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茅盾小说历史叙事之研究

新世纪茅盾研究论文集 作者:


小说与散文研究

茅盾小说历史叙事之研究

梁竞男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摘要:茅盾推崇西方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客观写实的写作原则使他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真实性,这是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进行评价的基础;但某些作品,由于作家当时眼界与经验所囿,在创作中也有出现纰漏的地方;作家主观的个人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小说的历史叙事;有的作品,茅盾的政党立场突出地影响到了其历史叙事的客观性;此外,小说创作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各种偶然因素也或多或少会对其历史叙事产生影响。上述种种情况,在茅盾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为有差异的具体个例。本研究通过对各部作品进行丰富而有启发性的分析,从而展开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耐人寻味的探寻。

关键词:茅盾小说 历史叙事 政治、历史、个人与审美

茅盾的小说被认为具有史诗性。他常选取能反映时代脉搏与历史方向的题材,以作品有广阔的历史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美学追求。茅盾的小说所描绘的并非只是个别的画面,而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传统的史学与文学研究观点认为,史书的历史叙事与史诗性小说的历史叙事是可信赖的。新历史主义对传统史学的一些观念提出的质疑,为我们考察史诗性历史叙事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其实,正与史书对于历史的叙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相似,史诗性历史叙事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将其完全等同于客观生活并深信其为真实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应有所保留。我们所熟悉的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是: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列宁也是这样称赞托尔斯泰的作品的: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司汤达曾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移动的一面镜子,彼得·盖伊在其《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中却补充说:“这话听来很有意思,却不够完整: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同时,彼得·盖伊在该书中又有这样的观点:“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

上述对于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看法都包含有真理成分,从宏观与本质的层面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文学作品的天窗。我个人认为,就具体作品而言,要视其具体情况而论。有的作品很可能极接近于历史真实,有的作品则可能完全游离于历史真实之外,而在这两极之间又会有千百种层次存在。探究史诗性历史叙事小说的真实样态,并分析其因何呈此样态,既有必要,也有价值,如清风吹散云雾,见大山真实轮廓,并见其树木与河谷。我和康新慧合作完成的课题和著作《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ZW024,2013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也正立意于此。描绘中国现代史画卷,且被比附为中国现代史的茅盾小说,其历史叙事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本著作在研究上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将茅盾小说之历史叙事比较于史实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比较于同时期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对其历史叙事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并分析影响其小说历史叙事的因素。茅盾的小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这是被公认的,但只是被作为一个笼统的命题搁置了起来,从历史叙事的角度进行细节考证和分析的论文很少,相关研究很欠缺。很多研究又只局限于小说内部,即使涉及到背景分析,也极模糊,缺乏与史实及同时代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模糊陈旧。本著作的研究可撩开茅盾小说迷蒙的面纱,对其历史叙事作出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本著作对于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的研究,以茅盾的七部长篇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附带涉及茅盾各时期所创作之短篇小说。研究内容包括:(1)对茅盾各小说所呈现历史叙事的细读。(2)将茅盾各小说之历史叙事比较于史实及同时期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以获得对茅盾各小说历史叙事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例如,在研究《幻灭》对国民革命中心武汉的叙事时,既对《幻灭》中的相关叙事做细读,又援引当时武汉之有关史料,同时与谢冰莹《女兵自传》、白薇《炸弹与征鸟》、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对当时武汉的叙事做比较,以获得对《幻灭》的深度解读。又例如,在研究《动摇》对国民革命中某县城革命现实复杂状况的描写时,既对小说文本的相关叙事做细读,又考证该县城之所在及革命现实,考证国民革命时代的诸种现实,联系茅盾当时发表于《汉口民国日报》的政论,同时将之与描写国民革命的叶紫《星》、叶圣陶《倪焕之》、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做比较分析,以获得对《动摇》的深度解读。(3)分析影响茅盾各小说历史叙事的因素。实际上,这既包括时代的、政治的,也包括个人的及其他。(4)分析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的特点及艺术。(5)对茅盾小说的历史叙事进行评价。(6)分析茅盾小说创作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著作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1)文本细读法:体现在对茅盾小说的细读上。(2)历史还原法:对小说做分析研究时,尽量回到小说叙事之历史现场。(3)比较分析法:将茅盾小说的历史叙事与史料及同时期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做比较分析。(4)作品研究与作家研究紧密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茅盾个人因素对其小说历史叙事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茅盾小说的历史叙事,总体而论,本著作有如下结论:茅盾推崇西方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客观写实的写作原则使他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真实性,这是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进行评价的基础;但某些作品,由于作家当时眼界与经验所囿,在创作中也有出现纰漏的地方,如《子夜》对吴荪甫、赵伯韬矛盾斗争的设置,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悲观叙事;作家主观的个人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小说的历史叙事,如《追求》所呈现的悲观、颓丧色彩,《虹》所呈现的明朗、刚健色彩;有的作品,茅盾的政党立场突出地影响到了其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如《腐蚀》对国民党“勾结汪伪、投降日寇”的暗示和渲染,如《锻炼》重在揭露国民党“八一三”抗战中的不良表现;此外,小说创作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各种偶然因素也或多或少会对其历史叙事产生影响,如《子夜》所受瞿秋白、沈泽民的影响等。其实,上述种种情况,在茅盾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为有差异的具体个例。本著通过对各部作品进行丰富而有启发性的分析,从而展开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耐人寻味的探寻。

