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统和现代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卷) 作者:周有光 著; 张森根,向珂 编


传统和现代

双文化和双语言

甲、双文化时代

文化的地域传播

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古代,游牧民族往往征服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的先进文化开化了游牧民族。文化跟着国家而扩大,但是文化不受国界的限制,能够传播到国界以外的遥远地方。朝代更替,文化并不跟着更替,文化的生命比朝代更长。流动和融合使文化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部落文化扩大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扩大为区域文化,最后形成世界性的现代文化。

公元前1000年之前,地球上有多个文化摇篮:尼罗河的埃及圣书字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丁头字文化,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小亚细亚的赫梯文化,阿拉伯半岛的米那文化,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黄河流域的中国汉字文化。多数传统文化分布在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以东,汉字文化处在遥远的东亚(根据《哈蒙德历史地图集》)。

丁头字文化和圣书字文化延续3000年,直到公元开始前后才衰竭。公元前671年继承丁头字文化的亚述帝国,横跨地中海和波斯湾,包括埃及和塞浦路斯岛,统治着当时整个文明世界,形成“西亚文化区”。这里后来建立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更晚的阿拉伯帝国。

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是古代丁头字和圣书字两大文化之间的走廊。这里的人民善于经商,为了记账的需要,利用古典文字中的表音符号,经过简化和改进,创造出字母。字母文化的悄然兴起,使丁头字和圣书字黯然失色。字母向东传播,代替了丁头字;向西传播,代替了圣书字。

希腊从腓尼基学来字母,改进为更加方便的音素字母。传到罗马,成为罗马帝国的精神武器:罗马字母。公元前117年的罗马帝国,统辖整个地中海四周的土地,在“西亚文化区”之西建立“西欧文化区”。

印度河之东是印度次大陆。这里是亚历山大的军队不敢前进的大地边缘。它继承西亚字母的东部一支,演变出印度字母系统,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形成“南亚文化区”。

中国的甲骨文比丁头字和圣书字晚2000年,跟腓尼基的“比拨罗”(Byblos)字母时代相同。汉字文化向南传到越南,向东传到朝鲜和日本,形成“东亚文化区”。

到现代,欧亚大陆四个文化区(西欧、西亚、南亚、东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西欧文化,它扩大到美洲,成为“西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化统称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播到整个世界,成为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

文化的历史发展

文化不仅有地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有历史的发展。从古到今,任何文化都是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神学文化的特点是冥想,玄学文化的特点是推理,科学文化的特点是实证。

文化有精神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从神学到玄学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相对减少,物质的重要性相对增加。文化以精神安慰为目标发展为以物质享受为目标;文化以“文史哲”为支柱发展为以“科学和技术”为支柱。精神和物质彼此依存、互为表里。没有物质背景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没有精神背景的物质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走出了原始生活之后就开始思考两大问题: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道德和法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科学和技术。

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产业革命、民主革命;政教合一改为政教分离,强迫信教改为自由信教,君主专制改为全民选举,贵族教育改为平民教育;创造铁路、汽车、轮船、飞机,发展能源,改进通信;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四种传统文化融合成为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或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今天世界上并存着各种发展水平迥然不同的文化,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将在“矛盾和统一”的辩证规律中波动前进。

双文化时代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个人的双文化生活在任何城市中都能看到。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三轮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家庭教育;娱,图画、音乐、舞蹈、小说、戏剧,中西合璧、彼此模仿。人们说,在电视里看京戏是“寓中于西”。东方的城市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来源于西方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和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

“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又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中国文化原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

印度做了300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新加坡是双文化国家。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

新闻说:某伊斯兰教国家的大臣们反对国王建设电视,因为其中的人像就是魔鬼。国王无奈,宣布休会。大臣们走出会场,找不到自己的汽车,回去问国王是怎么一回事。国王说:汽车不也是魔鬼的工具吗?

新闻说:在韩国,同一家人,父母倾向农耕文化,儿女倾向西方文化。“泡菜”的一代和“汉堡包”的一代住在一个大门里。青年人一方面希望父母负担他们的教育和结婚费用,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不愿意担负扶养父母的责任,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家一方面拼命工作、扩大资本,这是资本主义文化;同时把财富和企业经营权传给子孙,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双文化并存,因为英国工业化经历200年,美国经历150年,韩国只经历40年,旧文化还没有来得及退出历史舞台。(韩国《经济人周刊》1994年12月28日)

西方文化内部也远非清一色。它早期是“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西亚)传来的基督教的混合物。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遗传学,到礼拜堂里拜上帝,进化论和上帝创造论集于一身,这不是新闻。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从国家来看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从每一个家庭来看都是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双文化。

