998年上架并崭露头角前,儿童读物一直是学校和图书馆的宠儿,而非图书市场上的一支劲旅(一般意义上的零售业)。哈利·波特系列向世界以及出版业大亨展示了:童书也可以成为重磅炸弹,大规模占领市场,跨越原有读者群(阅读童书不再只是儿童的“特权”!),并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根据图书市场咨询公司Codex Group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47%年龄在18~24岁的读者阅读青少年读物,大约25%的年龄在25~44岁的读者也在关注和探索这一市场。
儿童类型凭借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迅速占领好莱坞高地。在童书市场荷枪实弹,为迎接另一轮冲击波做准备的时候,碰巧爱德华·卡伦(Edward Cullen)来袭。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 Meyer)的《暮光之城》(Twilight)是可以和哈利·波特系列相比肩的青少年架上图书,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超自然恋爱创作风潮,时至今日,仍然暗潮涌动。反乌托邦小说也因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的大热而生机勃勃。
大片思维与童书创作
这种现象影响诸多。首先,在当今儿童和青少年两大图书市场上,最热销的类别都是奇幻文学系列小说。童书登上新闻媒体,走进戏院剧场,为书店曾暗淡荒芜的角落,重焕光彩,引得家长和孩子们流连驻足。利益均沾,不管是首次上架出版的新书,还是销量不佳的老书(先前已经出版,但可能销量未达到预期的书目),其中的优秀书目都借着童书市场的东风,遥遥直上,有所斩获。
由此,引出我在全书中将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大片思维在好莱坞盛行,之后又漫际于成人小说、非虚构文学,最后终于蔓延到童书出版。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童书具有市场价值,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包括经纪人、编辑、我们楼上看到新的出版合同欢欣雀跃的财务人员)都期待着作者们具有这种大片思维,使其图书向畅销书榜进军。
作者朋友们务必要留意这种发展变化。
并且,也没有迹象显示,这种上升的势头正在渐行渐弱。童书会继续依靠学校与图书馆这样的内置式市场,继续平稳发展。而且,儿童是童书市场中唯一被要求阅读这些书籍的读者群体。最后,童书的受众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每年,大量新生代小读者涌入书店,挑选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目类别。并且,如果你足够幸运,能够出版系列作品,那么其中每一部连载的上市,都会伴随着日益攀升的广泛读者群。
诚然,童书出版市场并不能确保人人皆胜券在握、万无一失。读者和出版商期待风靡全球的作品问世,创意无限、冲上云霄的高概念,以及易于改编、搬上荧幕,后劲强劲、长线发展的系列产品。这些已然决定了你能否进入市场、形成自己的故事创意想法,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就这些去探索和发现。并不是每部小说都能如《饥饿游戏》一样,但是,毋庸置疑,具有一定商业倾斜度的小说,在今天的图书市场更被人们所期许。
系列作品的风行
尽管系列作品销量甚佳,在殷殷期待的作者眼中,这保证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出版机会。但无论如何,这并不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多数作品只有在原作畅销的情况下,才会促成续集的出版。当出版商找到作者,希望形成品牌效应,出版续集,那么作者们身居要位,掌握着销售数据和读者需求。在当今的出版气候下,一个作家在初涉文坛时,便为首部作品定位为三部曲,可能不会激起出版社的太大热情,因为他们希望边走边看,根据市场反响,做出下一步选择。出版首部作品,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一项投入很大的工作,因为作者初露头角,充满未知。他们的作品只能听任沉浮,不知成败(更可能是数据上的显示)。出版系列作品,更是一项巨大的投资,蕴含着风险。
