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Joseph Mayer与统计力学

曙光集(十年增订版) 作者:杨振宁 著


Joseph Mayer与统计力学

此文是80年代初在庆祝Joseph Mayer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词。原文“Joseph Mayer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Quantum Chemistry Symposium,16(1982),John Wiley & Sons,Inc.。译者:翁帆。

1937年1月《化学物理》(第5卷)上出现了Joseph Mayer的一篇论文,是一系列论文的第一篇。它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的标题是《凝聚系统的统计力学Ⅰ》。原文所附摘要如下:

对于一个由N个有相互势能的相同分子组成的系统,如果假设其总势能可以表示为各对分子之间的势能的总和,则其热力学性质即可以以简单、准确的方程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通常是在低温状态下,这些方程式显示:压力(P)与Gibbs自由能,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和体积无关,而这正是凝聚现象的特点。自这些方程式可以导出与蒸气共存的液态的Gibbs的自由能,也可以导出饱和气态的所有性质,可是不能导出凝聚后的液态的体积。

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以下一篇对这一系列论文的评论:

我们认为这些论文对统计力学有极大的贡献,这一观点也在1937年11月26日在Amsterdam举行的纪念van der Waals诞辰的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1]

这些论文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们产生了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用长远的眼光,从总体的统计力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早期的统计力学诞生于19世纪Maxwell和Boltzmann的伟大论著。1902年Gibbs出版《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Elementary Principl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把统计力学推至高潮。这本书精深而美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时Gibbs知道他的仔细而优美的分析引导出的结果与实验不合。为此他给书加上了一个副标题:

从而推导热力学的合理基础

他在书的前言里说:

我们无法了解像双原子气体的自由度这样一个简单的难题。我们都知道根据理论,每个分子的自由度是六,然而在比热的实验中,我们最多只能得到五。所以,基于物质结构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上。

最后一个句子指的不仅是关于气体比热的难题,而且是关于物质的分子理论的巨大争议,这个争议在20世纪初年曾是物理学界的大事。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Gibbs的合理基础是绝对正确的,而且在20年代后期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以后取得了最终胜利。此后,量子统计力学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个领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工作者能够通过统计观念研究气态、液态、固态的物理学和化学。而这些研究的中心是逐渐发展的相变理论。

当然,相变现象之热力学早已于上一世纪被广泛研究过。Gibbs的一项重要贡献就是他的相规律(phase rule)。自统计力学来研究相变则始于本世纪之早年,始于1907年P.Weiss的磁学工作。后来在 1934年Bragg与Williams在有序-无序方面的工作是Weiss工作的推广。这一类研究今天还是有其直觉的意义,被统称为平均场理论。

在30年代中期这些直觉想法很有影响。当此类研究正向多方向发展的时候,Mayer发表了他的1937年的文章。这是第一篇尝试超越直觉思维,而用严谨的数学来研究相变的文章。他用同一统计函数来计算液态与气态的自由能,冲出了传统的把液态与气态当作两个运动系统的基本观念。Born与Fuchs在一年以后这样描述Mayer的工作所引起的冲击:

本文的作者之一在此会上作了一个关于Mayer在 1937年Physica上面的文章的报告。报告以后,有了激烈的讨论:Mayer对相变的解释是否正确?评审人提出了疑问:Mayer自气态出发,怎么能导致出等温线上相变区域内密度的突变?通常的研究出发自两态各自的热力学函数,然后写出二者的平衡方程式。Mayer的理论完全与此不同,它研究各种可能的分子构图,好像只有一态。气态的分子怎能“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应该凝聚成液体或固体呢?Mayer的数学太复杂了,不能回答此问题。[1]

Mayer的工作用统一公式研究相变现象中两态的热力学,从而开始了此类对相变的数学与物理的研究:Born与Fuchs[1],Kahn与Uhlenbeck[2],Van Hove[3]以及Yang与Lee[4]等就是沿此方向发展出50年代至60年代的许多工作。

除此以外,Mayer的初创性工作还引导出系统计算virial coefficient及其他函数的研究。这些研究后来与30年代和40年代对Ising模型的兴趣会合而成为很活跃的领域。当Onsager[5]发现了Ising模型的严格解以后,相变研究就更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

可是,即使一些年后仍然有物理学家坚持一种看法,认为这一类研究的数学性太强,未必与实际物理现象有关。到了50 年代底60年代初,Fairbank等[6]、Robinson与Friedberg[7],以及Bagatskii等[8]的美妙实验发现多类相变中比热的奇点,才完全扫光了此类怀疑态度,开始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发展出临界指数、标度、普遍性(universality)、重整化群等观念,将统计力学研究引入高峰。

这些研究近年来在另外一个物理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无限多自由度系统,而粒子物理研究的重点越来越接近这类系统。所以二者趋于同一领域并不稀奇。我在1971年就曾写过[9]

我相信粒子物理的基本困难实起源于我们对多维运动系统不够了解。一个强子其实不过是所谓的真空中的一个复杂的激发态,而真空有无限多维自由度。研究量子统计力学的经验应可帮助我们了解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希望在这两个领域中以后会有更多的观念上的与方法上的交流。

我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量子场论与量子统计力学在过去十年间有过极多合作,对二者都极有利。显然此类合作今后还会继续。

注释:

[1]M.Born and K.Fuchs,Proc.R.Soc.London Ser.A166,391(1938).

[2]B.Kahn and G.E.Uhlenbeck,Physica.5,399(1938).

[3]L.van Hove,Physica.15,951(1949).

[4]C.N.Yang and T.D.Lee,Phys.Rev.87,404,410(1952).

[5]L.Onsager,Phys.Rev.65,117(1944).

[6]W.M.Fairbank,M.J.Buckingham and C.F.Kellers,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w Temperature Physics(Wisconsin U.P.,Madison,WI,1957),p.50.

[7]W.K.Robinson and S.A.Friedberg,Phys.Rev.117,402(1960).

[8]M.I.Bagatskii,A.V.Voronel and V.G.Gusak,J.Exp.Theor.Phys.43,728(1962).

[9]C.N.Yang,in Phase Transitions and Critical Phenomena,C.Domb and M.S.Green,eds.(Academic,New York,1972),Vol.I,p.1.

后记(杨振宁)

Joseph Mayer(1904—1983)是有名的化学家。夫人Maria Mayer是有名的物理学家,于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Mayer夫妇于1946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与Fermi,Urey,Libby,Teller等大家创造了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和化学研究的辉煌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