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文版序言

毛泽东传:插图本 作者:[俄] 亚历山大·潘佐夫 著;卿文辉 等 译


俄文版序言

1934年秋的一天,从“碧水塘”旁第十四号院的一栋大房子里传出了电话铃声,电话中一名男子以庄重的语气找“爱伦堡”同志。这栋房子里住了三个人:东方学研究所年轻的教师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他的妻子叶娃和儿子瓦季姆。但是,住在隔壁的人一拿起电话话筒就明白对方找的是乔治(这是住在这所院子里的人对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的称呼),因为对方称呼要找的人为“同志”。

电话是《在国外》杂志编辑部打来的,说有一个紧急任务,叫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过去一下。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是一位32岁的汉学家,媒体和学界的人都很熟悉他。尽管除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且时间很短)之外,他什么党派也没有加入过,但他还是深受党内领导的信任,被称为“同路人”,得到非常好的对待。20世纪20年代初他甚至被派到中国,在那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而他竟然不是党员!)。他常在党的媒体上发表文章,被邀请参加一些学术讨论。爱伦堡在《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激动,令人印象深刻。因此,对于编辑部打电话找他,他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使他感到有点困惑的是这次给他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篇详细的毛泽东传记。

毫无疑问,苏联舆论界对毛泽东的关注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当时他同领导着中国红色游击队的指挥官朱德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当时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毛的名字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到那时为止,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人们在描述的时候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人似的,他们的名字也被混在一起:朱毛。他们中的一位的特写曾在“当代人物”专栏中登过,上这个专栏的通常都是著名人物。给其中一人写传,这还是破天荒头一回。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明白:只有一个人——斯大林才可能下达这样的任务。

这意味着,领袖需要提高毛泽东的知名度。尽管半年之前,即在1934年2月,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乡遭受了挫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在党内的“同志”没有选举他继续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从1931年11月起,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但是,是不是恰恰这个事态才令斯大林产生了支持他的念头?是不是为了平衡其他领导人?

不管怎样,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对毛的描述非常生动。毛被描述为一位充满英雄浪漫主义的人、没有偏见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普通而朴实的人。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的领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出身“贫下中农”、“穿着农民的衣服、手里撑着一把雨伞的革命家”

这篇传记于11月发表,影响很大,一种气氛逐渐被营造出来。在这篇传记之后出现了其他作家写的文章、小册子和书,内容都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他们都把毛写成领袖和朋友、忠实的战友和忠实于斯大林的学生。其结果是,到30年代末的时候,苏联人民已开始把毛泽东视为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主要领袖。

研究毛泽东的热潮迅速增长,直到60年代初。那时,苏联新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中断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之后毛从“小兄弟”变成了“独裁者”、“反苏分子”、“和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耻叛徒”。整整一代人是在对中国威胁的担忧中成长起来的。而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在乌苏里江上的小岛达曼斯基岛上发生了悲剧?1969年3月苏联和中国的军队在这里打了一仗!毛就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主要应该归因于极其糟糕的苏共媒体以及盲从党的媒体的苏联舆论。

但是,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敌人还是朋友?斯大林提拔的领导人抑或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或许,是一个另类?见风使舵的人?是否一切都是我们的过错?苏联人在50年代唱道:“俄国人和中国人永远是朋友。”70年代他们跟着维索茨基一起唱道:“现在你一无所有,我们不会让你得逞,毛同志!”

