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从内丘县城沿着328省道,蜿蜒向西行进50余公里,经过360多个盘山弯道,才能进入位于太行深山区的侯家庄乡岗底村。
步入村头,但见一排排白墙红瓦的农家小楼在周边青山绿树的掩映之下,相映成趣,如诗如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在层层叠叠的山岭上铺开,郁郁葱葱,红彤彤的大苹果缀满枝头,像一张张热情好客的笑脸绽露着,喜迎前来的宾客。一个充满“太行田园风情”的美丽乡村,人间仙境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岗底村全貌
收获季节的富岗苹果
我们犹如穿越时空来到这里,仿佛真的步入了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诗境一般,这里莫非就是他笔下的“故人田庄”……
岗底村最著名的物产,是苹果,称之为“富岗苹果”。在网上输入这四个字搜一搜,相关的信息达二十几万条。
“富岗苹果”的种植基地,处于岗底村四周的山岗沟坡间。
这里海拔500米~1200米,昼夜温差达15℃。根据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片麻岩的中性偏酸的土壤特点,他们从富士树中好中选优,优中改良。历经几年数百次试验,培育出的“富岗1号”“富岗2号”和“富岗3号”优质苹果,果形端正、细脆津纯、酸甜适口、清香蜜味、易贮耐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据检测,富岗苹果果实硬度18.9磅/c㎡,含水量89.3%,果肉脆、多汁,质地细,纤维少。果肉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性固型物含量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汁pH值3.3。具有典型的芳香味,且风味较浓,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代表值。
1998年至2008年,“富岗”商标连续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富岗苹果被连续认定为河北省名牌产品;1999年,富岗苹果荣获昆明世博会银奖;2000年以来,富岗苹果连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2003年,富岗苹果生产基地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公司的绿色产业业务在香港成功注册了子公司及其相关食品商标;2006年,富岗苹果被评为“2008年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07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苹果类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2008年,富岗苹果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
2008年,岗底村在苹果生产基地建成集休闲、观光、游览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经专家评审,该基地被评定为“市级美景乡村公园”。
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一年比一年的效益好,如今论个卖
富岗苹果最新的二维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
岗底村的苹果之极品果可以论个儿卖,一个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每逢富岗苹果采摘季节,天南海北的人开车到岗底村亲手采摘苹果。2009年,仅半个月时间里,到岗底采摘富岗苹果的车不下5000辆,平均每天到富岗苹果生产基地采摘苹果的车辆达300辆以上。
8000亩的荒山变成满山栽遍“摇钱树”的“花果山”和“聚宝盆”,完美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腾飞的“双赢”效果,被德国农业专家鲁道夫称之为“中国农业的奇迹”。
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被评为“河北品牌领军人物”,荣获“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共产党员新闻人物”、省管专家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代表。
享誉国内外的“富岗苹果”和先进典型人物杨双牛的双双“出名”,全都源自于李保国。他1996年秋天不经意间来到偏僻的岗底村,与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不期而遇,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整整20年的友谊。
故事最先从一张小小的纸条开始。
李保国递给杨双牛一张小纸条,是1996年8月4日至6日那场大洪灾之后的8月27日,省里组织灾后评估专家组来岗底村考察时的事儿。
当时,一场多年不遇的大洪水袭击了华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洪涝灾害,位于深山区的岗底村更是损失惨重,有村碑记载:“一九九六年八月上旬,天公肆虐,连降暴雨,沟壑漫溢,山洪狂怒,深山岗底,倍遭摧残,护坝冲垮,农田毁坏,水利惨损,树木掀倒,房屋坍塌……村内外一片狼藉,千载之辛劳顷刻被洪兽吞噬……”
