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155—220),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在政治上实行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唯才是举。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即帝位,追他为魏武帝。精兵法,善诗歌,其诗风格悲壮,其文清峻通脫。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1)。立君牧民(2),为之轨则(3)。车辙马迹(4),经纬四极。黜陟幽明(5),黎庶繁息(6)。於铄贤圣(7)!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8)。有燔丹书(9),无普赦赎(10)。皋陶甫侯(11),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12)不及唐尧,采椽不斫(13)。世叹伯夷(14),欲以厉俗(15)。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16),岂有讼曲(17)?兼爱尚同(18),疏者为戚(19)。
【简释】
(1) 人:民。此句提出民为贵的民本思想。
(2) 牧:统治。
(3) 之:民。轨则:法度、规范。
(4) 此句指帝王、统治者出巡。
(5) 此句讲赏罚分明。
(6) 此句讲使百姓繁衍生息。
(7) 於:语气叹词。铄:好,美。
(8) 刑狱:指立度法制。
(9) 燔:烧。丹书:用朱色写成的记录犯人罪行的书。
(10) 普:全面。
(11) 皋陶:传说虞舜时代分管刑法的大臣。甫侯:周穆王时的司寇。他们都以执法严明公正著称。
(12) 以上两句讲舜帝因在食器上加以漆饰,以增加其华美,而使十个诸侯国背叛。
(13) 斫:雕。
(14) 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定次子叔齐为继位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不受,二人同奔到周。后周武王灭商,他们反对,避进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15) 厉:勉励。
(16) 许由:相传尧帝要传位给他,他避到箕山自耕而食。尧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17) 讼:诉讼,争讼。曲:偏邪,不正直。
(18) 此句指墨子的“兼爱”、“尚同”之道。
(19) 戚:亲近。
全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提倡“民本”,反对“役民”,强调法制,崇尚节俭。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此诗虽然艺术魅力不足,但在继承《诗经》四言诗以诗言志的风格上又有汉乐府民歌的古朴质直,却又不乏其艺术价值。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1),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2),乃心在咸阳(3)。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4),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5)。淮南弟称号(6),刻玺于北方(7)。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8)。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简释】
(1) 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起兵讨伐董卓的各地军阀。
(2) 期:期冀。盟津:地名,又作孟津,在河南孟县。相传是周武王伐纣时会集诸侯的地方。这里借用典故,表示对伐董卓的期望。
(3) 乃:其,指义士。咸阳:秦王朝都城,刘邦、项羽曾攻入咸阳,摧垮秦朝政权。
(4) 雁行:雁群飞行时“一”字排列状态。这里指讨伐董卓的军队列阵观望。
(5) 嗣:随后。戕(qiāng):杀害。
(6) 淮南弟:袁绍的从弟袁术。称号: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自称帝号。
(7) 刻玺: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刻金印,阴谋废献帝,立幽卅牧刘虞为皇帝。
(8) 以:因而。
本诗是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乐府歌辞中的一首。该诗运用乐府旧题形式,描写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现实,揭示了军阀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痛恨和对民众的同情。全诗铭刻着时代的印迹,反映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钟惺在《古诗归》中赞赏这首诗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在艺术手法上,本诗以旧题表现新内容,学习民间歌谣,针砭时弊,言之有物,开创了一代诗风。
短歌行
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3)。青青子衿(4),悠悠我心(5)。但为君故(6),沉吟至今。呦呦鹿鸣(7),食野之苹(8)。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1)。契阔谈宴(12),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3),何枝可依(1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周公吐哺(16),天下归心。
【简释】
(1) 当:应当。
(2) 去:过去。
(3) 杜康:传说酿酒的发明者。这里是酒的代称。
(4) 衿(jīn):衣领。
(5) 悠悠:长久。这两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写一个女子在思念她的爱人。这里写作者求贤不得,日夜思慕的心情。
(6) 君:所求贤才。
(7) 呦呦(yōu):鹿鸣声。
(8) 苹:通“萍”,艾蒿。
(9) 前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是宴饮宾客时唱的歌。这里表示得贤后的欢愉。
(10) 掇(duō):停止。
(11) 枉:屈就。存:问候,看望。
(12) 契阔:久别。
(13) 匝(zā):周。
(14) 前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15) 《管子·形势解》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上两句即由此脱化。
(16)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吐哺:吐出口中正嚼着的饭。据《韩诗外传》,周公曾说:“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作者用此典故,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于一炉,立意深远,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忧伤和思贤若渴的心情。刘勰《文心雕龙》评论建安文学时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本诗正体现了这一风格,是最能代表建安歌风的作品之一。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1),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2),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3),思欲一东归(4)。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5)。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6)。悲彼《东山》诗(7),悠悠使我哀。
【简释】
(1) 坂:山坡。诘屈:曲折。
(2) 溪(xī)谷:山谷。
(3) 怫郁:心情不舒畅。
(4) 东归:回故乡。其故乡谯郡(今安徽亳县)在东。
(5) 中路:中途。
(6) 斧:用斧子砍。持:拿来。糜:粥。
(7) 东山诗:《诗经·豳风》中有《东山》诗,写远征战士途中思归的心情。
这首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出兵征讨高干途中写的。诗中描述了社会的衰败荒凉和征途困苦,反映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作者思乡怀归的心情和对兵士苦困的关切。全诗情景交融,朴实无华,特别是其情感直表,不加掩饰,更增其艺术感染力,是建安以后诗赋“吟咏情性”风格的典型体现。《苦寒行》是乐府曲调名,此曲调可能是曹操首创,因本诗以“北上”起句,故又称《北上行》。
步出夏门行(四首选二)
观沧海
东临碣石(1),以观沧海。水何澹澹(2),山岛竦峙(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4),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5),若出其里。幸甚至哉(6),歌以咏志(7)。
【简释】
(1) 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北。秦始皇、汉武帝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2) 澹澹(dàn):水波动的样子。
(3) 竦峙(sǒng zhì):耸立。
(4) 萧瑟:风吹树木声。
(5) 星汉:银河。
(6) 幸:幸运。甚:很。至:到达顶点。
(7) 志:志向。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本诗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作者登山观海,心情激荡,描绘了大海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景象,寄托了政治上的宏大抱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
龟虽寿
神龟虽寿(1),犹有竟时(2)。腾蛇乘雾(3),终为土灰。老骥伏枥(4),志在千里;烈士暮年(5),壮心不已(6)。盈缩之期(7),不但在天(8);养怡之福(9),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释】
(1) 神龟:传说中能长寿的灵龟。
(2) 竟:完备、终了。
(3) 腾蛇:传说中能乘雾飞行的蛇。
(4) 骥(jì):千里马。枥:马槽。
(5) 烈士:积极建立功业,视死如归者。
(6) 已:止。
(7) 盈:增长。缩:退、短。期:期限,人的寿命。
(8) 但:只。
(9) 怡(yí):和悦、愉快。
本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取得大胜后。通过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生有限而壮志无穷的精神境界,抒发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英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信天命信人力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笔力劲健,比喻生动,寓理于物,融情于景,使述理、明志、抒情得到完美的结合。
曹操既是政治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是诗坛上吞吐宇宙的文豪。他的四言诗立意刚劲,语言质直,在《三百篇》之后,又开启中国诗史一代新风,促成四言诗的复兴,对其后嵇康、陶渊明等的四言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曹操四言诗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