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抛

木天禁语·诗学禁脔 作者:(元) 范椁(撰) 著 鲁华峰(评注) 注


双抛

【注释】

(1) 此诗原题作《彭门用兵后经汴路》,见《全唐诗》卷六八四。

(2) 吴融(?—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有《唐英歌诗》三卷传世。《全唐诗》卷六八四至六八七录其诗为四卷。

(3) 隋堤:隋炀帝时沿着通济渠、邗沟两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称之为隋堤。风物:风光景物。

(4) 镞(zú):箭头。

(5) 芦花无主:杨成本作“铁衣无土”,此据《全唐诗》改。将:去。

(6) 秋声:杨成本作“边声”,此据《全唐诗》改。暗促:低暗,急促。

(7) 戍鼙(pí):戍鼓。鼙,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评析】

所谓“双抛”,就是在首联中提出并列的两件事以引起中间两联,中间两联句句都与首联中的这两件事相对应,或者是分别与之对应,尾联是总结。如著者所举的吴融这首《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开头两句即分别抛出两件事:一是首句“隋堤风物已凄凉”,说隋堤上的风光景物已经让人够凄凉的了;二是次句“堤下仍多旧战场”,说大堤之下很多地方都是古战场。这就让人联想到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战火频仍之地,老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着无穷无尽的苦难,这更让诗人唏嘘叹息。这里的“隋堤”指的是隋炀帝所修的大运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汴渠。唐代中期以后,国家的财政和关中的物资严重依赖江淮地区,而江淮地区的赋税粮米主要依靠汴渠漕运输送到洛阳和关中。正因为如此,以开封、商丘、徐州等地为中心的江淮地区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是安史之乱以后战火最为频仍的地区之一。颔联的上句说有人拾到了古战场的遗物——一颗(也许是几颗)布满了青苔的箭头,这是对应首联下句中的“旧战场”一事;下句写隋堤两岸的芦花,这是对应首联上句中的“隋堤风物”。颈联的上句写隋堤秋天各种喑哑低沉的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和河水急促流淌的声音,下句写一望无际的荒野一直向遥远的天边延伸,仿佛与天上昏黄的日光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天到地,到处都是一片枯黄衰败的景象。这两句表面上虽然写的是隋堤秋天的萧瑟之景,但结合诗题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隋堤遭受战火之后荒败凄凉景象的写照,具有明显的比兴象征意味。因此,这两句也是同时对应开头两句抛出的两件事。最后两句是总收,抒发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深切忧思。

此格在五言律诗中的要求基本相同。如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三:“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首联抛出二事:一是“戎王子”,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花卉;二是它来自遥远绝域之地——西域。颔联和颈联的各句都分别与此二事相对应。如“异花开绝域”和“汉使徒空到”大体上对应着第二方面,重在突出其来自绝域,而“滋蔓匝清池”和“神农竟不知”则对应着第一方面,重在表现其奇异的特征。当然,首联只是抛出来,不可能具体深入,而中间两联在对应的同时,都对这二事有所深化和推进。

“双抛”与前面的“二字贯穿”看上去颇为相似,实际上有所不同。“二字贯穿”是在首联的两句中分别设置两个关键词,中间两联以之贯穿,要不离不弃。这两个关键词通常是全诗描写的核心景物。而所谓“双抛”,顾名思义,就是在开头两句中分别抛出两件事,既可以是景,也可以是情,相当于引子,以引出中间两联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一方面句句包含此二事,也就是不离这两个引子,同时又应该有所引申发挥,由浅入深地把诗情诗境推向深入,尾联再进行收束总结。

这种双抛格不仅可作为律诗中篇章的结构之法,也可作为句式的结构之法,即所谓的“双抛句”。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上句抛出“桃花”,引出后面的“杨花”;下句抛出“黄鸟”,引出后面的“白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直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