洪灾过后的这天上午,岗底村按照县里的通知,接待省里组织的一个“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专家组一共有7位专家,河北农大的教授李保国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当时,村支书杨双牛等村干部陪同他们一行在村里仔细巡察,大家都对岗底被洪水和泥石流冲刷的惨状深感震惊和痛惜……
当时的岗底村全村共178户,630口人,蜗居在偏僻的太行山深处,当地老百姓常说“天晴渴死牛,下雨遍地流”,真可谓穷山恶水。
1984年以前,全村8000亩山场大都是荒山秃岭、岩石裸露,“山秃、人穷、观念旧”的岗底村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只能是靠天吃饭、望山兴叹。当时110户的一个小村子,竟有20多个光棍汉,30多个残障人员!时任河北省扶贫办主任的扈双龙转述国家扶贫办主任在河北贫困山区调研时的一句话:“看一个地区贫困不贫困,不需要看这个指数、那个指数,看看光棍指数就够了。”
岗底村的“光棍指数”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有人曾为岗底留下这样一首“打油诗”:
九龙岗下穷山庄,傻愚穷名传四方,
山秃地贫收入少,光着脊梁睡土炕,
糠菜树叶半年粮,十有九年闹饥荒。
这就是当初岗底村的真实写照。
1984年,以杨双牛为村党总支书记的新班子上任时,岗底村和其他村一样,把村里的8000亩荒山全部放给了村民,一放就是3年。3年过去了,荒山依旧,面貌未改,原因是把荒山放到户,等于放了“羊”,靠独家独户去治山,简直是空谈。
治山不同于种自留地,需要崩山、打坝、规划、设计、修建水库等一系列大动作,要想解决荒山“放”而不治的难题,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岗底人觉得这才是唯一的出路和办法,集体把荒山收回来,治好荒山再放绿山。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可岗底人的决策却“生不逢时”,因为当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颁发了5个涉农1号文件。几年来,农村改革在坚持“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时代大背景仍是“放”而不是“收”。一说“收荒山”,有人就开始风言风语:“岗底又要闹大动静了!”有的还严厉指责,说岗底的做法是“跟中央摽膀子”、走“回头路”等等,听着就有些吓人的政治帽子被扣了一大摞。面对政治风险,有的村干部打起“退堂鼓”,提出收回“成命”,“打道回府”,在治山上仍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放羊”。
面对这种情况,杨双牛紧急召集“两委”干部开会,他大嗓门一吼,开门见山道:“咱们当干部的就要有担当,担当就意味着牺牲。在风险和困难面前,干部不担当,群众要咱干部干啥?”
杨双牛接着说:“风险面前群众为难倒可以理解,干部打退堂鼓不能理解,更不能谅解!”说着说着,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把面前的茶缸盖子震得掉在了地上,摔碎了。
杨双牛语气稍微缓和一下,接着又讲了“收荒山,放绿山”与中央“放”的精神是完全一致和统一的。集体“收山”是为了更好地“治山”,这与群众利益和目标完全一致。一听这话,干部们的思想豁然畅通。
一杆大旗一营兵。“两委”班子是群众的旗帜,一把手是班子的旗帜。干部站在山顶上,群众绝不会在山坡上。岗底干部思想一坚定,群众跟着“旗”走了。
从1987年开始,村民投义务工40万人,动土石210万立方米,修地上、地下水库6座,拦水坝2500米,栽种果树15万株,高标准治理了“三沟两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亩。
当时的岗底,真可谓炮声隆隆震天吼,人山人海满山沟。
治山之后,岗底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又确定了“五分一统”的管山、管树“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分户专业承包、分散经营管理、分类技术指导、分清权利责任、分级独立核算,统一品牌销售。统筹“统分”关系的管理体制是岗底村的独立创造。当时,它适应岗底的治山现状,实现了山场有效的治理和管理,实现了对老百姓“收荒山,放绿山”的承诺。万亩荒山披绿,累累果实满枝头,岗底人看到了希望,纷纷夸赞干部创造性地落实了中央的好政策。
早在治山之前,岗底人就想种上能卖大价钱的苹果。
苹果在民间被誉为“长寿果”,“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在众多水果之中,苹果可以说是最普遍,“脾性”最平和的一种,但它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中医认为它可生津润肺,健脾开胃。营养学上的分析指出,苹果含有的果糖多,并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有机酸、果胶及微量元素。
为了选好品种,种好苹果,岗底人不厌其烦地四处考察市场,走访专家,还走出国门专门到日本考察,研究红富士品种。论气候,岗底常年“夜盖棉被午穿纱”,昼夜温差大,这样的天然条件可使果品含糖量高;论土壤和水质条件,都没有问题。然而,恰恰在干部们下定决心种苹果的时候,各地果农们却因苹果卖不上价钱在大量砍刨果树。对此,有人不赞同栽种苹果。村里发给村民苹果苗后,有的村民故意在一个树坑里栽上10棵,专门不让树成活。有的甚至半夜里跑到山上去,把刚刚栽好的树苗往上拔,拔得露出根,成心败坏死。
