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巅峰回眸

巅峰对话 作者:何慧娴,李仁臣 著


巅峰回眸

引子

远征的儿子胜利归来啦!

母亲在盼望他,故乡——苏州在欢迎他。

献花的少年,欢腾的锣鼓,成挂的鞭炮……早就准备就绪。故乡,热情的故乡,按照我们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仪式,等待英雄凯旋,迎接游子荣归。

袁伟民,母亲为你骄傲,苏州为你自豪!

但是,准备好了的这一切,又全取消了。

“不要献花,不要组织欢迎,不要惊动领导和乡亲,我是来看母亲的,我是来看乡亲的……”这是儿子的请求,这是袁伟民的心愿。

他回来了,像许多在外地工作的苏州人回乡省亲那样,自己提着行李,走下了从南京开来的311次列车。曾经是他的队员、现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的孙晋芳陪着他,苏州市体委负责人陪着他。

在短暂的旅途中相识的旅客,拥到车门送他,港澳同胞在车窗口探着身子,晃动着一张张港币,在向他告别,港币上有他刚刚签下的名字。

一路归来,多少人要求合影,多少人请求签名,本子、书籍、报刊、纸张、港币……仓促间,人们把手边能拿出来的东西纷纷递上来,只求他的三个字,留作邂逅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珍贵纪念物。

啊,热情的乡亲争先恐后地围上来,从站台开始,自发地组成夹道欢迎的队伍,一直把他送上等在车站外的汽车。

妈妈,满头银霜、年高八旬的妈妈,多少次望眼欲穿、期待着母子相见。她抚育成人的六个子女中,袁伟民最小,是哥哥姐姐们钟爱的弟弟。

袁伟民离家二十六载,故乡亲人时时在他梦中,却难得回来住些时日。在这条经过苏州的铁路线上,他多少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尤其是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以来,只回家过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年迈的母亲只能偶尔从电视荧幕上看一眼球场边的儿子,老眼昏花,看不清,看不够,难解思念之情。

儿子何尝不思念妈妈!这次在美国洛杉矶,在实现“三连冠”夙愿的那个夜晚,他就想到了妈妈,一定回家住几天,让她老人家开心开心。

车过葑门,家门在望。

二姐袁梅珉陪伴着母亲迎出来了,苏州街上这所寻常的房屋里响起了欢声笑语。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儿子亲热恭敬地搀扶着妈妈,小小的天井里围满了闻讯而来的亲戚、邻居。

二姐告诉他,奥运会中美女排决赛那天,看完电视,就对妈妈说:“伲中国女排赢了,弟弟要回来哉!”妈妈高兴得笑眯了眼。

一队成功,荣及全国;一人成功,荣及全城。

袁伟民回故里,消息不胫而走。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他专门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在家里接待来客,从早到晚没离开客堂,亲切地和父老兄弟姐妹聊天、给长者敬烟、为青年签名,虽然累一点,可是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他心里格外舒坦。

有一天傍晚,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进他家,一见面就连声喊:“袁伟民,袁伟民……”袁伟民见她那么天真活泼,有意逗她说:“侬错特哉,我勿是袁伟民,是袁伟民的弟弟。”小姑娘调皮地向他耸耸鼻头,一歪头颈说:“不对。侬就是袁伟民!袁伟民大家都认得,我也认得!”但是,当袁伟民说他是苏州人时,小姑娘又嚷:“不对!不对!”显然,在她的印象里,袁伟民应该是北京人,他是北京来的嘛,平时在苏州又看不到他。

袁伟民乡音不改,讲得一口纯正的苏州话,是道道地地的苏州人,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

在江南这片沃土中,有他生长的“根”。

1939年,他出生于苏州近郊的一个菜农之家。

房前屋后,阡陌纵横,河网交叉。在四季常青的菜畦旁,在弯曲的河湾里,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留着这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欢乐,留着他孩提时代的梦……

爸爸是个纯朴厚道的农民,辛勤劳动是他的本分,从早到晚忙碌在菜畦间,往来于木船上。他有一双粗大而灵巧的手,自己结网捕鱼,用鱼叉叉鱼。成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皮肤晒成了古铜色,大冷天也袒露着胸襟。他一生只知干活,连近在咫尺的上海,也仅在年轻时去过一次。他寡言少语,可是孩子们谁都不敢在他面前怠慢。

妈妈慈爱、爽朗,个性刚强。挑担上街卖菜,回来操持家务,养鸡、养猪,这些事已经够她忙的了,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料理自己。

不识字的双亲用辛勤的耕耘养育着自己众多的子女。最小的袁伟民是这个和睦家庭里的宠儿。他天真、活泼、调皮、惹人喜爱,哥哥姐姐们遇事都让他三分。

只要做完功课,他可以由着性子玩乐,毫无顾忌地尝试从捣蛋到创造的各种乐趣,没有人呵斥他,没有人打扰他。梅雨季节,他穿上小蓑衣,赤着脚,撑着船,跟爸爸去捉鱼,这是他最开心的了。夏天,他到自家的桃树上去摘桃子,忠实的“阿黑”跟着他。这条狗,一身纯净的黑毛,是他从小养大的,高大凶猛。有时妈妈差他去买东西,他却想到外边去“野”一会儿,就把篮子往“阿黑”头颈上一套,没有哪一个敢动,让它代劳,万无一失。后来,“阿黑”死了,小主人为它大哭一场。

离他家不远,就是过去的东吴大学,后来改成江苏师范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原来的地盘显得太小了,学校要征用他们家所在的那块地方盖图书馆,这样,他们就迁到现在的住所。

少年袁伟民,生活在一群辛苦勤劳的农民中间,勤勉、朴实,正直的家风熏陶着他,父母对孩子,不像知识分子家庭约束得那么紧,没有死板的那一套,他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这个自由的天地,使他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养成了鲜明的个性,干任何事情都很有主见,很自信,不依赖他人。

他成长的环境,是农村与城市的结合部,既不是花花世界,又不像偏僻的农村那样闭塞。他既有农村孩子的单纯,又有城里孩子的见识。小学、初中、高中,上的都是苏州第一流的学校,这对不识一个大字的夫妻,这户没有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小儿子读上大学。

漫步苏州,山水风烟,石板小桥,幽园处处,新楼栋栋,熟悉中有陌生,陌生处有熟悉,令袁伟民生发无限情思。

9月1日,当又一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他来到苏州中学,探望阔别多年的母校老师。他感谢母校,感谢辛勤的老师。当年他是高三(6)班毕业的学生,班主任殷老师现在是教导主任。老师们陪着他绕学校走了一圈,受到了学生们的夹道欢迎。

是这里的学校,培育、输送出来一个栋梁之材。

是这座城市,孕育、造就了一个有为青年,使他在未来的奋斗中成为一个对祖国排球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一个菜农的儿子,成了世界体坛闻名的人物。

一支普通的排球队,在他的麾下变成一支荣获“三连冠”的英雄队伍。

成功者走向世界的脚步,是这样开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