德国和日本,军事战败而经济战胜,这是铁血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文化的结合。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新加坡,地域小而能量大,这是儒学传统和市场经济两种文化的结合。

西方文化所以发展最快,因为它兼收并蓄,汇集众长,重视科技,奖励发明,思想自由,人才辈出,人的智慧充分释放了出来。要使落后赶上先进,必须研究双文化的策略。

1995年7月30日

乙、双语言时代

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超音速飞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到任何另一个城市,都可以早发而午至。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是“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做“地球村”。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来自言语异声的四方。他对弟子们讲学,说的是什么语言呢?孔子周游列国,不带翻译。他向诸侯宣讲仁义,说的是什么语言呢?他不说曲阜的方言,而说当时的“天下共同语”,叫做“雅言”。孔子的语言是“双语言”:雅言和方言。

在地球村里,民族繁多,言语各异。如果东村说的话西村听不懂,西村说的话东村听不懂,那么地球村就成哑巴村了。地球村必须有大家公用的共同语。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不行。所谓“世界语”就是“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种人造语的规则简单,学习容易,但是应用范围不广,图书资料稀少,只相当于一个小语种,不能适应现代政治、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复杂需要,所以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没有它的地位。

地球村的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由历史逐渐形成的。英语已经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300年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日落”了,遗留下来一份遗产“英语”,正像罗马帝国瓦解之后遗留下来的“拉丁语”。“公历”失去了基督教特色,“米制”失去了法国特色,“英语”失去了英国特色。英语不仅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可走的世界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二战”之后,有100多个殖民地独立成为新兴国家。在语言工作上,它们面对两项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文化用国际共同语。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实行了双语言。现代是双语言时代。

英语的洪水泛滥

“英语”原意“地角语言”。5世纪中叶(中国南北朝),欧洲大陆一个部落叫做“地角人”(Engle),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现在德国北部)渡海移居不列颠(Britain)。他们的“地角语”(Englisc,古拼法)代替了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地区称为“英格兰”,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现代拼法)。

1066年(北宋中期),说法语的诺曼底人(Norman)侵入英国,此后200年间英格兰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后来,1350—1380年间,英语开始用作学校语言和法庭语言。1399年(明朝迁都北京之前),英格兰人亨利第四当上了英王,此后英语的伦敦方言成为文学语言。

英语在5—6世纪时候,用原始的“鲁纳”(runa)字母书写。7世纪时候(中国唐代前期),基督教从爱尔兰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拉丁字母跟英语的关系,好比汉字跟日语的关系。英语的拉丁化是很晚的,到中国唐代时候才初步成形。

英语不是先有拼写规则然后拼写的,而是在随意拼写中逐渐约定俗成的。拼法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有:(1)字母少而音素多,造成一音多拼;(2)语音变而拼法不变,遗留古文痕迹;(3)强调拼法反映希腊和拉丁的词源,人为地造成言文不一致现象;(4)部分语词采用法文拼法;(5)不断借入外来词,拼写法变得非常庞杂;(6)15世纪(明代中叶),英语发生语音的重大变化。刚刚写定的文字无法系统地改变,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为今天拼写定形的基础。

民国初年,英国“海盗牌香烟”的广告曾经贴满中国的街头。英国本来是个海盗之国。1588年(明万历年间),英国发挥海盗精神,用海上游击战术,以一群零散的小兵舰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成为海洋第一霸主。此后400年间,英国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大英帝国”。英国打破历史传统,努力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在政治上开创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开创工业化生产方式。这两个开创改变了人类历史,使英语在全世界语言中独占鳌头。

英语虽然拼法不规则,但是同一个语词有一定的拼法和读音,例外只是少数。语法比其他欧洲语言简单。英语从四面八方吸收有用的外来词,成为词汇最丰富的语言。它用26个现代罗马字母而不加符号,方便打字和电脑处理。

两次世界大战,从英国殖民地独立成为现代大国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并且在战后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英语的流通扩大,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起源于美国的多媒体电脑和国际互联网,不断造出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术语。信息化和英语化成了同义词。英语通过电视和电脑,正在倾泻进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英语的洪水泛滥全球。

法语的争霸战

原来,法语和俄语都跟英语争当语言霸主。苏联瓦解之后,俄语退出了争霸舞台,法语孤军作战。

“一战”之前,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法语是国际的通用语言,国际会议都用法语。当时,不会法语就难于做外交官。直到如今,邮政领域还在某些国际事务中使用法语。可是,“一战”中法国失败,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1922年,举行华盛顿国际会议时候,美国有礼貌地跟法国商量,可否在会议中同时用英语。法国不好意思说“不”。这一答应,改变了语言的国际形势。

