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罗荣桓:国有疑难可问谁

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作者:何明 主编


罗荣桓: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1902~1963),字雅怀,号宗人,湖南衡山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毕业于青岛大学预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1928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武装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是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四军前委委员

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南湾(今属衡东县)的一个乡绅家庭。“荣桓”这个名字,是他的启蒙老师罗炳文先生所赐,取《诗经》中“桓桓于征”之意。“桓桓”就是威武的意思,“征”者,征伐也。罗荣桓未来的人生被这位校长言中,他一生戎马生涯,1955年9月23日,罗荣桓这个名字出现在共和国十大元帅名单中。

image

1927年,罗荣桓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通城、崇阳地区的农民自卫军参加了秋收起义。经过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从最基层开始了他艰苦而又辉煌的戎马生涯。

1928年初,罗荣桓调任第3营第9连党代表,参加了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新城战斗和遂川战斗。在战斗中,他亲自做优待俘虏的工作,开始了我军“瓦解敌军”原则的实践。同时,他还很注重进一步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通过反复做工作,提高了群众觉悟,为革命队伍的壮大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革命实践中,罗荣桓积累了丰富的连队政治工作经验,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红军最早的优秀连党代表之一,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他把9连的工作搞得既生龙活虎又扎扎实实。“强将手下无弱兵”,在9连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参加湘西暴动的农军同井冈山部队汇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成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进行了重新缩编,罗荣桓任第31团第3营党代表。

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罗荣桓因为“观念正确,斗争积极”,当选为红四军前委委员。

毛泽东亲自挑选他作林彪搭档

1930年2月以后,朱德、毛泽东不再兼任红四军军长和政委的职务,由林彪任红四军军长。但由于林彪的脾气古怪,从井冈山时期起,就一直与历任党代表搞不好关系,许多同志不愿与他“搭档”。这个问题让毛泽东非常伤脑筋。因此,前委决定给红四军配一个得力的政委。在毛泽东看来,给林彪配的政委,除了必须具备立场坚定、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之外,还要有宽广的胸怀,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在非原则问题上有容人的肚量,善于忍让、谅解,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和林彪搞好关系。经过反复的斟酌比较,毛泽东认为罗荣桓是这个政委的最佳人选。

1930年8月,罗荣桓被正式任命为红四军政委。他担任红四军政委后,在抓好训练和战士的生活过程中,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军军队的生命线。

同时,罗荣桓还十分注意与林彪商量办事,做到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从不争你高我低,搞无原则的纷争,与林彪配合得很不错。后来,林彪除指挥打仗外,对于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不再过问了。看到红四军领导之间这种团结局面的出现,毛泽东原来悬着的那颗心才放了下来,他高兴地对朱德等同志说:“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1931年,罗荣桓同林彪一道参加了四次反“围剿”。在这几次反“围剿”中,他始终将政治工作作为重点,积累了战时工作的丰富经验。罗荣桓生动活泼且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红四军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非常旺盛的战斗力。

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原红军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第74师合编为第115师。师长林彪,罗荣桓任政治部(一开始称政训处)主任。后他率领政治部赴晋西,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并于1938年底开始在山东开辟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罗荣桓受命由山东到东北,又与林彪开创东北工作局面,二人继续共事。

多年的革命经历,使林彪与罗荣桓有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尽管后来两人意见时有不和,林彪在以后的岁月中给罗荣桓出了诸多的难题,二人多有矛盾,但这份曾经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感依旧留在二人的内心深处。1963年12月罗荣桓去世后,林彪曾写下挽联,怀念这位同自己峥嵘共度几十年的老战友: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

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再度奋战

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罗荣桓率领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罗荣桓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不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与林彪默契配合。林彪专务作战,部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后勤建设、动员工作与军工生产等均由他分管。在这一时期,罗荣桓着重加强对指挥机关的管理和后勤机关的建设,有力地保障了以后辽沈决战的后勤供应。

image

1961年5月4日,罗荣桓同志接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机关全体共青团员,和他们一起欢度青年节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9月3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率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部乘火车南下,在前方指挥所指挥作战。从10月10~17日,东进兵团在塔山进行阻击战,连续7天7夜没有让国民党军队前进一步。

10月14日上午10时,炮火准备,总攻锦州开始。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12万人,生俘“剿匪”副司令范汉杰以下9万余人。

攻克锦州后,毛泽东打算再打锦西、葫芦岛,然后包围沈阳,同时继续南下。但林彪却建议围歼从沈阳出动西援锦州、滞留在彰武一带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罗荣桓同意林彪的意见,并积极向毛泽东说明。10月21日,第十纵队和第一纵队第三师转移到黑山、打虎山一带,准备阻击廖耀湘兵团,同时,五纵、六纵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廖部退回沈阳之路,以掩护从锦州前线北进的主力部队多路展开,将廖耀湘兵团合围。23日,黑山阻击战打响,揭开了辽西会战的序幕。11月2日,沈阳守军13万余人被歼,沈阳解放。与此同时,收复营口,歼敌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平津前线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从12月14日起,罗荣桓参加了同傅作义代表的谈判,并于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与傅作义代表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随后,他又主持了同傅作义、董其武方面关于和平解放绥远问题的谈判,主持了傅作义部队的整编,为实践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解决国民党军不外天津、北平、绥远3种方式做出了贡献。

image

1955年,毛泽东为罗荣桓授予元帅军衔和荣誉勋章

1949年9月30日,罗荣桓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中共中央任命罗荣桓同志为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罗荣桓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9月27日,罗荣桓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逝世。

得知这一消息后,毛泽东悲痛异常,几天几夜不能寐。他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是现存毛泽东诗词中除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外唯一一首悼念已故战友的诗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