具体而言,本著作对于茅盾各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研究有如下结论。

《蚀》三部曲是铭刻着深刻国民革命时代印记和作者深切个人体验的作品。《幻灭》再现了武汉当时作为革命中心的氛围和景况,对革命中的不良现象持批评态度,对静女士的幻灭持批评态度,同时,静女士对革命的幻灭多少也体现了茅盾的一种幻灭心绪。《动摇》以国民革命中的某些典型现实为素材,有表现历史、总结教训之意,深具历史价值,确实是借写武汉政府下一个小县城的事情,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其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茅盾《蚀》中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综合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恋爱风气,茅盾所见的女性形象,茅盾对于女性的想象与期待甚至欲望等因素的文学产物。她们有耀眼的光芒,但缺陷也明显。总的来说,《蚀》是茅盾作品中的上乘。

《虹》借女主人公梅行素“五四”至“五卅”间的生活与思想历程,将那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女子参政运动、国民会议运动、国家主义派、五卅运动等精彩而富有意味地呈现出来,反映着茅盾对那刚刚过去的时代的思考与解读。所有这些又是和对梅行素故事的描写融合在一起的,自然而然地呈现,并不显得生硬。作品塑造的梅行素形象,表现的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在由“五四”走向“五卅”中精神的发展历程与转变。梅行素由追求人格独立与自身解放,最终走向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汇入了集体行动中。这一形象在当时是具有代表性的,并寄寓了茅盾对女性解放的思考与期望。作品所塑造的梅行素形象很具魅力。她外表柔美、婉约,实有一身傲骨,内心矜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她勇敢而坚强,充满不折不挠的力量,恰似一树梅花迎雪绽放。这一形象或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主张之“个性主义”的鲜明化身。《虹》是茅盾最具动人风采的作品之一,或可称为茅盾的顶峰之作。

茅盾《子夜》的写作基于他个人对于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所启发,并受到瞿秋白、沈泽民观点的影响。这些观点总体而言是较为科学的,但某些地方或可商榷。粗读《子夜》,会觉得《子夜》是一幅囊括当时重大社会现象的五光十色的画卷,其眼界之开阔与深刻,令人赞叹。细读却会发现,小说存在较多矛盾与破绽。就《子夜》所描写故事的时间1930年5月至7月而言,《子夜》对中国民族工业当时现状的描写史实性很强,但茅盾的左翼立场及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消极判断,使小说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前景作了太过悲观的渲染。事实上,1930年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起色,不少曾陷入困境的企业经过努力,渡过了难关,重振旗鼓。《子夜》以吴荪甫、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构置情节,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的代表,赵伯韬是买办金融资本的代表,两者出于经济利益的对立展开了激烈对抗。小说中的吴赵斗争通常被理解为中国民族工业与外国金融托拉斯之间的斗争,小说似乎更承担了回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前途命运的使命。但以经济的视角重读这部经典,却会发现作品在构筑、描写吴赵矛盾时存在一系列缺陷,使得这一矛盾以及围绕这一矛盾所展开的斗争显得牵强,进而影响到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研究《子夜》,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它的所谓“主题先行”。实际上,若将《子夜》文本与茅盾所述“主题”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一些很重要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与细节描写上,显得漏洞百出。本研究认为,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卸去《子夜》论证社会政治命题之重负,从文本出发,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来观察《子夜》,将发现不少对它的质疑可自行消除,《子夜》对1930年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写实的价值凸显出来,且对当时工人运动的描写写实性很强,是有真实原型的。总之,《子夜》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小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