我力劝所有文坛新手,考虑将其处女作独立成书,不要从一开始便要求出版社签下系列作品的合同。这要根据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初次登场,华丽绽放,一个备受青睐的好故事,这才是你需要交予出版社的。另外,我想说,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在出版首部小说时,千万别提出这样的疑问:把我的故事出版成一个包括17集的连载小说怎么样(或者诸如此类不切实际、狮子大开口的蠢话),有些作者就是这么做的。
童书市场中的变化与机遇
现今,另一个影响童书市场中的大事件便是:数字化出版。从平板电脑上的数字绘本,到青少年已经收到作为圣诞礼物的Kindle,今天的读者正在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屏幕上阅读数字图书。世界变化太迅速。事实上,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依赖于另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科技的风潮或者又已转向。
因为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创作技法,所以我不会在此详述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或者对纸质出版的未来做一预测。作为一名经纪人,我只想简单地说:这种改变会带来图书版权、版税及第三方物流方面的变化。无论你的作品是独立出版,或在纸质出版的同时发行数字版本。数字革命意味着作者与读者交互作用的新机遇。由于价格的下调及其他准入壁垒的放松,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使用电子书阅读器。据图书经纪人同事的传闻轶证,2011年畅销榜单中,青少年图书的数字版本销量是2010年的两倍。2011年4月,亚马逊网站称:有史以来,在其网站上的销售的数字图书量,首次超过纸质图书。
数字出版物生产成本较小,在网络书店中容易搜索,购买轻松。而且,一旦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作者,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其作品的整个目录。数字出版物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加大,但人们并不认为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相互排斥,我即是其中之一。尽管当前的出版业一片混乱,但是,在这个竞技场中,绝不是非此即彼,力争高下的。作家们应当看到出版媒介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
定位目标读者
在你坐下来准备进行童书创作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的目标读者处于哪个年龄段,儿童还是青少年?在本节中你将了解到,两种类别的不同除了涉及不同的故事内容、基调、文稿长度及其他很多方面,还与读者及作品人物的年龄层相关。为了上架,你需要对儿童和青少年读物的区别一清二楚。
类型与读者
“儿童”和“青少年”并不是类型划分,尽管人们一直拿他们当童书类型划分的依据。他们是读者的类别。类型是指奇幻类、科幻类(SF)、超自然类、悬疑类、爱情类小说,等等。在为小说定位时,不要说你正在写的是“青少年类型的小说”。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更好的表达是,例如:我正在创作一部“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都市奇幻小说”,或者“写给儿童读者的成长小说”。因为童书创作规矩众多,因此,如能正确使用术语,你会看起来显得头脑清楚。
在出版界,特别是童书市场,我们喜欢分类。你十分有必要了解这些类别,并在尝试创新之前,遵守一定之规。这么做,并非要束缚你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为有志出版的作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希望其能尽最大努力,获得成功。
