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载思想的“五个领先”知几何

厚道圣人:张载关学千年寻踪 作者:马苏彬 著


张载思想的“五个领先”知几何

张载关学思想博大精深,很多观点始终起着贯古通今、经世致用的引领作用。历时近千年的时光洗礼,我们发现在张载宏大的思想盛宴中,众多思想一直为后世所学习和推崇。其中五个权威观点自有宋以来就引领着儒学的新思维砥砺前行。仰望星空,其璀璨熠熠宛如启明之星,照亮世人前行的方向。

唯物主义思想的宝贵成就:气本论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源于物质,还是精神?这历来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探讨焦点,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认为“气”是万物本源。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等人“太虚”的范畴,并对其加以创新和扬弃。对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的基本状态,他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各种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而不是“无”。所以,张载在《正蒙》中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并非是物质本身的消灭,所以“气”是永恒存在的。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而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永恒性的思想——气本论,是继公元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提出的“物性论”、中国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及东汉无神论者、哲学家王充提出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概念后,被视为世界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领域取得最高的学术成果。

人性变化的早期解读:人性二元论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物和物、人和人。所以,张载认为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的,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而,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的本源是纯善纯清的,是人的“天地之性”。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的千差万别。张载以此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千余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出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使然,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所以,关学有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的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读,又为天理、人欲的长期辩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古代世界人性论的重要贡献。朱熹在其《朱子语类》中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张载的“人性二元论”和中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二元论”高度一致,不过,张载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解读人性的观点比笛卡尔的“二元论”早了五百多年。

突破远古地心学:运旋不穷说

作为具有自然科学思想观的张载,一直关注研究“天像”“天体”这些自然现象,并考察求证地球运动对这些自然现象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正蒙》中,张载写道:“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运旋不穷,并包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他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呈现的大轮廓,而这个大星图是一直“运旋(动)不穷”的整体。这个解说在人类宇宙的认识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运旋不穷说”的发现和观点补充了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先构建的“地心学体系”的不足,张载也成为最早突破“地心学体系”的自然科学思想家。

中国乡规民约奠基之作:“六有”“十戒”

张载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和父亲均在宋廷为官。少年时代的张载不仅学习用功,而且对以孔孟儒学为主建立的“规章制度良风民俗”很是尊崇,对先贤、长者及师者充满尊敬之意,认为“家为小”“国为大”,凡事必以“国是为主”,只有“为家建规,遵约章”才能构建大的家国情怀志向。他在陕西宜川为官期间每月都要召集县域内的长者定时集会、宴饮:一则对长者尊敬慰问;二则通过宴饮之际交流获知民情,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三则想以此“躬行礼教”之举建立“尊长爱幼”的良好家风乡规,以此帮助宋廷实现治国理政的宏大愿景。

据传张载十五岁时由四川涪陵护送父亲张迪的灵柩行至陕南勉县诸葛武侯祠时,被墙上诸葛武侯的学风遗规深深感染,遂提笔写下了传颂至今的家训学风“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后来,他辞官归横渠书院授徒讲学时,又撰写了以“教化子弟约定成章”为主的家训“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俾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张载“崇德重礼言传身教”的教化育人思想也极大鞭策、激励了族人、乡里树立家风乡规。其门下弟子纷纷效仿立规蹈矩,比如知名的蓝田吕氏诸兄弟学成归乡后,以吕大均为主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民风民俗、民约乡规,并体现互助精神的民间章法之书《吕氏乡约》。这就是张载推行礼仪教化、敦化民俗,将作为个体的人和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最集中的体现。而他早年的家规学风“六有”和其晚年的家训乡约“十戒”,应是《吕氏乡约》类乡规民约产生的基础之作。

倡导教育年限:教育三年制

张载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博学精思”。他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教育阶段的时间应以“三年为期”。《经学理窟》中载:“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张载认为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

作为宋明理学的发端者之一、关学思想体系缔造者的张载,从关学诞生时起,就注定了他的多项思想命题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而提出的。这样的思想智慧印证着现在、引领着未来、担当着使命,也承载着社会民生的意识主体。这也是张载思想的最高学术主旨和治世立言之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