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栋梁
【注释】
(1) 此为柳宗元诗,诗题原作《岭南江行》,见《全唐诗》卷三五二。
(2) 柳子厚: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因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为唐代古文大家,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诗亦负盛名,和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全唐诗》卷三五〇至三五三录其诗为四卷。
(3) 瘴江南下接云烟:此句《柳宗元集》作“瘴江南去入云烟”。瘴江,指南方含有瘴气的江。瘴气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之气。
(4) 黄茅:即黄茅瘴,亦称“黄芒瘴”,岭南地区在秋季草木黄落时出现的一种瘴气。
(5) 象迹:大象的足迹。
(6) 蛟涎:蛟龙吐出的涎水。传说南方的池塘中有一种蛟,有时跑到长江里吐涎水。如果有人被它的涎水沾上,就会在江中淹死。
(7) 射工巧伺游人影:古代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影就喷沙子,被喷射的人就会害病,剧者竟至死亡。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射工,即蜮,因其嘴里横着像角弓一样的物体,所以又叫射工。
(8) 飓母:南海的夏秋季节,天上会出现一种外围环绕着虹一样光圈的云,人们称之为飓母,据说这种云一出现就会产生可怕的飓风。贾客:商人。
(9) 华发:花白的头发。流年:似水的年华。
【评析】
根据图中所示,“三字栋梁”指在颔联中用三个实字为支撑。如果按照这样去理解的话,那么,“三字栋梁”就应该是句法,而不是篇法。但著者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包括“三字栋梁”在内的这十三种格式都是七言律诗的篇法格式。因此,笔者推测,杨成本《木天禁语》中的这些示意图最初很可能不存在,是后人增补上去的,而增补者对“三字栋梁”格的理解与著者不符,于是就画出了错误的示意图。
笔者认为,“三字栋梁”应指藏于首联或尾联中的三个关键字,这三个字是全诗立意之所在,其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同支撑房屋的栋梁。如柳宗元的这首《岭南江行》,抒发的是其被贬谪岭南的深深愁怨之情。诗的中间两联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岭南这个蛮荒之地险象环生的景象:雨晴之后的山间不时会有凶猛的野象的踪迹,暖日照耀下的潭心会钻出能致人死命的蛟龙;含沙射人的射工时时窥伺着游人的身影,可怕的飓母令出门在外的贾客们胆战心惊。如此种种,“非复人境”,无不令诗人焦虑惊恐、难于忍受!尾联的上句“从此忧来非一事”是对这种种景况的概括总收,也是全诗立意的体现。因此,此诗中“三字栋梁”应该指“非一事”三字。
五言律诗中也可找到这种“三字栋梁”格。如皇甫冉《晚到华阴》:“腊尽促归心,行人及华阴。云霞仙掌岀,松柏古祠深。野渡冰生岸,寒川烧隔林。温泉看渐近,宫树晚沉沉。”中间两联具体描写诗人傍晚时分抵达华阴所见到的景象,结合诗题及全诗诗意,不难看出首联中的“及华阴”应是此诗中的“三字栋梁”。
比较一下“一字血脉”、“二字贯穿”、“三字栋梁”这几种的格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在首联或尾联中立几个关键字,只不过这些关键字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一字血脉”格和“三字栋梁”格着眼于全诗的立意,是全诗抒情的核心所在;而“二字贯穿”格着眼于全诗的写景,要求中间两联的写景必须围绕着这两个字来错综展开。对一首律诗来说,当然不可能只停留在写景上,其目的是要借景抒情,所以在“二字血脉”格之后还要附加上“三字栋梁在内”,才能将前者和后者统一起来。于是,这三种格式就基本上差不多了。特别是“二字血脉 三字栋梁在内”格与“三字栋梁”格,几乎就是同一种格式,只不过前者特别要求中间两联的写景方面必须紧扣首联中设定的两种核心景物(即“二字血脉”)来具体展开,而后者没有这个特殊要求而已。作者硬要把它们拆成两种格式,只能说是求之过甚、故作高深罢了,实际上是根本就没必要的。
当然,了解这几种格式,对初学者还是有帮助的。从结构上来说,律诗的首联为起,尾联是收,中间两联是对景、情、事的具体描写,而具体描写自然只有围绕一个核心才不会紊乱。学诗者通过学习这几种格式,明白如何在首联或尾联中巧妙设置关键字,这对保证全诗血脉的贯通与结构的紧凑还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