桀骜不驯、乡野村夫般的作家破坏规矩。艺术家在形式之下,游刃有余。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
有时,作者们对如何确定目标读者感到困惑不解。一名不成熟的写手可能疑惑她写的可是儿童读物,但结果却从经纪人或者编辑那里发现,她实际上写的是一部青少年作品,反之亦然。有时候,这种错误不可避免,而且也是学习过程中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无论如何解决读者定位,要知道这个问题都不可回避。书店中分别有儿童读物专区和青少年读物专区,他们不会单单为了某一作品,磨刀霍霍,另辟蹊径,开辟出一个特别的儿童与青少年读物混合区。以上这些指导原则将帮助你做出明智选择,为故事定位目标读者。
儿童图书市场
儿童读者(青春期前)通常在8~12岁,其中,较小的为8~10岁,年龄稍大的10~12岁。还有些儿童读者已经14岁了,因此,存在一些关于儿童读物“中间层”的讨论。这类图书是从儿童读物到青少年读物的过渡,对此我没有倾注太多思考。因为,不论创作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物,作者都更容易定位,而不是在二者交界的迷雾森林中乱打乱撞。将儿童读物的主人公老老实实设定在13岁及以下,因为这些次范畴(诸如“儿童期的小尾巴”“中间年龄段”“青春期早期”)属灰色地带,大多数出版商不愿触及。
同时,要记住:读者向来阅读比他们自身年龄成熟的故事,特别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故事的主人公12岁,那么读者将会在10岁上下。孩子们喜欢读那些比他们涉世稍深的故事,并与这些年长一些的人物建立情感纽带,因为故事人物看起来比他们的同龄人更为成熟老练、见多识广。即使书中人物可能已经十二三岁,但要确保仍然适合于9岁或者10岁的孩子阅读。
年龄差距
我经常看到作品中这样进行人物设定,比方说,两个主人公为兄弟姐妹,一个7岁,一个15岁,两人年龄间有很大差距。
与7岁孩子年龄大致相当的读者,会被其所吸引,但当叙述视角跟随年龄稍长的主人公时,对于7岁的小读者理解起来便有难度了。同样,十三四岁的读者更关心故事里的大孩子,而对里边的小朋友就没那么有耐心了。所以如果故事需要多个主人公,不论他们之间是朋友还是兄弟姐妹关系,尽量使他们之间年龄相当。
平均来说,儿童小说的长度大概为3.5万字。很多初级作家并不能很好把握,尤其是当他们创作的是奇幻故事或者科幻小说,并且拿《哈利·波特》当范本。很多“第一次”的书稿,甚至接近6万字或者8万字。
我主张童书篇幅不宜过长的原因,并非因为我在书稿的苦海里挣扎,想偷个懒,解脱下,而是一些小读者仍然在树立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信心的阶段。他们可能才刚刚开始阅读儿童读物,才放下连环画册,或者他们还不能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独立阅读一本书。
此外,很多这个年龄段的男孩,要么倾向于代入式体验,要么根本不心甘情愿捧本书来读;前者会把目光投向成人图书,后者则完全把读书这回事搁在脑后。篇幅较短的儿童读物可能会赢取到更为广泛的读者。
譬如,布莱恩·塞尔兹尼克(Brian Selznick)的《造梦的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是一部插图繁多的儿童小说,其中插图几乎占了全书近半的篇幅,但文字部分只有1.6万字。书中硕大的字体和大批量的插图,使这本书足足有544页。而且,看上去比实际页数还要多,还要吓人。我曾经看到孩子们在完全凭借自己读完这样一部“大部头”后,满心骄傲;但同时也对这挡在故事门前的庞然大物心生畏惧,不敢推门而入,领略故事的精彩纷呈。
此外,故事字数越多,在印刷、运输、仓储方面的成本就越高,在书架上占据的空间也越大。在你充满创造力的作品面前,这些都是凡尘俗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它们并非无关紧要。在出版商考虑是否投资你时,他们会把这些因素计算在最终效益中。[每个收购都包括损益(P&L)分析,在用电子表格作该项分析时,作品页数的多少影响着所有统计项的计算结果。]
儿童读物书稿最少约1.5万字,如若再短小些,便是连环画册了,尽管这个市场还远不够稳健强劲。你的故事越是短小精悍(再次重复,3.5万字只是平均字数),越能吸引那些心里一百个不乐意的小读者——特别是男孩子,而且书店里货架空间也有限。我认为,儿童读物的字数最多不能超过6万字,这是极限,而且是为奇幻和科幻故事留出备用的,因为这些类型往往需要背景介绍,这会占用一定篇幅。