关于毛泽东,已经有了数百部(篇)书、文章、小说,还有电影和专门网站。对他的研究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对于西方学者和中国的大多数学者以及苏中分裂之后的大多数苏联学者而言,早在30年代后半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是独立自主的了,而毛泽东也有别于中国的那些斯大林的忠实信徒,他事实上与莫斯科保持着距离。许多学者认为,根据他们掌握的资料,斯大林不信任毛,毛在斯大林的眼中只是一位“农民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共产主义者。早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包括费正清、史华慈、康拉德·勃兰特和罗伯特·诺斯在内的一批历史学家就开始鼓吹毛在与斯大林的关系上及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上的“独立性”。

毛领导的中国农民革命事实上推翻了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本人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的论断。在二三十年代,毛从未去过莫斯科,斯大林也从未见过毛。当时,克里姆林宫经常会收到关于毛的负面报告,这些来自中共党内和党外的形形色色的报告称毛是“反列宁主义”的,甚至是“托洛茨基主义者”。赫鲁晓夫曾说过,斯大林认为毛是“山洞里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这一说法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而在50年代,在苏共二十大谴责了斯大林之后,毛泽东本人也多次回忆道:他感觉斯大林不信任他。

可悲的是,并非所有这些说法都符合事实。近几年才解密的中共、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秘密档案,为破解毛泽东之谜提供了转机。这些史料长期被锁在保险柜里,只是到了今天才向研究者公开。这些档案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由设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立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从未发表过的有关毛泽东及其敌人和朋友的那部分材料。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也很重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们的努力,最近这些材料才开始为人们所知。本书就是依据这些独特的档案资料写成的。

我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对许多人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关心和热情参与,这本书将永远不可能问世。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基里尔·米哈伊罗维奇·安德森、叶卡捷琳娜·鲍里索夫娜·博格斯拉夫斯卡娅、王凡西、王福增、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戈登、奥列格·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涅夫斯基、柳德米拉·康斯坦丁诺芙娜·卡尔洛娃、塔玛拉·米哈伊洛夫娜·科列索娃、柳德米拉·米哈伊洛夫娜·科什列娃、毛泽东的外孙孔继宁、麦德林、斯蒂芬·伊·利文、李丹慧、李奇、李玉贞、林彪的女儿林立衡(豆豆)、拉里莎·尼古拉耶夫娜·马拉申科、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斯洛夫、米哈伊尔·绥拉菲莫维奇·迈尔、阿伦·瓦格维奇·梅里科谢托夫、尼娜·尼古拉耶夫娃·梅尔尼科娃、安德烈·尤里耶维奇·尼库林、尼娜·斯捷潘诺芙娜·潘索瓦、拉里莎·亚历山德罗芙娜·罗格瓦雅、斯维特兰娜·马尔科芙娜·罗岑塔尔、斯蒂芬·史密特、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索特尼科娃、达里娅·亚历山德罗芙娜·斯皮恰克、叶列娜·康斯坦丁诺夫娜·斯塔罗夫洛娃、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捷普利亚科夫、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季霍纽科、尤里·季霍诺维奇·托托奇金、弗里德里希·伊戈里耶维奇·费尔索夫、毛泽东的侄外孙曹耘山、毛泽东的翻译资中筠、蒋介石的重孙女蒋友梅、格奥尔基·约瑟福维奇·切尔尼亚福斯基、陈永发、瓦列里·尼古拉耶维奇·谢皮列夫、沈志华、余敏玲(音译)。我还要感谢其他许多不愿意透露其姓名的中国公民,他们向我讲述了他们在毛泽东时代的生活。

Эренбург Г.Мао Цзэ-дун//За рубежом.1934.№ 31(63).С.15.

即珍宝岛。——译者注

John Fairbank K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Benjamin I.Schwartz,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Conrad Brandt,Benjamin Schwartz and John K.Fairbank,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Robert C.North,Moscow and Chinese Communist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Хрущев Н.С.Время.Люди.Власть.(Воспоминания:В 4 кн.).Кн.3.М.,1999.С.23.

Верещагин Б.Н.В старом и новом Китае.Из воспоминаний дипломата.М.,1999.С.123;Мао Цзэдуно Коминтерне и политике Сталина в Китае//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4.№ 5.С.107;Odd Arne Westad,ed.,Brothers in Arm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5—1963,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ss,1998,pp.338-339,340,348,350,354-35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