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诗文选译(修订版) 作者:曾枣庄 等译注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hè贺),唱和,作答。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年底,苏轼初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时。这年十一月苏轼兄弟在郑州西门外分别后,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苏轼写了这首和诗。渑(miǎn免)池,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入京应试,途经渑池,住在一所寺院中,并在寺院壁上题诗留念。苏轼这次赴凤翔,重经渑池,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壁上题诗也荡然无存,这首诗即为此而发。诗的前四句凌空抒慨,感叹人生像雪泥鸿爪,转瞬间已了无痕迹,起笔突兀,比喻生动;后四句切“怀旧”,其中第五六两句承前四句,点明发出雪泥鸿爪的深沉感慨的原因;最后两句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借回忆当年途中的苦况以告知苏辙自己今日独游的苦况。全诗沉郁悲凉,富有哲理,调子虽较低沉,但也说明了人生的短暂和艰辛。雪泥鸿爪的比喻形象贴切,历来为人所称道。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1]

往日崎岖还记否[2],路长人困蹇驴嘶[3]

【翻译】

人生所到的地方像什么?

就像那鸿雁踏过的雪泥。

泥上偶然留下暂时的爪痕,

鸿雁飞走了,不知向东向西?

老僧已死,新砌成墓塔,

寺壁残破,无法看到过去的题诗。

还记得前次那旅途艰难的情景吗:

道路漫长,行人困乏,跛足驴子鸣嘶。


注释

[1] “老僧已死”二句:老僧指奉闲。苏辙原诗有“旧宿僧房壁共题”句,自注说:“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渑池)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新塔指奉闲之墓,僧人死后,筑一小塔存放骨灰。

[2] 崎岖:山路不平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旅途艰难。

[3] 蹇:跛脚。诗末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二崤,东崤和西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