儿童图书的类型
谈到类型,奇幻及冒险类故事霸占着儿童读物的市场。假使你留意一下畅销书单,会发现书单很大程度上被以下几种类型占据:
·魔法奇幻及主流奇幻类:克里斯托弗·鲍里尼(ChristopherPaolini)的“伊拉龙”(Eragon)系列
·探险类:欧因·科弗(Eoin Colfer)的“阿特米斯奇幻历险”(Artemis Fowl)系列
·超自然、超能力或者神话传说类:雷克·莱尔顿(Rick Riordan)所有的作品
·神秘推理类:布鲁·巴利埃特(Blue Balliett)的《谁偷了维梅尔》(Chasing Vermeer),以及《莱特屋谜案》(The Wright 3)
·轻松幽默类:杰夫·金尼(Jeff Kinney)的“小屁孩日记”(Wimpy Kid)系列或者汤姆·安格尔伯格(Tom Angleberger)的“尤达大师”((Origami Yoda)系列
儿童读物确实也具有文学性,并且往往风格清新愉快,语气亲切温柔。它更重视亲情、友谊,以及人物的改变与成长。尽管每个人都想成为下一个雷克·莱尔顿,但是,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不掺杂超自然或者奇幻元素,仍旧有可能创作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儿童小说。
文学性
要我来界定“文学性”这个术语,有些难度,不过,我可以分析一下出版界是如何为其所用的。在“商业性”(以情节为推动力、高概念,事件紧凑,有着畅销潜力,将在后边的几章中做更多讨论)与“文学性”(以人物为推动力,通常以亲情、友情为导向,伴随成长主题,文笔优美动人,但畅销潜质并不明显)
之间,有一条显而易见的鸿沟。理想情况下,应达到二者的平衡。鉴于这里讨论的是市场与类型,当我称一本书具有“文学性”时,指的是写作质量极佳,较少明显引人购买的诱饵(比方说,里边没有吸血鬼的爱情故事,或者反乌托邦的惊悚故事)。
具有文学性的儿童读物,往往聚焦于主要人物及其日常生活,通常情节高于生活,但并不具传奇色彩。此类型故事的问题是,没有太过明显吸引读者购买的手段,很多编辑称之为“不动声色”。通常是那些获得文学大奖的图书,诸如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 and Honor Books)[即使丽贝卡·斯特德(Rebecca Stead)的《穿越时空找到我》(When You Reach Me),也有时间旅行在里面]。但是,因为有获奖可能性而创作,是一场赌博,并不会打动出版商,因为某个文学奖项并不总能够提高销售量。
作者、编者语录:大声呼吁,提高儿童读物质量
我认为青少年系列作品的风靡,诸如《暮光之城》和《饥饿游戏》,对青少年作品已经造成了市场偏差——或者至少人们的市场概念出现了偏差。结果是,最近我越来越少看到儿童作品投稿,好的就太少了。我爱青少年作品,不过如果孩子们要继续保持阅读,我们也需要优秀的儿童作品。因此,请创作儿童作品,下一波的儿童作家们!
——黛安娜·兰多尔夫(Diane Landolf),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编辑
儿童读物种类繁多,要满足不同读者类型的需求。女孩子们的故事书,从云淡风轻、温柔可亲的文学类,到幽默风趣、节奏明快的畅销类[诸如乔·惠特莫尔(Jo Whittemore)的《头版对峙》(Front Page Face-Off),以及余玉婵(Lisa Yee)的《天才女孩儿》(Millicent Min,Girl Genius)],再到心痛欲碎、惆怅不已的感伤故事[苏珊娜·拉弗勒(Suzanne La-Fleur)的《爱无止境》(Love,Aubrey)和凯特·迪卡米罗(Kate DiCamillo)的《都是戴茜惹的祸》(Because of Winn Dixie)],不一而足。
读者中既有男孩,也有女孩,所以若能创造能同时吸引二者的人物角色,将大有市场。不论是儿童读物还是青少年读物,读者向来以女孩居多,不过你可以在儿童读物中,为吸引男孩注意力而创造更大的空间。
如若你在多样化人物性别,不妨考虑添加不同文化及种族背景的人物。编辑书商、老师父母、图书馆员,还有孩子们,总是嚷嚷着,希望看到展示世界各地,各种风情逸事的作品。这方面的作品还不够多,大家对这样的抱怨并不陌生。
读者也欣然接受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倘若故事以一流的水准娓娓道来,且读者可以和动物角色建立起情感纽带,就像人类间的情感相系。凯西·阿贝特(Kathi Appelt)的《木屋下的守护者》(The Underneath),埃琳·亨特(Erin Hunter)的“勇士”系列(The Warrior Series),便是很好的范例。