面对不同看法,岗底村党支部并没有“强扭瓜”,而是给村民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家调查三户砍苹果树的果农,看他们砍的是啥品种。结论很快出来,砍的都是“国光”“黄元帅”等,没有一家砍“红富士”。
群众后来又听专家讲解,了解到“国光”结果晚,味道偏酸,果实较小,果实着色欠佳。只有经过贮存后才酸甜适度,久放则水分变少,吃起来会不脆,俗话说就是“面”了。“黄元帅”则不耐储存,易形成烂点,且多数自果心向外腐烂。果品在储存期糖分消耗很快,脆度也会减弱,久之,口感不佳。而国际、国内市场对“红富士”苹果的需求量却在逐渐增大,会成为将来的“畅销品”,于是,全村一下子种了10万多株果苗。
富士苹果是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盛冈分场于1939年以“国光”为母本、“元帅”为父本进行杂交,历经20余年,选育出的苹果优良品种。具有风味好、晚熟、质优、味美、耐贮等诸多优点,于1962年正式命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晚熟苹果品种。
中国于1966年开始引进富士苹果。1980年春,国家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赴日本考察时,有选择地引入了长富2、秋富1和长富6等几个着色好的富士品系的苗木和接穗,安排在苹果主产区的多个试点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如今富士系苹果在我国已发展近百万公顷,在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天津、河南、江苏、安徽、甘肃等省市,均已代替了晚熟品种“国光”。
从普通富士芽变中选育出的着色系富士,统称为红富士。红富士苹果的特点是体积很大,遍体通红,形状很圆,平均大小如棒球一般。果实的重量中,有9%~11%是单糖,而且其果肉紧密,比其他很多苹果变种都要甜美和清脆,因此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富士苹果与其他苹果相比有更长的最佳食用期,甚至无须放入冰箱保存,室温下可保存4个月,如果放入冰箱,富士苹果可保存5到7个月。
另外,红富士结果早,丰产。一般在5年内即进入盛果期,比“国光”、“红元帅”提早2~4年。红富士从色泽到口感,从营养到产量,处处胜出一筹,的确征服了大多数消费者。现在备受果农们的青睐和推崇,自是当然。
岗底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苹果中的“王子”红富士,可红富士并没给岗底人带来多大的好运。
红富士苹果种了七八年,全村没有一家的果品算得上上乘,不是个头小,就是有斑点,不是颜色差,就是心里烂,大多都是“一咬一层皮”的“小黑蛋子”。好品种愣是结不出好果子,干发火挣不到钱,主要原因是管理技术不过关,急得岗底人团团转。
1996年8月4日,杨双牛清晰地记得这一天。
太行山突发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从山顶奔袭而来,一下子冲垮了岗底250亩“保命”耕田,山上果树被冲得七零八落,有的拦腰折断,有的连根拔起,遭受重大损失,整个岗底村房倒屋塌,满目疮痍。
乡亲们跪在污泥里,流着泪,疯了一样用双手去挖掘“抢救”自己的命根子般的果树,可挖出的都是一些光秃秃的死树枝子了。
乡亲们的手指甲都被挖掉了,血淋淋得瘆人……
专家们听取了杨双牛的汇报,在村里的山上进行了实地考察。
座谈时,村支书杨双牛泪眼婆娑,长吁短叹:“这以后,真不知道该咋办……”
李保国在下边听着,尤其是听到杨双牛这些年带领村民们种苹果的坎坷遭遇,便低下头在地上找了个空烟盒,拆开后撕出一张纸条,在上面写了两行字,悄悄递给了杨双牛。
因为专家们都在场,杨双牛正在汇报,也没顾上看,就随手装到了衣兜里。
等散会后,把专家们送走,杨双牛展开小纸条一看,见上面写道:“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还留有他的家庭电话。
山上没地了,可村里山场面积很大,特别适合种果树,杨双牛早有这心思,但不知道怎么整。
于是,在第二天,杨双牛就试探着给远在保定的李保国打了个电话,邀请他来岗底村考察。没几天,李保国果然坐着长途汽车从保定先到石家庄,再从石家庄到内丘县城,又从内丘县城再到侯家庄乡,最后到岗底,辗转倒了好几次车,才来到这个距县城百十里的小山村,并开始了整整20年矢志不移的“科技扶贫”。
就是由“一张纸条”结缘,开始了李保国和杨双牛携手打造出著名品牌“富岗苹果”的经典传奇。
李保国来到村里以后,在杨双牛和村干部的指引下,详细考察了村里所有的山场。
转完之后,李保国绷着脸,一言不发。
杨双牛小心翼翼问:“李教授,你看咋样,具体指导指导我们,该怎么弄?”
“你们这里,真是好地方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片麻岩土质。”李保国沉思片刻道,“可就是……”
“咋了?你说……”杨双牛神色紧张。
李保国指着山上的坡岗,叹口气说:“你看,你们这里,连条路都没有,怎么到山上种树?种上了树,又怎么管理?”
大家看看四周,的确是这样,都不吱声了。
李保国态度坚决地说:“你们如果听我的,就先修路,两个月之内,把路修好了,再叫我,路修不好,就不要叫我来了!再有一个,要叫我帮你们,就必须听我的,就这样,你们考虑吧,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