“二战”中法国再次失败,又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成立联合国时候,议定以“英、法、西、俄、中”五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后来增加一种阿拉伯语。联合国原始文件所用语言,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占1%。法语的应用不到英语的五分之一。今天多数国际会议,名义上用英法两语,事实上只用英语。

“二战”之后,范围仅次于英帝国的法帝国也瓦解了。法国利用法语作为纽带,团结原来的殖民地,组成一个“法语国际”。推广法语,跟英语作斗争,这是法国的重大国策。为此,法国设立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总统直接领导。法国规定,在法国销售的外国货物、广告必须用法语。法国宣传,法语是最优美的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高尚的文化语言。凡是以法语为第一外国语的国家或地区,法国愿意给以津贴和帮助。

可是,历史的变化跟法国的愿望背道而驰。印度支那三国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通行法语,由于加入东南亚联盟,都放弃法语,改用英语。越南为了参加东盟,从国家主席到一般公司职员,人人都在学习英语。柬埔寨的大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学习英语。印度支那的第一外国语由法语变为英语,这是“法语国际”的重大挫折。

最近,从法国殖民地独立起来的阿尔及利亚,宣布从1998年起,学校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法国一向把阿尔及利亚当作一个省份看待,这里也要改用英语,使法国难以忍受。“法语国际”只剩下半个“法语非洲”了,可是那里也在酝酿改学英语。

在电脑互联网络上,英语资料占90%,法语只占5%。一位法国司法部长生气地说:这是美国网络殖民主义!

法语跟英语的斗争,为什么处处失败呢?原因是:(1)法帝国的地区和经济实力原来比英帝国小;(2)英国有美国作为英语的“继承国”,法国没有那样的强大“继承国”;(3)两次大战中法国失败,由于英语国家的帮助才转败为胜;(4)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新术语大都来自说英语的美国,法国的科技力量无法跟它相比。这些原因不是短期所能改变。

德国的语言政策跟法国很不一样。德国商人乐于用英语做生意,这样能多销货物;德国科学家乐于用英语发表论文,这样能有更多读者。德国人说,我们争效果,不争语言。在欧洲,法语人口和德语人口的比例大约是7∶9,法语人口少于德语,但是相差不大。欧洲各大企业在业务中使用的语言,除英语之外,原来使用法语超过德语,但是1996年的调查说明,情况改变了,德语第一次超过了法语。可见,法语的国际流通性正在萎缩。法语是否可能从一种国际语言萎缩成为一种国家语言呢?这是法国的重大忧虑。

不过,法国没有认输,还在乐观地继续斗争。其实,法国没有人不学英语,法国本身事实上早已是双语言国家了。

东南亚的双语言

“东南亚”有10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土地共计448万平方千米(接近半个中国),人口共计4.26亿(超过中国的三分之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横跨赤道的七分之一。这些国家组成“东南亚联盟”(东盟),原来包含6个国家(新马印尼文菲泰),后扩大为10个国家(增加越柬老缅)。

东南亚的西面有5个国家(泰缅越柬老),都是佛教国家,语言彼此不同,文字用各自的印度式变体字母。泰国有传统文字,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缅甸原来是英国殖民地,有简易的传统文字,几乎人人识字,以英语为中等和高等教育语言。越南在独立之后,废除了汉字,以拉丁化“国语字”为正式文字。柬埔寨和老挝有各自的传统文字。印度支那原来是法国殖民地,正在改用英语作为第一外国语,向其他东盟国家看齐。

东南亚的东面也有5个国家(新菲马印尼文),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在“二战”后有全新的发展。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国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普通话)为华人的官方语言,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塔米尔语为印度族的官方语言;马来语为马来人的官方语言,同时又是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菲律宾规定拉丁化的他加禄语(Tagalog)为国语,以英语为行政和教育语言,英语的作用已经深入民间生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废除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两国在独立之后共同采用标准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原来拼写法相互不同(印度尼西亚用荷兰式,马来西亚用英国式),后来统一了正词法,并且为新加坡和文莱所采用。印尼原为荷兰殖民地,通用荷兰语;独立后荷兰语退出印度尼西亚,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

东盟经济已经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新加坡是“东亚四小龙”(港台韩新)之一。文莱是石油富国。泰国发展显著。马、印尼正在起飞。菲律宾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朝气,是举世瞩目的历史上升地区。