在时间段方面,历史小说(无论你相信与否,背景设置在19世纪80年代,或者更早)在儿童读物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学校和图书馆有很好的市场。但是,这里还是要提出警示,即历史背景确确实实是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必须为故事事件制造出某种或汹涌澎湃,或危机四伏的潜在影响。比方说,故事的背景是革命战争,这只是个事实,其本身并不是看点也无法制造看点。故事情节必须与你所选定的历史时期高度相关。
另外,我强烈建议你不要仅仅因为你还记得自己的童年,并对这一时期很熟悉,便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同一时间段(在其上下10年间)。这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即使你确实是在遵守“写你所知”这句古话。太多这类书稿堆在我的办公桌上,作者简单地把故事时间设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点儿也体现不出现今孩子们生活世界的纷繁复杂。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到作者沉湎于过往,怀旧气息浓郁。并且,故事情节不足以表明该历史背景的必要性,且还有脱离当今读者的可能。
以当代或者未来作为背景,是儿童读物的最佳之选,最符合市场需求。除非你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否则避免溯流而上,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历史上的某一点。
青少年图书市场
青少年图书市场中,12~14岁这个年龄段,通常被称作青少年早期。14~16岁,有时甚至是16岁以上的孩子,会阅读更为尖锐犀利的青少年读物。出版商以此来为青少年划分阅读阶段,也反映出在内容层级及读者成熟度方面,青少年市场更丰富而多元。读者大概在十三四岁时,便开始转向青少年图书市场,但是也有很多18岁左右的孩子甚至他们的母亲也正蜂拥至这个市场,争相阅读。
青少年图书最低字数不能少于4.5万字,我建议最好控制在9万字以内。任何超过10万字的青少年读物销路维艰,除非你创作的是大部头的奇幻或者科幻小说。和我在儿童读物部分讨论的原因一致,在现今的图书市场,体型庞大的首发图书,可能无法点燃出版商的投资热情。尽管有些偏好长篇大论的作者,会拿诸如《暮光之城》这样的畅销读物来和我论战,质疑最低字数。
要知道,你要是斯蒂芬妮·梅尔,尽可洋洋洒洒、精雕细琢,鸿篇巨制800页。现在,作为一个初涉童书创作的作者,精简为妥。请对臃肿的初稿做一修剪,相信我,我还没有发现哪个新人从中一无所获。
从创作技艺的角度来说,我如此注重精简字数是因为:对于一份流畅优雅的稿件,恰到好处地做一些补充,总要易过删减繁杂冗余的长篇大论。短小紧凑的书稿往往向我展示出作家处理稿件的综合能力。而自我沉醉、冗长烦絮的稿件,通常树起一面危险信号旗,显示出作者要么是入门级选手,要么在涉及修改稿件时尤为造作。我更愿意同前者合作,而且我清楚很多编辑也会这么做。
青少年图书的类型
就类型和内容而言,青少年图书可谓纷繁复杂。有的出版商出版轻口味或者文学性强的青少年图书,很少涉及尖锐问题;也有出版社推出充满性、毒品、摇滚的书目,涉及大量领域、充斥大量超自然生物,人物及其处境如同成人图书中展示出的那般大胆奔放、错综复杂。譬如,查阅一下妮娜·马尔金(Nina Malkin)的《晕眩》(Swoon),故事围绕一个充气娃娃来到一个小镇上所引起的麻烦,读完令人双颊滚烫。
限制级内容
在童书市场中,“限制级内容”被定义为任何尖锐、涉及青春期问题的内容:污言秽语、性、毒品、酒精、黑帮,等等。限制级内容的层级千差万别,不同出版商的接受度也不尽相同。相较于儿童读物,人们更容易接受青少年读物中出现限制级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各方对读物内容的审查:忧心忡忡的图书管理人员、学校老师、书商、家长,他们牢牢掌控着孩子们的阅读权限。包含限制级内容的童书,常常会遭到质疑,相较“干净”的图书,会遭遇更多障碍。如果你想查看例证,苏珊·佩特伦(Susan Patron)的获得纽伯瑞奖的儿童读物《乐琦的神奇力量》(The Higher Power of Lucky)中,第一页使用了“阴囊”(scrotum)这个词,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愤怒。而在青少年读物中,则无此限制。
