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两代报人促膝谈

我的新闻人生 作者:丁法章 著


19.两代报人促膝谈

我到青年报社任职时,李昌同志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在上海不少团干部和青年报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很熟悉和受尊敬的老领导、老前辈。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他在担任共青团华东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共青团上海市工委书记期间,直接分管过青年报社。他的夫人冯兰瑞同志,还是《青年报》的第一任总编辑。在筹备《青年报》创刊35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曾经为《青年报》的创办、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领导,很想聆听这位“开报元勋”对今天如何办好《青年报》的教诲。

我和老报人张朝杰、副经理孙家珂专程来到北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由《青年报》第一代报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敏陪同,来到李昌同志的家。当我们被引进一座古老的北京四合院门庭后,一位彬彬有礼的青年听说我们是来自上海青年报社的客人,马上热情地说:“欢迎!今天虽说是星期天,我爸爸一早就起床了,正在等你们呢!”谈话间,李昌同志已闻声迎了出来,高兴地同我们一一握手,招呼我们在他的简朴而又典雅的书房里就座。李昌同志步履轻捷,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和蔼的面容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点也看不出他已是年近古稀的长者。长期从事青年工作,热爱青年事业,这大概是他青春常驻的缘故吧!

当我们代表报社全体同志和数百万青年读者,向这位老领导表示敬意时,李昌同志连忙摆着手说:“不!你们应该感谢邓小平同志,是他亲自批准了上海《青年报》的创刊……”这对我们青年报人来说,可是个爆炸性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未这样听说过呀!我们一时惊喜得不知说什么才好!李昌同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还是在解放上海的硝烟战火中,由冯兰瑞同志向邓小平同志请示,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后才正式筹备出版的。”

1984年5月,在《青年报》即将迎来创刊35周年之际,一批老报人欢聚在人民日报社,第二排自左至右为:徐惟诚、钟沛璋、作者、李昌、孙轶青、张朝杰,前排左五为陈敏。

接着,我们郑重地邀请他出席第二天下午在人民日报社会议室召开的在京老青年报人茶话会,并要他为大家讲讲话。李昌同志深表歉意地说:“明天下午我正好有个重要的会议,你们的茶话会我就不参加了。不过,我一定赶在你们开会前来看看大家,至于讲话就免了吧!”说到这里,李昌同志喝了一口茶,沉思了片刻,又主动询问我们:“你们在办报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吗?”这两句亲切问话,如一股清泉沁入我们的心脾,使刚谈话时的那种拘谨和紧张情绪霎时烟消云散。我们坦率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青年报》面对的读者,既有青年工人,又有中学生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青年,主要应该面向谁?重点到底抓什么?”李昌同志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应该面向广大青年,注意抓共性,抓青年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抓青年在生活道路和成长成才中有指导意义的课题。宣传要注意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前进的脉搏,抓住各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的不同特点,帮助青年正确认识社会,对待人生,着眼于从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去引导青年,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位多年从事党的青年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老领导,还以他丰富的阅历、充满睿智的见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有关青年报纸的新闻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以及宣传的起点和高度等问题。经过他的点拨,我们在不少问题上茅塞顿开。尤其是在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如何结合的问题上,这位前几年首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的老同志,更是纵横捭阖,谈笑自若。他从近百年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谈到日本如何从灾难中奋起,从“四人帮”的严重破坏说到今天我国经济的振兴,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讲到我们应怎样采取对策……从而使我们在具体把握思想宣传与知识宣传的关系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李昌同志谈兴愈来愈浓。时间已过了一个半小时,我们实在不想过多干扰他的繁忙工作,便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李昌同志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

更使我们难以忘怀的是,第二天下午,李昌同志不仅应允在茶话会开始前赴会,而且是第一个到会者;不仅在会前和新老同志见了面,而且向另一个重要会议请了半小时假,在茶话会上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谈话;在临别的时候,他还特意提到,昨天在解答我们的问题时,有一点表述得不是最完整,希望予以补正……这一切,寄托着这位老领导对《青年报》和当代青年多么真挚的深情和厚望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