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五百余年间周、鲁、晋等八个国家的重要史实。记言多而叙事少,与以叙事为主的《左传》恰成鲜明的对照。旧说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考证,倾向是战国时期作品。
本文选自《周语》。厉王为西周最大的暴君,横征暴敛,贪婪残忍,民不堪命。邵穆公直言劝告,厉王不仅不加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派遣卫国“神巫”四出监视民众,大肆屠杀、镇压。结果不出三年,民众便掀起暴动,把他放逐到彘地。
文章重点是中间三段邵公的话:前段、后段设喻,中间正面说明。围绕不能止谤这个主题,层层设喻,反复申讲,极尽论说之能事。语意委婉,辞锋犀利,笔势纵横,堪称说理的妙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厉王:周厉王,名胡。虐:残暴。
邵公:邵穆公,名虎,周之卿士。
民不堪命:人们受不了这种暴政了。
卫巫:卫国的巫者。
道路以目:人们在道路上相遇而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交流,敢怒不敢言。
弭谤:消除、制止不满意的语言。
公卿:高级官爵。列士:一般官爵。献诗:进献讽谏的诗。
瞽献曲:盲人乐师献乐曲。
史献书:史官向天子献历史书籍,使天子知道政体作为借鉴。
师箴:师傅向天子进有劝诫意义的格言。
瞍赋:无眸子的盲人用赋诵方式进言。
矇诵: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不配音乐的诵读。
百工:为王从事各种特殊技艺的人。
庶人传语:平民通过其他渠道向天子传递意见。
近臣尽规:王左右的人尽规谏的责任。
亲戚补察:王的同宗弥补监察王的行为。
瞽、史教诲:即前文的“瞽献曲”、“史献书”。
耆、艾:六十岁曰耆,五十岁曰艾。修:修饰,润色。
原:平原。隰:湿地。衍:低下平坦之地。沃:低下有水源之地。
善败:善政与败坏的政治。
行善而备败:推行好的政治,防备败坏的政治。
阜:本义是高起的土山,这里引申为增多的意思。
与:赞成、支持。几何:多少人。
彘: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