不过,在你开始描写些乌七八糟、血腥暴力的内容前,记住这一点很重要:青少年读物并不一定全是尖锐敏感、躁动不安的青春期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雄心勃勃的作家都掉入了这个巨大的陷阱之中。他们尝试着用一种恶声恶气的口吻叙述,硬生生地塞进超自然元素,并把人物置于危难的情境中——完全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些才是现在热卖的。但是,他们所制造的这一切扭捏做作、生搬硬套。如果你并没有一个发自内心想表达的阴暗故事,请不要刻意制造出一个,就这么简单。
青少年们有灵敏度极高、与生俱来的“胡扯测量仪”。所以,真诚与真实性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图书市场来说。如果你的作品里有油嘴滑舌、无关紧要的内容,青少年读者会毫不犹豫地严正声明,把你划入装腔作势的那一派。
不可否认,近年来,吸血鬼小说和世界末日类故事统治着青少年图书市场。在下一章“青少年思维模式”中,我将讨论这一现象。如果你想避免畅销类型的窠臼,创作根植于现实世界的故事也空间依旧,比如有关学校生活、朋友老师、青春爱情、家庭温情的青少年故事。实际上,一些编辑和经纪人强烈呼吁内容翔实、极见功底的现当代青少年故事。在这里,只有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他们不具任何魔力;没有仙女从天而降,也看不到哪只怪物从地底下冒出来。他们(以及读者)渴望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同样令人心醉神迷,具有撼人心魄的魅力。
就类型而言,相较于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将男孩设定为目标读者的可能性锐减。想一想,你们当地的独立书店,书架边到处是嘟嘟嘴的小姑娘、圆滚滚的小胖墩,以及对对小恋人。十几岁的男孩自尊心强烈,很少敢冒险到此寻找下一个阅读目标。在对儿童读物市场的讨论中,也许你还记得,似乎很多男孩要么在进入高中后将童书置之脑后,目光很快转向成人图书;要么完全停止阅读。所以,如果你的故事以男孩为目标读者,或者以男孩作为主人公,那么风险很大。这些男主人公通常制造出浪漫的牵引力,吸引女孩心驰神往。约翰·格林(John Green)的作品便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展示出了此类型人物。并不是说以男孩为主人公的青少年读物就一定销量惨淡,但是,在这个阅读群体中,性别分水岭显而易见。
概括来说,比起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展示的冲突往往更为严峻,更加耗人心力,并且,在一种更为“痛并快乐着”的调调中化解开来。在青少年读物中,皆大欢喜的结局较少出现,因为读者开始意识到,与此相比,生活要复杂烦扰得多,任何事都没有全然的好与坏。正是在这种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黯然阴郁中,读者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切动人。无论何种类型,作者都不可浮于表面,而需努力挖掘这些表层之下的写实主题。
做读者的知心人
对于童书作者来说,了解市场很重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历史与未来;而知悉读者的想法,并创作出与其相联系,能引发共鸣的作品,也同样至关重要。在接下来的一章中,我们将进入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模式,游走一番。这一章很简短,建议反复阅读。童书作者应当努力将自己置于读者的经历中,设身处地,感其所感、想其所想。作为一名童书作者,这是你能够养成的极佳习惯之一。
- 此书为2007年《纽约时报》青年小说畅销小说。
- 一个15岁少女的吸毒日记。
- 《暮光之城》里的吸血鬼男主人公。
- 本书中儿童读者(Middle Grade,简称MG)为8~12岁读者;青少年读者(Young Adult,简称YA)为12岁以上读者,一般到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