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清新文学的文学与心理机制

小清新:文艺与生活 作者:张柠,李慧君 编


小清新文学的文学与心理机制

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感受力(不同于思想)是最难以谈论的东西之一”,都市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的出现,往往与这一时代中某种神秘的感受力密切相关。感受力难以命名、难以定义,却像空气一样确乎存在,并且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呼吸。21世纪以来,短短十余年,中国社会的青年亚文化经历了由小资到小清新,再到反对小清新的重口味等多种形式的变化。多元文化的形成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反过来,文明的发展也必将促成更多种类的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小清新作为一种新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其影响已逐渐走出小清新内部,从而波及更多、更大范围的青年人。在谈论小清新文学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这种文学得以形成、得以发展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以及这种文学样式与青年亚文化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重新探索汉语之美

之前已经多次提到,小清新文学注重抒情手法的运用,他们善于在文本中营造唯美、感伤的意境,还喜欢利用陌生化的语言制造一种新奇的文字效果,这一切,其实并非是小清新的首创。事实上,不管是抒情手法、感伤意境,还是陌生化的语言,都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标准大同小异。可见,中国古典文学是小清新文学重要的美学前辈之一。

与此同时,小清新作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其中的抒情诗文更是青睐有加。小清新作家似乎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作品向中国古典诗词做着某种回归与致敬。这个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安意如。安意如原名张莉,1984年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5年9月,安意如出版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传记文学《看张·爱玲画语》。2006年8月,安意如先后出版了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同年10月,她又出版了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截至目前,安意如出版的所有作品都是对以往文学经典的个人解读,其中尤其以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为人们所熟知。

安意如的成名作《人生若只如初见》用抒情、唯美的文字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其副标题为“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可见,作者解读的关键在于发现文字中的“美”与诗歌情感的“愁”。安意如在书中重点解读的诗句包括“人生若只如初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作者摒弃了此前诗歌解读中惯用的学术话语,将对每一句诗的解读改编为一个娓娓道来的唯美的故事。每一个对诗句解读的故事都单独成为一个小节,这些故事有的是在原有的史实基础上加入作者的主观想象,如重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有的是作者读到某诗句后联想到的经典传说,如作者读到“不知世上功名好,但觉门前车马疏”时,联想到了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有的则是对某诗句过往解读的批判与表达作者自己的解读内容,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此书的新版自序《此一生,与谁初见?》中,安意如开篇写道:

有太多人喜欢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知我们都遗憾深重。命运像最名贵的丝绢,再怎样巧夺天工,拿到手里看,总透出丝丝缕缕的光,那些错落,是与生俱行的原罪。

因为太多人喜欢,竟不忍捐弃这句话,曾考虑着是用它做书的名,还是用另一个名“沉吟至今”,那也是我喜欢的一句诗,只是偏于深情,不及这句苍凉。

最终还是用了这句。

这段话集中表现了安意如文字的特点和她的美学追求。不管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是“沉吟至今”,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安意如对这两句话偏爱有加,足见她对古典诗词的迷恋。同时,安意如在这段文字中特意提及,在选择这两句话作为此书的书名时,自己觉得后一句“偏于深情”,不及前一句“苍凉”。由此可见,比之“深情”,“苍凉”更是安意如所喜欢的文字风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