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亲密

上街 作者:夏佑至 著


亲密

社会心理学有一套度量亲密程度的工具,核心概念是身体距离。简单地说,两个人靠得越近,关系越亲密。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问,觉得很神奇,因为它能解释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细节。我默默用新学到的理论评估了自己和女同学的关系,感到非常迷惑。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应该是恋人,事实却不是这样。

测量亲密程度的理论精确到厘米,并且有实验心理学提供支撑,听上去好像很科学。但科学并不能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等我发现这一点,对这门科学就产生了抵触情绪。

如果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他们便会把没有经过真正思考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还自以为在传授经过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普遍缺乏怀疑精神,也不愿意学生站出来挑战自己,维持虚幻的权威感的方式是廉价的。就其终极形式而言也不过是考试。我做了太多的名词解释,结果把这些名词忘得精光。身体距离是仅剩的几个我还记得的专业名词之一,原因很简单:这个词非常微妙。

语言能够刺激想象,这一点和照片类似。照片上两个女孩紧紧靠在一起,让我想起自己有过的类似经验。紧密的身体接触导致热量交换。舒婷的诗说: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是浪漫的说法。痛哭一晚,心脏承受不了。但肩膀一旦体验过眼泪的温度,那种感觉很难忘记。不那么亲密的人,因为偶然的原因,身体紧靠在一起,短暂的热量交换也会唤起一些温柔的回忆。我曾在长途客车上酣然入睡,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靠在邻座的肩膀上。她并没有叫醒我。反之亦然。

这类临时的亲密关系不被社会心理学理论计算在内,因为这类理论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个假设上。理性意味着我们时刻会对预期进行管理和投资。但这和实际情况不符。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反例。有一种病,患者极度期待拥抱别人,或者是被别人拥抱,中国人称之为花痴。如果福柯知道这种疾病的存在,他会问,区别正常人和病人的标准是什么?从何而来?我们渴望教科书式的亲密关系,也渴望定义之外的亲密关系,但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片刻温存,也不是容易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病学更接近真相:如果亲密关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我们就无暇谈论它。当我们谈论亲密关系,即使是以学术的方式,唯一的原因只是我们缺少它。

但在大学课堂上,假设往往是不能讨论的,因为反例无法穷尽;质疑将动摇知识的基础,令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乏味。而且,语言能创造现实,这一点为照片所不及。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是语言创造的现实。按照社会科学的一般逻辑,社会行为可以而且应该被度量。学者们就像度量衡管理所的公务员一样,描述并管理理想型的社会行为,并为他们设定的标准提供学术化的解释。这样一来,社会科学就创造了新的现实。通过建构身体距离这样的术语,成功地为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想象设置了界限。相比之下,还是精神分析学说更亲切一些。如果对这门学问的了解不是限于“俄狄浦斯情结”之类的术语,就会知道,精神分析就像是写小说,关键不是它提出的解释框架,而是要有个好故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