东南亚旧称南洋,是华侨和华裔最多的地方,据说有3500万人,很多人已经“落地生根”,忘记了家乡语言,改用了当地的姓名。他们主要经营工商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

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军人专政、民主制度),宗教有各自的传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但是,这些歧异并不妨碍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经济,并且在共同的国际事务中采取协调的政策。

东南亚一致实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言,方便相互联络和发展国际贸易,这是走上一体化道路的第一步。荷兰语和法语的退出,使东南亚实现了统一的英语化。英语在东南亚不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而且部分地进入了民间生活。

印度的双语言

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950年独立之后,反对英帝国主义,同时反对英语。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是唯一的国语,准备在15年之后完全不用英语。

但是,印度是一个9亿人口的大国,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多,印地语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地语之外,印度规定11种“邦用”官方语言。印度低估了建设全国共同语的困难,曾一度陷入语言问题的重大混乱。

过去200年间,英语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和教育语言,国会开会用英语。这无法在可见的短时期内改变。结果是,英语悄悄地继续流通,担当了全国共同语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纽带语言。

到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的国际关系和语言感情发生了变化。英语从帝国主义的语言变为有利可图的商品。长期以英语为教育语言,使印度受过教育的国民人人都懂英语。这个条件成为参加国际事务和进行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利用英语条件,印度每年争取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多次在印度举行,借以赚取外汇。在宪法中没有地位的英语,现在公开地保留了无冕之王的地位,成为事实上唯一的全国共同语。印度是一个英语和本国(本邦)语言的双语言国家。

日本的双语言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青出于蓝。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1000年;在近代,日本学习西洋200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都是双语言。“二战”后,日本的双语言又有新的发展。

日本在“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为经济战胜国。

日本投降(1945年),美国将军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成为日本的“太上皇”。他命令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改进假名字母的用法,使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已经普及国语,把文言改为白话。但是法律和公文依旧用文言,直到战后才从文言改为白话,用字以常用汉字为限,此外假名代替。小学六年只学习996个汉字(比《千字文》还少4个)。大众小说只用800个汉字,其余用假名。日本的知识分子,一般只用2000个常用汉字。“语文平民化”的目的是:对人民大众,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对知识分子,节省学习语文时间,更多地学习科技和实用知识。

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发生“洋泾浜”现象。广东话的洋泾浜是有名的,可是跟日语的洋泾浜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时候,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了,已经忘记了那是外来语。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高潮。

大半个世纪之前,日本放弃“意译”科技术语,改为“音译”科技术语,用片假名拼写。这使日本术语的读音接近国际读音,叫做术语的读音国际化。最近,日本对英语的科技术语,不再翻译,就把英文写进日文,作为正式文字。

日本的大企业要求职员英语过关,经常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目的是使职员能够独自在国际互联网上取得外国资料,提高生产技术。日本的电脑普及率超过了西欧。国际互联网极大部分都用英语。英语成为在日本大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日本从1997年起,小学生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西欧有些国家实行“扫除外语(英语)文盲”。日本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英语越来越被重视,几乎要跟日语并驾齐驱了。一位日本首相对国会说:日本应当把英语作为日本的第二国语,不再是外语。

日本有人慨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

中国的双语言

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又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和社会语言,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意:从只会说普通话,到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

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我国兴办新式学校,以“国、英、算”为三门主课。“国、英”(国文和英文)就是国际双语言。但是当时只有少数人上学,课程要求很低,还没有双语言的观念。

20世纪50年代之后,俄语一度成为我国的主要外国语。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已经恢复了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青年们热心出国留学,主要是去美国。一股英语热在青年中自动燃起。但是人数还少,不能说我国也开始了国际双语言。

我国的现代化要追赶两个时代,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工具是语文。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国际双语言政策问题,但是国际双语言是国家现代化无法避免的需要。国内双语言还没有完全实现,能够开始进行国际双语言吗?

内外并举,兼程并进,当然十分困难。但是,这是后进追赶先进无法躲避的必由之路。不能等待实现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同样,不能等待实现国内双语言之后再进行国际双语言。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在一个时期内赶上两个时代。

目前,我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有条件的大学,已经利用多媒体电脑,接上国际互联网。这是我国进入国际互联网和实行国际双语言的起点。

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用日语和台湾话。日语是一国语言,不是国际语言。台湾话是汉语方言。光复后台湾用“国语”(普通话)和台湾话,同时实行“国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用英语和广东话。香港归还中国之后用普通话和广东话,同时实行普通话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

双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附加物,而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职能。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1997年3月24日

(原载《群言》1997年第6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