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一定要絮絮叨叨

你好 亲爱的小孩 作者:李响


为什么一定要絮絮叨叨

祁 智

我从来不认为,今天写作的成果,能够传之久远。在我看来,诞生经典的时代,早就一去不返。但写作者也从来不因为这一点,就放弃写作。我相信,很多人对我的观点深信不疑。换句话说,如果写作者,都在为流传一百年、一千年甚至更久,而动笔、敲打键盘,那就显得很可笑和可怕。一颗星高悬夜空,念念不忘的,一定不是永恒照耀。

这么一来,我们对今天越来越烈的写作,就可以理解了。越来越烈?是的,我从来没有看到什么时候,有今天这么多的写作者,有今天这么多的写作成果。而且,写作者的队伍,还在迅速扩大;写作者的成果,还在迅速增多。难道不是吗?看那么多载体,图书、杂志、报纸、网络,甚至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在此之上,活跃着学者、作家、诗人、业余作者、自由撰稿人、写手、段子手……

要说这些写作者,是为了经典而写作,他们自己都不会相信。但如果写作不是为这个,他们为什么?为了养家糊口?显然不是。写作者中的绝大多数,如果依靠写作生存,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事实上,很多写作者衣食无忧。为了成名?显然也不是。可以瞬间网红的途径很多,哪里需要写作这般费劲费心?事实上,很多写作者,作品既出,并不到处传播,只是自我欣赏,或者三两知己共享。

写作如果不是为了这些,那为什么写作?

我想说的是,在我——至少在我,写作的全部目的,在于倾诉。在一个节奏很快、生活很杂、头绪很多的时代,自我和内心往往被搁置一边。这就像一个箱子,塞满了迎来送往的衣服,每天让我们衣冠楚楚,但一个初心,被压在箱底。不想起,根本想不到;蓦然想起,摸索很久;找到了,感慨万千。情郁于其中,自然要发乎其外。当想把感想诉诸于文字,就成了一种写作的欲望。

我想,与我同想者,一定不在少数。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写作的目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无法深刻阐述,但至少能够有情表达;无法万众瞩目,但至少能够顾影自怜;甚至,无法幸福永远,但至少能够一晌贪欢。所以,我们或长吁,或短叹,或豪言,或壮语,或高歌,或低吟。

难道不是这样吗?

所以,读到李响老师的作品,我很高兴。这个七尺男儿,相貌堂堂;漂亮的眼睛,时常迸发出激越的火花,又不经意地闪过忧郁和悲悯。我唯心地认为,有这样的长相,一定会善于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在微信上秀书法,在公开课前的仪式上朗诵、领诵诗歌。一个特级教师,当然要有才艺、有素养,但仅此解释,远远不够。只能说,这是他倾诉的一种方式。谁说倾诉一定要“西皮二黄”?操胡琴、吹唢呐,甚至,闭目晃脑、手指在腿上随着唱腔节奏弹跳,不也是倾诉?

但我还是以为,李响老师会登场的。毕竟,唱念做打,更为直接。果然,有一段时间了,他毫无城府地宣告要写诗,自喻为“理想教育诗行”,计划写100首。

我自作聪明地以为,李响老师的100首,可能是短诗。100首,不仅是大数字,还是长时间,等于长途跋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坚持得了,得需要足够的准备、装备、储备。所以,选择短,不失为捷径。我没想到,他每一首都不肯短。这个人当一回事了。这就像一个执拗的旅人,脚下路途遥远,却一步不少,唯有日夜兼程。

是这样的。李响老师,面对亲爱的孩子,缓缓蹲下,深深凝视。一个伟岸的父亲,用柔情的母亲的语气,像不由分说的教师,倾诉、倾诉、倾诉。对一个亲爱的孩子,他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于是,100次倾诉,变成了100首诗。他把一个个字,栽成一棵棵树,开出漫山遍野的花。

花开,是树不肯停歇的写作,也是树喋喋不休的倾诉。

李响老师,你倾诉吧。我们倾听,即使你絮絮叨叨。

祁 智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儿童文学家

书香江苏形象大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